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到“小拍”去捡漏

2004-12-07 00:00:00来源:《劳动报》
A- A+
  “这些拍品真不错!”这是记者上周日在某拍卖行举行的第一届艺术品拍卖会的预展上,听到最多的声音。

  按理说,来看预展的人大多是这方面的爱好者,他们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眼光自然不弱,而且近期各大拍卖行的秋拍精彩纷呈,因此能从他们口中发出如此赞叹,的确是一个信号:不要忽视小拍。这个小拍除了指一些拍卖行举行的常规性月拍或季拍外,还有就是一些中小拍卖行举办的首届或首次艺术品拍卖会。
 
  一位拍卖行的负责人曾毫不讳言地告诉记者,他自己就很喜欢在小拍上淘些东西作为收藏。因为这些在拍卖市场中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中小型拍卖会,尽管没有很高的成交价诞生,也鲜有重器大件露面,但却以特有的魅力,成为看好其的理由,是较具普及性的艺术品投资渠道。

  理由一:门槛低,能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实战的机会。这是小拍最吸引人的地方。参与者往往只要交纳千元左右的押金就可以获得举牌资格,而在大拍,一般需要2万元至3万元的押金方可获得参与权。但不论是大拍还是小拍,其拍卖程序是一致的,买家可通过小拍去锻炼心态。小拍中有不少拍品都是无底价起拍的,即以100或200元起拍,且加价阶梯为50元或100元,不似大拍的竞价台阶那般动辄上万元,从而让大部分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

  理由二:为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练眼”场所。以上海为例,每个月都有2至3场小拍,而大拍,对于任何一家拍卖公司而言每年都只有春秋两次。像一场中等规模的小拍,一般上拍四五百件拍品,某些小拍甚至达到近千件的规模,可谓“小拍虽小,五脏俱全”,为那些入门者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标本”。买家可以通过小拍的平台,上一堂机会难得的实践课。即使在小拍中买到赝品,也是必不可少的“练眼”过程,毕竟相比大拍买假,这个亏吃得不大。

  理由三:为买家提供了更多捡漏空间。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大拍上就不能捡漏,但同样一件拍品,在大拍和小拍中出现的起拍价大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具备一定的眼力,也许数千元就可拍走一张名家字画,或几百元就可拿走一个清末民窑青花瓷盘。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为止,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以外,小拍仍能吸引一些行内人士光顾的原因。当然,在艺术品市场行情资讯不断普及推广的今天,这种情况将不断减少,也意味着小拍中捡漏的难度将加大,更需要买家提高自身的鉴别水平。

  当记者问及小拍发展到今日,缘何依旧存在捡漏的可能,一位多年闯荡拍场的“老法师”发表了他的独到见解。

  可能性一:所捡之“漏”为名家真迹或到代器物,这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大拍的周期长,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部分急于资金周转的卖家只能寻求于小拍,遇到这种平时不会轻易流出的作品,买家应多加关注。第二种情况是一些藏家没有大型拍卖公司的送拍渠道,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中小型拍卖公司的小拍,其送拍作品之成交价自然要比大拍便宜许多,这也是买家捡漏的机会。

  还有就是送拍人将真的当作假的处理。部分藏家自身具备一定的鉴赏水平,但对自己眼力信心不足,买到中意的作品后会请教相关专家,有些专家可能受时代所限,将真的鉴定成假的,持有人往往会将这些作品拿去小拍低价处理。曾发生过一个真实的事情,有个人买了幅郭沫若的书法作品,拿不定真假,便请教某专家,这位专家用郭沫若60年代(20世纪)的书法风格去分析这幅40年代(20世纪)的作品,鉴定结论是假的,这幅作品不久后便以无底价起拍出现在小拍拍场中,让真正懂行的人捡了个漏。

  可能性二:所捡之“漏”是极具升值潜力的拍品。

  想获得这种可能性,买家除了要具备扎实的鉴定基本功,还需要敏锐的目光,能够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宏观预测。

  以书画为例,这种捡漏体现在购入一些冷名头的作品,或是一些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比如晏济元,这位当年与张大千齐名的著名画家,其画价一直偏低,且多出现在小拍上,直到今年某文化机构为筹划其104周岁画展活动时,社会才普遍认识到他作品的真正价值,其画价也随之骤升。又如知名女画家陈静,作品刚在小拍露面时有人仅以400元就购得,今天其作品行情也超过了1万元。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