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王鉴《雅宜春色图》轴

作者:李泽奉 2004-11-25 15:53:01来源: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A- A+
  王鉴(1598—1677年),字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是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的曽孙。清初“六家”之一。明末,王鉴考中进士,短期出任过廉州(今广西合浦县)知府,人称王廉州。两年后辞官归乡,专门从事绘事活动。后以荫官至奉常,又称王奉常。王鉴家业富庶,生活优裕,家藏历代名蹟甚多,自幼以摹写名家墨迹习画,深究五代、宋、元名家画技,形成自己的独特画风。王鉴以摹写古画见长,但并非锁定一家,他总结自己是:“力追古法,於荆、关、董、巨诸名家无不酝酿胸中”,“一树一石必与宋元名家血战,力厚功深久而与之俱化”。宋元是我国绘画事业欣欣向荣的大发展时期,无论是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都有许多创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这些大家的绘画,成了明清两代画家们学习之标的,除了理解绘画理论外,临摹他们的作品,就成了学习他们的主要手段。这时期的大画家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山水画是王鉴重点临摹学习的对象,明末董其昌的画风也深深影响着王鉴的绘画。宋元大家在水墨画中对笔墨在绘画中的效用非常重视,使笔墨韻味在绘画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至的程度,形成了强劲的“文人画”风。清初“六家”之一的王原祁与王鉴同里,为叔侄的关系,而且年龄相若,两人一生互为砥砺,奖掖后学,各地追随学画者,门庭若市。两人在清初有开继之功,双双成为清初“六家”的前辈。后来的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都是他们的学生。清初“四王吴、恽”在学习宋元文人画的基础上,笔墨运用上有所创新,开创清代“文人画”先河。“六家”的画风一脉相承,但各有不同特点,影响所及,有清一代画界视为楷模,乃至近现代仍有画家追其踪迹。

  王鉴此幅《雅宜春色图》轴,款署“辛丑秋,仿云林雅宜山图。”清顺治十七年(辛丑,1661年),是年康熙即皇帝位,王鉴时年六十四岁。“元四家”之一的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子。他擅长山水画,多以水墨画为主,并创造“折带皴”。山水画多以描绘太湖附近湖山景色为主题,所绘山水画多疏林坡堤,浅水绿岸景致。倪瓒的《雅宜山图》是清初“四王吴、恽”摹写学习宋元绘画的重要作品。而无独有偶,王鉴的侄孙王原祁也画一幅仿倪云林的《雅宜山居图》便面,他在画中题道:“云林雅宜山图纯师荆、关,略仿其意,添用大癡家风”。虽然是两人同仿一人的同一幅画,但其各自的立意、布局,却各不相同。但仔细观察,两人在技法运用与倪瓒的技法有某些联系,主要是用乾笔皴擦上有相似之妙。

  由此可见,所谓“仿某某”、“拟某某”只不过是借壳蛋而已,实则是全新创作,离原画相去甚远。而倪瓒的山水画,学习继承了五代荆浩和关仝的山水画技法,由些可见中国画的传脉络。

  《雅宜春色图》轴,是王鉴成熟时期的作品,画面最下端是较低的湖面,以石块为堤岸,岸上点缀柳树、松柏、濶叶林木数株,松树下画茅庐两间,上湖之水沿沟壑潺潺流出,似乎可听到流水发出悦耳的叮咚之声,这是整个画面的第一主体;画面中部,以波澜不兴的宽阔湖面为主体,中上部则以蜿蜒的重叠高山为全图的第二主体,山势由低走高,陡峻险要,层峦叠幛,湖边长着葱郁的高大树木,绿色环绕湖岸,从山脚至山顶凡能植绿的地方都遍是绿色,远山则用极淡墨色钩勒成形,隐现在图画里,烘托出天高云淡,视觉开阔,浓烈的春天气息;上端留出空旷的天际,题款钤印其右。整幅画在敷色上也有独到的地方,用淡赭石敷染,使画面呈现阳光普照的效果。这是一幅描绘太湖一带阳光明媚春日景色的成功之作,绘画的主题非常突出。

  《雅宜春色图》轴,画面采用两段式的构图方法,使整个绘画产生清旷高远的效果,这种画面处理方式,正是倪瓒经常采用的山水画处理手法。而倪瓒的山水画也多取材于江南太湖一带的湖山景色,加以润色而成。

  王鉴的绘画特点是:画风“沉雄古逸,士气盎然”,运笔刚柔相济,用墨浓润相得,力度浑厚沉雄,所绘制的图画树木丛郁而不繁芜;所绘峰峦丘壑深邃但不零碎;所用皴擦笔法均有法度,无自撰之迹;烘染敷色适度,色彩搭配细腻完美,所画具有浓烈书卷之气。



                            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