观点正文
徐勇:北京798俗了?
2004-12-26 14:26:33来源:《新闻晨报》
A-
A+
回放:2004年2月22日《北京798:老工厂里的新生活》
北京朝阳,大山子环岛,向北,再向北。
这里是一片在1954年就已经基本落成了的军工厂区,以其中的798厂为代表,拥有典型的德国包豪斯式工业厂房,由原东德设计师设计,原苏联在建国初期援建,被很多人视为在社会主义初期最富时代代表性的建筑。从1999年起,一大批国内知名的艺术家、文化商人、设计师先后在798的闲置厂房中落户,他们花大价钱将原本破败不堪但空间开阔的旧厂房改造成自己的居所或者工作室,在这片城市工业地图的近乎废弃的空间里结为了新的“工友”。
徐勇在798艺术新区拥有“时态空间”。让徐勇出名的,是拍摄北京胡同摄影作品,和他推出的“什刹海胡同游”。前者记录了旧城韵味,后者则成了北京一日游的Must—Have(必备品)。现在,“时态空间”又让他成为了798里的中心人物之一。
刚来的时候,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光线很暗,我们将玻璃全换掉。墙面又黑又脏,我们用高压水枪冲了很长时间才冲干净,冲出了墙上的红漆标语。机器我们保留了几台,改了无数管道和暖气管,但我们尽量不破坏这里的结构,让它保持原有的特殊造型。”
养活“时态空间”这么大的地方一年需要几十万元,酒吧和书店并不赚什么钱,艺术展览也不收场地费、门票,就靠出租来补贴。“每个人都会希望没有束缚地干自己喜欢的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大量的钱,比如这么大的一个厂房,一年几十万元,不是谁都能养得起的。在798里面,我算一个,洪晃算一个,算是还可以的,这里还有很多人是在挣扎的。商业确实能带给你一些艺术不能带来的东西。当代艺术就像当年的IT业,虽然现在这些作品还不能被老百姓认同,但它们能吸引眼球,能造势。”
徐勇还在京郊盖了一栋别墅,周末会和家人去那里住。
“现在798里的艺术家正在和工厂冷战呢。”徐勇不紧不慢地说这个消息,语调却含着稍许愤慨。
在采访徐勇之前,我努力想像名噪一时的798现在究竟现在会变成什么模样,那个川菜馆是否还在?书店老板罗伯特是否依然在炫耀他的红房子?北京的的哥们是不是听到“大山子”就知道上车的准是要去798?
798已经收到过太多赞美,足以让它趾高气扬。《纽约时报》、《卫报》都以“一个中国‘SOHO区’的诞生”为主题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他们认为北京的798工厂将会像纽约的苏荷区、切尔西区一样成为一个中国的“SOHO区”。
“可厂方不这么想,上半年艺术家都在担心拆迁的问题,现在好了,地价涨上来了,不拆了,他们又想在这里商业开发。”徐勇还记得当初他刚搬进来的时候房租才7毛钱一平米,如今已经普遍上涨一倍。据悉,北京东面地区已在798的带动下出现了更多的艺术区,那里的房价和一年前的798不相上下。
冷战归冷战,798里的艺术家还是挡不住地往里挤,最近来凑热闹的是老外,法国、意大利、英国的若干家高级画廊相继鸣锣开张,带得地皮钱跟着往上涨。中关村里的大学生逐渐现身798,号称感受下艺术的气息。而看不懂艺术的百姓也来酒吧和餐厅捧场,夜晚时分,这里丝毫不见萧条。
就连之前搬进来的的小画家们也开始露脸。刚开过个人展览的张小涛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在梦工厂和垃圾场交织的现场里”一直挂到明年两月份,像他这样的新一代798人,短短两三年间身价从零涨到几千美金的,大有人在。
北京朝阳,大山子环岛,向北,再向北。
这里是一片在1954年就已经基本落成了的军工厂区,以其中的798厂为代表,拥有典型的德国包豪斯式工业厂房,由原东德设计师设计,原苏联在建国初期援建,被很多人视为在社会主义初期最富时代代表性的建筑。从1999年起,一大批国内知名的艺术家、文化商人、设计师先后在798的闲置厂房中落户,他们花大价钱将原本破败不堪但空间开阔的旧厂房改造成自己的居所或者工作室,在这片城市工业地图的近乎废弃的空间里结为了新的“工友”。
