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中国民协将办拍卖筹集资金
2004-12-06 10:25:25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A-
A+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今年投入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为了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冯骥才正在筹备民间文化基金;将于本月12日在爱家国际收藏市场举行的“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捐赠艺术品专场拍卖会”,所得资金也将全部用于明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冯骥才全力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刮地皮”式全国普查
老宅屋顶发现年画古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中国民协从2003年开始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次彻底的民族民间文化整理和抢救工作,要采用“刮地皮”的方式,将我国的民间文化“一网打尽”。目前这项5工作已经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展。
从2003年至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开展了几项重点调查工作,比如木版年画。冯骥才说,在各地政府和各地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配合下,全国20多个木版年画产地的调查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多半。有数万幅年画、近万块画版、数十种年画雕绘技艺,在抢救工作中“获救”。但是记者了解到,作为标志性成果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却一直因为没有资金无法出版。
冯骥才透露,在艰苦的普查工作中,发现了很多极其有价值的木版年画珍品和老艺人。比如在对我国木版年画的重要产地之一——河北衡水武强县旧城村的考察中,在一座被当作仓库的老旧民宅房顶中,发现了159块完整的年画古版,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产于清朝同治年间。
这座旧宅现在的主人名叫贾振邦,贾家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是制作年画的大家,买卖最兴旺时曾在外地设有大量分号和批发庄,年产量约在200万张以上。后因连年战乱买卖走向衰落。一次偶然的机会,贾振邦发现老宅破旧的屋顶上隐约露出些雕有花样的木板,上去一看,原来是木版年画的雕版,后经过专家的调查,证明价值较高。经过考证,这些雕版是1963年发洪水,贾振邦的父亲藏在铺在房顶的苇箔之上的,再在上面垫土,盖上瓦片。
珍贵木版年画《西湖十景》
大众参与抢救
陕西皮影老艺人引关注
冯骥才说,现在每天都有人打电话向他举报当地濒危的民间文化品种,现在他专门有一个助手每天处理各地的举报。前几天在北京办画展、进行义卖的时候,有一位研究皮影戏十多年的陕西专家专程来找到他,向他举报在陇东地区的一个山沟中,有一位当地硕果仅存的皮影老艺人。他演出的皮影戏带有典型的当地风格,是绝品。这位老艺人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上千个制作水平高超的皮影道具,他本人还能演出几十出皮影戏,每年在家中给村里的乡亲演几场。演戏前,他把装在箱子里的皮影道具放在床上,要先磕头,对艺术非常尊敬。
冯骥才说,这种老艺人和他掌握的技艺,就非常值得保护,国内像这样的高水平无名民间艺人太多了,有很多我们都还不知道。比如剪纸,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民间艺术门类。全国有2700多个县,有农村的地方就有剪纸,而且每个地方剪纸的地域性都非常强,普查中发现了大批默默无闻的高水平民间艺人。
即将拍卖的史国良《踏青图》
民间文化危急
大量艺术随老艺人逝去
尽管进行了大量抢救工作,中国仍有很多民间文化已经到了消亡的边缘,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京民间工艺品有300多种,到20世纪末只有30多种。2001年,冯骥才在陕甘边界采集民歌时,发现一位老太太会唱许多古老歌谣。冯骥才记录在案,决定“抽出专门时间采访她”。2002年,当冯骥才一行找到她家时,她女儿告知“她走了”。她临走前说的话是“他们怎么还不来呀﹖”冯骥才痛感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陕西安塞民间剪纸大师级人物现已不足10人,且已高龄。河北白沟的泥玩具绝迹于20世纪90年代。会用天津杨柳青土话唱“卖画歌”的白俊英已死。纳西族懂“东巴经”的乐手只剩1位,且已老迈住院。2000年,冯骥才在山东杨家埠拜访73岁的木版年画第19代传人杨洛书。“你有徒弟吗?”冯骥才问。杨答:“有,一个日本女娃。”而杨的孩子为谋生都出外打工了。
即将拍卖的北京官宅紫檀模型
保护经费紧缺
今年全国开销超千万
这项庞大的保护工程涉及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古城古迹;从剪纸、年画到逢年过节的习俗。保护工程依托4万各省民协会员、民间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冯骥才透露,这项庞大的工程迄今为止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拨款,所有的费用都是民协自筹的,很多民协会员自己掏腰包在各地进行调研工作,十分令人感动;不少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调研。
谈到全国调查的巨大开销,冯骥才说,具体数字实在难以统计,但是今年全国各地调研、办活动、搞普及工作的巨大花费肯定在1000万元以上。经费困难依然是今后保护工作范围继续扩大的压力之一,如果没有数亿元经费,保护工作无法取得全面效果。
冯骥才告诉记者,今年他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每天坚持画画,前不久在天津和北京展览出售,超过80%的作品都销售了,卖了100多万元。这些钱都将捐献给抢救工程。
