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第4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开幕 传统、创新形式并置(图)

作者:李丹妮 2004-12-17 11:55:26来源:《东方早报》
A- A+
  图一:关山月美术馆展览现场的新水墨作品吸引观众仔细揣摩

  ●12月13日至2005年1月10日,第4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美术馆举办。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水墨画单一画种为主题的双年展,并是国际上唯一水墨画的常设展览活动。该活动由深圳市政府主办,并成为深圳文化的一个品牌项目。

  ●第4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除了延续其“都市水墨”的探索主题外,创造性地增加了“设计水墨”、“水墨空间”等全新展览单元,试图在当代艺术中寻找水墨画的生存契合点。

  ●《东方早报》试图以大众传媒的观察角度切入这个正在艰难寻找突破口的传统艺术,关注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现状。

  在众多水墨艺术家聚集的地方,“钱”依然是热门的话题。哪一位的价位又有升高,从数千元一尺涨到一万出头,哪一位忙着走穴,房子买了一套又一套。这些世俗的话题,在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上也很热门。

  对于坚持实验水墨的艺术家来说,画传统的山水、花鸟是一条快捷的致富之路,但搞实验水墨就等于放弃这些唾手可得的利益。当记者询问一位参展艺术家实验水墨的市场价位如何时,他尴尬一笑,回答“不好”。目前,除了美术馆会以低价收藏部分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作品外,大部分年轻艺术家的实验水墨几乎没有市场。“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可以直接反映实验水墨现状的真实指数。

  在这种状况下举办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则具有学术探索和展示平台的双重意义,既是学术领域的风向标,又是艺术家参展经历的最佳辅助,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名气和经济利益。在这个层面上理解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则成为业内最重要的展览。

  搁置争论,埋首向前

  关于水墨画的争论从没有停息,“中国画已死”、“笔墨为零”、“水墨难以进入当代艺术”等观点都有大量的相关学术专著支撑。但在12月13日开幕的第4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上,争论被同时包容进整个展览内容。本届水墨双年展设立展览单元,由“设计水墨”、“笔墨在当代”、“水墨空间”、“水墨都市”和“韩国现代水墨”等五个单元的展览组成,将侧重笔墨、媒材等不同风格的当代水墨艺术作品分别纳入不同的展览单元。这样的并置展出,却没有形成剑拔弩张的气氛,到场的艺术家、学者在一团和气中欢聚一堂。

  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厅内,“设计水墨”的展览单元成为本届水墨双年展的一大亮点。共邀请了靳埭强等9位国内外著名设计家,运用水墨画的材料,从现代设计学的角度对水墨的材质进行重新诠释。

  而在深圳画院的一楼展厅内,上海艺术家王南溟的旧作《字球组合》产生了全新的展览效果。展厅内垂挂下大大小小的写有墨迹的字球,黑白两色的组合使整个空间既有传统风格又具有现代时尚气息。同时展出了徐冰、谷文达、张健君等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的水墨装置、影像作品。将水墨作为一种材质使用到作品之中,把影像等当代艺术的创作形式与水墨紧密结合。

  “都市水墨”是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从创立之日起就努力推广的一种水墨画的创作方向。深圳美术馆展览单元是以笔墨创新来表现当代生活的“都市水墨”部分。但与水墨设计和水墨装置艺术相比,这个单元的整体面貌带有一种艰难挣扎的探索感觉,在以传统笔墨表现当代人文精神的尝试中,向“俗文化”靠拢的水墨画,显得有些张皇失措。一位在展览现场参观的专业人士说:“有些创新只有业内的人才看得懂,比如用画山石的笔法来画人物等等,这些创新在普通人看来毫无意义,反而让现代人更不愿意接触水墨画,很多人认为太俗气了。有必要用水墨来表现这些世俗男女的吃喝拉撒么,其他艺术手段已经把这些内容表现得很好了。”

  在14日举办的研讨会上,皮道坚、贾方舟、徐虹等理论界专家从各自的角度阐述关于水墨艺术在当代文化现状中的发展思考。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在3个小时的轮流发言中每个人都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产生实质上的争论。倒是专家带来的幻灯片资料引起听众的兴趣,部分专家结合幻灯片播放作品来具体分析水墨艺术的创作现状。正如同“摸着石头过河”,理论界也和艺术家一同在实践中探索水墨艺术在当代的生存、发展。

  圈子内活动,受众面小

  尽管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受到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今年拨款100万元支持这个常设文化项目的发展,同时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关山月美术馆三个市属文化机构的场地拨出以供展览,但是这个双年展在深圳本地的影响力十分微弱,除了当地报纸、电视新闻在当日有小篇幅报道外,很少在市区内见到宣传广告,展厅内也只有寥落的几个观众。

  而三个展馆分别位于深圳市内不同的行政区内,其中深圳美术馆坐落在近郊风景区的小山上,深圳画院也隐藏在银湖度假村的山坳里,普通观众在三地之间观看展览非常不便。即使是主办方为参加展览的艺术家备有专车接送,来往在三个展馆之间也要花费40分钟左右的时间,究竟有没有热心观众会耗费这样大的精力参观全部展览,大概连主办方也不抱太大希望。

  薄弱的宣传,分散的展场,不方便的交通使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几乎成为一个圈子化的内部活动,到场的媒体也都是些美术专业刊物,与整个水墨画坛都有着或是师徒,或是同事的密切关系。走出专业小圈子成为主办方力争突破的展览局限。

  生活中激发水墨活力

  本届双年展上,由董小明、王序策展的“设计水墨”单元获得广泛好评。在展览现场观众对于袁运甫将水墨画《窗前风景》等作品采用编织、印染技术制作成巨幅挂毯显示出浓厚兴趣。同时,美国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大·杰尔曼使用宣纸、笔、墨勾画出滑板的线条,简洁的造型,使墨在纸上产生灵动的创意,令参观的年轻人非常好奇,在作品前仔细揣摩。

  深圳文化局艺术总监董小明说:“现在的展览比较学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普通观众对水墨艺术产生兴趣。今后会在展览中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性这也是今年策展中得到的新的启发。”与当代生活接轨,向时尚靠拢,吸引大众关注,设计师的灵感创意也激发了专业人士对于水墨发展的新思路。笔墨之争暂时搁置,如何发展还在探索,或许借助时尚创意的新鲜力量将水墨引入当代都市生活将又是一个发展趋势。
推荐关键字:深圳双年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