徐勇在798艺术新区拥有“时态空间”。让徐勇出名的,是拍摄北京胡同摄影作品,和他推出的“什刹海胡同游”。前者记录了旧城韵味,后者则成了北京一日游的Must—Have(必备品)。现在,“时态空间”又让他成为了798里的中心人物之一。
刚来的时候,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光线很暗,我们将玻璃全换掉。墙面又黑又脏,我们用高压水枪冲了很长时间才冲干净,冲出了墙上的红漆标语。机器我们保留了几台,改了无数管道和暖气管,但我们尽量不破坏这里的结构,让它保持原有的特殊造型。”
养活“时态空间”这么大的地方一年需要几十万元,酒吧和书店并不赚什么钱,艺术展览也不收场地费、门票,就靠出租来补贴。“每个人都会希望没有束缚地干自己喜欢的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大量的钱,比如这么大的一个厂房,一年几十万元,不是谁都能养得起的。在798里面,我算一个,洪晃算一个,算是还可以的,这里还有很多人是在挣扎的。商业确实能带给你一些艺术不能带来的东西。当代艺术就像当年的IT业,虽然现在这些作品还不能被老百姓认同,但它们能吸引眼球,能造势。”
徐勇还在京郊盖了一栋别墅,周末会和家人去那里住。
“现在798里的艺术家正在和工厂冷战呢。”徐勇不紧不慢地说这个消息,语调却含着稍许愤慨。
在采访徐勇之前,我努力想像名噪一时的798现在究竟现在会变成什么模样,那个川菜馆是否还在?书店老板罗伯特是否依然在炫耀他的红房子?北京的的哥们是不是听到“大山子”就知道上车的准是要去798?
798已经收到过太多赞美,足以让它趾高气扬。《纽约时报》、《卫报》都以“一个中国‘SOHO区’的诞生”为主题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他们认为北京的798工厂将会像纽约的苏荷区、切尔西区一样成为一个中国的“SOHO区”。
“可厂方不这么想,上半年艺术家都在担心拆迁的问题,现在好了,地价涨上来了,不拆了,他们又想在这里商业开发。”徐勇还记得当初他刚搬进来的时候房租才7毛钱一平米,如今已经普遍上涨一倍。据悉,北京东面地区已在798的带动下出现了更多的艺术区,那里的房价和一年前的798不相上下。
冷战归冷战,798里的艺术家还是挡不住地往里挤,最近来凑热闹的是老外,法国、意大利、英国的若干家高级画廊相继鸣锣开张,带得地皮钱跟着往上涨。中关村里的大学生逐渐现身798,号称感受下艺术的气息。而看不懂艺术的百姓也来酒吧和餐厅捧场,夜晚时分,这里丝毫不见萧条。
就连之前搬进来的的小画家们也开始露脸。刚开过个人展览的张小涛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在梦工厂和垃圾场交织的现场里”一直挂到明年两月份,像他这样的新一代798人,短短两三年间身价从零涨到几千美金的,大有人在。
推荐关键字:当代艺术在中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柏林中画廊2013年度项目强调“在”的存在2012-11-30
- 北京宋庄的艺术家,生活在别处2001-07-11
- 世纪末的迁徙:从圆明园到北京“东村”宋庄2004-05-05
- 那片灰暗厂房——见证北京798前世今生2004-05-17
- 在边缘上行走,在背弃中回归——另一只眼看2004-09-28
- 北京十年——芬·马六明2004-12-18
- 北京“798”:站在命运十字路口的当代艺术区2005-01-01
- 北京,容不下一个艺术区吗2005-01-26
- 圆明园画家村2005-06-11
- “北京东村”2005-06-11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