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
拍卖赞助民间文化普查
为了筹集更充足的资金开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由《收藏界》杂志社、中国民协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捐赠艺术品专场拍卖会”将于2004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在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举行。
本次专场拍卖会的所有拍品均在今年初“首届中国收藏界排行榜”评选期间,入选单位和艺术家们所捐赠艺术珍品,有紫檀、西晋青瓷、紫砂壶、笔筒、书画等共61件,拍卖所得将全部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记者了解到,为了拯救我国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不少知名画家和收藏机构都捐赠了自己的作品和藏品。其中有:擅长草书的著名演员唐国强创作的书法作品;画家史国良捐赠的自己新近创作的画作《踏青图》;北京紫檀博物馆捐赠的一尊价值超过10万元的北京官宅紫檀模型。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慧珺、何应辉,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罗杨捐赠的书法作品;著名画家于志学捐赠的《猴王献寿图》、孔维克捐赠的《荷花三娘子》等作品。
除了书画家外,很多著名的收藏机构和个人也捐献了自己的藏品。其中有江苏民间收藏研究会会长张继超捐赠的一只汉代铜镜、深圳青瓷博物馆捐赠的一只青铜鼎、安徽收藏协会捐赠的明代徽州砖雕、浙江佳宝拍卖公司捐赠的西晋越窑瓷器、厦门国际商品拍卖公司捐赠的清代珊瑚红描金福寿纹杯,此外还有大量紫砂壶、笔筒、书画等艺术珍品。12月12日,金懋拍卖公司还将为龙顺成家具公司收藏的书画举行专场拍卖会,拍卖成交额的5%也将捐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记者了解到,冯骥才正在运作即将成立的民间文化基金会,基金将投入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当中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成立基金会最少需要200万元资金。冯骥才透露,现在加上前不久卖画的钱,注册基金会的资金已经到位,正在请律师事务所准备资料,办理相关手续,估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就能成立。基金会成立后,将加大对民间文化普查的力度,现在计划正在制订中,具体细节不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间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将是工作重点之一。
冯骥才全力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刮地皮”式全国普查
老宅屋顶发现年画古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中国民协从2003年开始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次彻底的民族民间文化整理和抢救工作,要采用“刮地皮”的方式,将我国的民间文化“一网打尽”。目前这项5工作已经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展。
从2003年至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开展了几项重点调查工作,比如木版年画。冯骥才说,在各地政府和各地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配合下,全国20多个木版年画产地的调查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多半。有数万幅年画、近万块画版、数十种年画雕绘技艺,在抢救工作中“获救”。但是记者了解到,作为标志性成果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却一直因为没有资金无法出版。
冯骥才透露,在艰苦的普查工作中,发现了很多极其有价值的木版年画珍品和老艺人。比如在对我国木版年画的重要产地之一——河北衡水武强县旧城村的考察中,在一座被当作仓库的老旧民宅房顶中,发现了159块完整的年画古版,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产于清朝同治年间。
这座旧宅现在的主人名叫贾振邦,贾家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是制作年画的大家,买卖最兴旺时曾在外地设有大量分号和批发庄,年产量约在200万张以上。后因连年战乱买卖走向衰落。一次偶然的机会,贾振邦发现老宅破旧的屋顶上隐约露出些雕有花样的木板,上去一看,原来是木版年画的雕版,后经过专家的调查,证明价值较高。经过考证,这些雕版是1963年发洪水,贾振邦的父亲藏在铺在房顶的苇箔之上的,再在上面垫土,盖上瓦片。
珍贵木版年画《西湖十景》
大众参与抢救
陕西皮影老艺人引关注
冯骥才说,现在每天都有人打电话向他举报当地濒危的民间文化品种,现在他专门有一个助手每天处理各地的举报。前几天在北京办画展、进行义卖的时候,有一位研究皮影戏十多年的陕西专家专程来找到他,向他举报在陇东地区的一个山沟中,有一位当地硕果仅存的皮影老艺人。他演出的皮影戏带有典型的当地风格,是绝品。这位老艺人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上千个制作水平高超的皮影道具,他本人还能演出几十出皮影戏,每年在家中给村里的乡亲演几场。演戏前,他把装在箱子里的皮影道具放在床上,要先磕头,对艺术非常尊敬。
冯骥才说,这种老艺人和他掌握的技艺,就非常值得保护,国内像这样的高水平无名民间艺人太多了,有很多我们都还不知道。比如剪纸,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民间艺术门类。全国有2700多个县,有农村的地方就有剪纸,而且每个地方剪纸的地域性都非常强,普查中发现了大批默默无闻的高水平民间艺人。
