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古董市场说“打眼”(图)

作者:包发盛 2004-12-20 09:33:00来源:《北京日报》
A- A+
  刚刚喜欢上收藏时,常听朋友讲淘货时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如果心绪一乱,心浮气躁,贪心障眼必有所失,这是玩家之大忌。只是当时不谙此道,心高气盛,没将此话当回事。当自己亲身经历几次“打眼”,痛定思痛回头再想此话时,感触颇深。

  一次与同事去房山办事,在琉璃河道边见有几个卖古董的地摊儿。正在兴头上的我,立即下车奔了过去,蹲在摊上挑来挑去。同事等得不耐烦了,也下车过来看热闹。见旁边来了同事,我便来了精神,拿起一个白里带绿的管状物问同事:“知道这是什么吗?”同事摇摇头。“这叫扳指,是过去射箭时带在大拇指上钩弦用的。后来慢慢变成了装饰物了。”“噢!”同事附和了一句。见同事答腔,我开始卖弄自己的一知半解。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扳指装作很在行的样子,对着太阳看了看。“这是翠的,但水头太差,不是老物件。”放下扳指,我又拿起一件像盘子似的东西对同事说:“这叫笔洗,用来盛水洗毛笔的。这上面的裂纹叫‘冰裂纹’,行话叫‘开片’,这是仿哥窑的玩意。但做工太差了。”我将笔洗翻过来指着底部印着的歪歪扭扭的几个字又说:“大清乾隆年制,一看这款就更假了……”

  我的话还没讲完,旁边有人答腔了“看来您是个行家。”这时我才发现旁边还蹲着摊主呢,觉得刚才的话有些唐突。连忙说:“哪里,哪里,只是初学罢了。”我细瞧了摊主几眼,此人四十来岁,面色漆黑,满脸皱纹,留着小平头,人虽稍瘦,但看起来身体很结实。听他说话挺客气,便与他聊了起来。他说他是河北的农民,见村里人捣鼓古玩都发了,自己也学别人进了点儿货,不想被人给骗了,看您真懂行,跟您说实话,这东西都是仿制品,您要喜欢哪件,随便给几个钱拿走好了。我自然不会买这种东西,但听了他的话,越发觉得他忠厚,不禁心发恻隐,劝了他几句,诸如做这种生意打眼很正常,以后多看书,多看真货多比较,才能不上当之类的话。几句话说得摊主连连点头说是。此时的我俨然以行家自居了。同事几番催我上路,都被我拒绝了。

  话说投机,气氛越发融洽,摊主竟凑到我跟前低声说:“这位大哥,看您是个行家,又是个实在人,我这里有一件东西,在我家几十年了,您帮我看看珍贵不?”说着,从一个破旧的书包里,掏出一个报纸包,用他那双粗大的手一层又一层小心地剥开,最后露出一方泥砚。对泥砚我是一点儿都不懂,只知山西绛州澄泥砚历史有名,它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自中唐起,已作贡品入宫,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可已被人家尊为行家了,我硬着头皮端详起来。此砚为椭圆形的荷叶砚,一边上刻着荷叶,凹处浮雕着莲、藕、螃蟹等物,另一边稍洼些,是掭笔槽。做工还是很细致的。整方泥砚呈墨色中带浅酱色仿佛被墨浸过许多年了。我又翻看砚底,上面有:壬子年十一月甲子吴兴戴正仲题字样,另有一大一小两方印,小印为篆书“墨宝斋”三字,大印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仔细辨看能认出“大清雍正年制”六个楷书字。就在看砚时摊主在我耳边叨咕,他家原来是山西人,这砚台是土改时,从村里地主家抄来的,这地主家以前当过进士。最早砚台有硬木框,后来只剩砚台了。今看您是行家,才拿出让您看看,有心要您说个价。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心里像有一条小虫在动,血开始往头上涌,心跳有些加速。暗暗窃喜:也许今天真拣了个漏。最后,几乎没怎么讨价,我将此砚包了起来。可没走几步,在别的摊上我又见到类似泥砚。后来的结果不用我说,大家也会知道了。

  虚荣害人,贪心误事。这是我因“打眼”得出的经验之谈。

推荐关键字:古董 市场 打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