即将拍卖的史国良《踏青图》
民间文化危急
大量艺术随老艺人逝去
尽管进行了大量抢救工作,中国仍有很多民间文化已经到了消亡的边缘,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京民间工艺品有300多种,到20世纪末只有30多种。2001年,冯骥才在陕甘边界采集民歌时,发现一位老太太会唱许多古老歌谣。冯骥才记录在案,决定“抽出专门时间采访她”。2002年,当冯骥才一行找到她家时,她女儿告知“她走了”。她临走前说的话是“他们怎么还不来呀﹖”冯骥才痛感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陕西安塞民间剪纸大师级人物现已不足10人,且已高龄。河北白沟的泥玩具绝迹于20世纪90年代。会用天津杨柳青土话唱“卖画歌”的白俊英已死。纳西族懂“东巴经”的乐手只剩1位,且已老迈住院。2000年,冯骥才在山东杨家埠拜访73岁的木版年画第19代传人杨洛书。“你有徒弟吗?”冯骥才问。杨答:“有,一个日本女娃。”而杨的孩子为谋生都出外打工了。
即将拍卖的北京官宅紫檀模型
保护经费紧缺
今年全国开销超千万
这项庞大的保护工程涉及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古城古迹;从剪纸、年画到逢年过节的习俗。保护工程依托4万各省民协会员、民间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冯骥才透露,这项庞大的工程迄今为止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拨款,所有的费用都是民协自筹的,很多民协会员自己掏腰包在各地进行调研工作,十分令人感动;不少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调研。
谈到全国调查的巨大开销,冯骥才说,具体数字实在难以统计,但是今年全国各地调研、办活动、搞普及工作的巨大花费肯定在1000万元以上。经费困难依然是今后保护工作范围继续扩大的压力之一,如果没有数亿元经费,保护工作无法取得全面效果。
冯骥才告诉记者,今年他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每天坚持画画,前不久在天津和北京展览出售,超过80%的作品都销售了,卖了100多万元。这些钱都将捐献给抢救工程。
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
拍卖赞助民间文化普查
为了筹集更充足的资金开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由《收藏界》杂志社、中国民协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捐赠艺术品专场拍卖会”将于2004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在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举行。
本次专场拍卖会的所有拍品均在今年初“首届中国收藏界排行榜”评选期间,入选单位和艺术家们所捐赠艺术珍品,有紫檀、西晋青瓷、紫砂壶、笔筒、书画等共61件,拍卖所得将全部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记者了解到,为了拯救我国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不少知名画家和收藏机构都捐赠了自己的作品和藏品。其中有:擅长草书的著名演员唐国强创作的书法作品;画家史国良捐赠的自己新近创作的画作《踏青图》;北京紫檀博物馆捐赠的一尊价值超过10万元的北京官宅紫檀模型。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慧珺、何应辉,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罗杨捐赠的书法作品;著名画家于志学捐赠的《猴王献寿图》、孔维克捐赠的《荷花三娘子》等作品。
除了书画家外,很多著名的收藏机构和个人也捐献了自己的藏品。其中有江苏民间收藏研究会会长张继超捐赠的一只汉代铜镜、深圳青瓷博物馆捐赠的一只青铜鼎、安徽收藏协会捐赠的明代徽州砖雕、浙江佳宝拍卖公司捐赠的西晋越窑瓷器、厦门国际商品拍卖公司捐赠的清代珊瑚红描金福寿纹杯,此外还有大量紫砂壶、笔筒、书画等艺术珍品。12月12日,金懋拍卖公司还将为龙顺成家具公司收藏的书画举行专场拍卖会,拍卖成交额的5%也将捐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记者了解到,冯骥才正在运作即将成立的民间文化基金会,基金将投入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当中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成立基金会最少需要200万元资金。冯骥才透露,现在加上前不久卖画的钱,注册基金会的资金已经到位,正在请律师事务所准备资料,办理相关手续,估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就能成立。基金会成立后,将加大对民间文化普查的力度,现在计划正在制订中,具体细节不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间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将是工作重点之一。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雅昌快讯 | 宝库文化携手上海拍卖协会 共同2022-06-16
- 雅昌专稿 | 满足你的“收藏瘾”:阿里资产“2022-05-12
-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先之姿2022-03-15
- 嘉德四季第60期拍卖会即将启幕丨收获春天的2022-03-10
- 雅昌专稿 | 蓝筹股艺术家辛格•萨姆森,艺术2022-02-23
- 拍卖前瞻 | 联动亚洲!2022全球首场大拍伦敦2022-02-21
- 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上海-伦敦联合2022-02-17
- 从艺术数据到交易服务,雅昌打造藏家会员服2022-02-17
- 雅昌专栏|季涛:花样繁多的拍卖方式2022-02-14
- 佳士得香港2021年亚洲艺术秋季拍卖成交总额2022-02-0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