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乡音何处不可寻
近访程十发
作者:张建亭 2004-11-25 12:21:00来源:《中国书画报》
A-
A+
当我又一次走进发老的寓所时,他正与家人兴致勃勃地观看中国队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比赛。发老见我来访,格外高兴,随即关了电视,让工作人员将他连同身上的藤椅一并抬到客厅的画桌前。并招呼我在他身边坐下,这时我才察觉到发老那两条曾经跋涉祖国无数山水的腿已不能站立行走了,他的那一双曾经创作了无数精品画作的手亦开始颤抖起来,其实前几年他的身体一直很好,精力充沛,,只是近两年患病,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从前。记得三年前,也是在发老的画室里,他健步上前与我握手,提笔挥毫为我作画,开口漫谈古今趣闻,那爽朗、幽默的话语至今还在我的耳畔回响,而此时,望着晚霞余辉中垂垂老矣的发老,我不禁茫茫然阵阵心酸。
十年前,发老见到他多年前在景颇族的写生画稿时颇多感慨地题写道:“时间一晃人已老,笔墨无情真可哀!”此时此刻,这句话也许最能表达发老无奈的心境,然而,每当我问及他的身体情况,他却总是潇洒幽默地笑着回答:“马马虎虎啦!”
三年来,由于发老身体欠佳,我没敢多来打扰他,可我对他的挂念与关注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我经常通过电话,信件向他问候,他也一如继往地在逢年过节时忘不了给我邮上一张他亲笔签名的自制贺卡。从逐年的字迹看,他的手似乎颤抖的更厉害了,他那从汉简和“二王”演变而来的潇洒漂逸的书体再也看不到了。此次,我给他带来一方上等的歙石请其铭款,他问我题什么字好,我说您知识渊博,题什么字都行,发老持石把玩良久后说,“此石出于古徽州的宋坑,我的行人程咬金从河南来到安徽,可以说安徽就是我程氏远古的故乡。我见到故乡的砚石,如同遇到故乡之知交,我看此石就题‘乡音’为好”随后,发老开始握管在宣纸上题字。其实他的手颤抖的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厉害,可写出来的这却完全不是原来的面貌。此时发老的字虽不失大家之风骨,但如若不是亲眼睹,很难相信该字出自他之手笔,我想这大概是发老无奈之中的“衰年变法”吧!
发老的生活态度历来都乐观向上的,就在他疾病缠身、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他仍每天坚持看书写字,接待书画同好和各界群众来访,还挤出时间为刚落成的“程十发艺术馆”整理资料。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自律的精神终生践行着为民族艺术“不教一日闲过”的诺言。这不,程助、程多多(发老之子)二兄又将从民间收集来的发老早年创作的《郑成功》、《儒林外史》、《林冲》、等画稿、插图清样呈给他过目。
发老早年以工笔连环画起步,后从梁楷、陈老莲以及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逐步形成了天真浪漫、雅稚风趣、高古亮丽的人物画面貌。由于发老绘画多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和民间传说,其绘画语言达到高雅与通俗的完美结合,再加之发老有着云水襟怀,为人幽默豁达,不事宣扬,根本听不到他绘画以外的其他声音,其人品和画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欢迎。发老于人物、花鸟、山水、动物无所不精,且富收藏、精鉴赏。据权威拍卖行披露,当今在世画家,在艺术市场中表现最活跃,作品成交量最多的的首推沪上程十发,再看一下成交的那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发老无偿赠送人民大众的“某某大教”、“某某指正”之类的用心之作,而他自己要办一个系统个展有时还得从群众手中借画。现在为了充实一下“程十发艺术馆”,他不得不从民间搜集购买当年自己赠送给别人的作品,甚至还要征集一些早年的印刷品,然而,即便是这样,发老仍没有为自己过多着想,早在1996年住院治病期间,发老经过深思熟虑,把自己一生节衣缩食、历尽艰辛收藏的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绘画作品120余件无偿捐献给了上海中国画院,我问发老:“您把那么多的艺术珍品都献给了上海中国画院,而自己却在摆弄这些我都不曾想玩的印刷品,您当初是怎么想的?对于这个决定您现在后悔过吗?发老坦然地笑笑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属于国家和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当初我收藏这些作品是为了向前贤学习,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与营养。现在我日渐衰老了,把这些东西交给画院妥善、完整地保存,供画家们研究借鉴和广大群众观赏临摹之用,岂不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吗?人的一生很短暂,能为国家和民族做点实事我感到很欣慰!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这么做的。”
今年已达84岁高龄的发老退而难休,他仍然担任着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他就如同这个城市闪闪发光的文化品牌,如同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我衷心的祝愿发老能够重新站立起来,再持画笔,实现其衰年创新之宏愿,为新世纪民族文化的全面振兴再添异彩!
十年前,发老见到他多年前在景颇族的写生画稿时颇多感慨地题写道:“时间一晃人已老,笔墨无情真可哀!”此时此刻,这句话也许最能表达发老无奈的心境,然而,每当我问及他的身体情况,他却总是潇洒幽默地笑着回答:“马马虎虎啦!”
三年来,由于发老身体欠佳,我没敢多来打扰他,可我对他的挂念与关注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我经常通过电话,信件向他问候,他也一如继往地在逢年过节时忘不了给我邮上一张他亲笔签名的自制贺卡。从逐年的字迹看,他的手似乎颤抖的更厉害了,他那从汉简和“二王”演变而来的潇洒漂逸的书体再也看不到了。此次,我给他带来一方上等的歙石请其铭款,他问我题什么字好,我说您知识渊博,题什么字都行,发老持石把玩良久后说,“此石出于古徽州的宋坑,我的行人程咬金从河南来到安徽,可以说安徽就是我程氏远古的故乡。我见到故乡的砚石,如同遇到故乡之知交,我看此石就题‘乡音’为好”随后,发老开始握管在宣纸上题字。其实他的手颤抖的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厉害,可写出来的这却完全不是原来的面貌。此时发老的字虽不失大家之风骨,但如若不是亲眼睹,很难相信该字出自他之手笔,我想这大概是发老无奈之中的“衰年变法”吧!
发老的生活态度历来都乐观向上的,就在他疾病缠身、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他仍每天坚持看书写字,接待书画同好和各界群众来访,还挤出时间为刚落成的“程十发艺术馆”整理资料。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自律的精神终生践行着为民族艺术“不教一日闲过”的诺言。这不,程助、程多多(发老之子)二兄又将从民间收集来的发老早年创作的《郑成功》、《儒林外史》、《林冲》、等画稿、插图清样呈给他过目。
发老早年以工笔连环画起步,后从梁楷、陈老莲以及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逐步形成了天真浪漫、雅稚风趣、高古亮丽的人物画面貌。由于发老绘画多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和民间传说,其绘画语言达到高雅与通俗的完美结合,再加之发老有着云水襟怀,为人幽默豁达,不事宣扬,根本听不到他绘画以外的其他声音,其人品和画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欢迎。发老于人物、花鸟、山水、动物无所不精,且富收藏、精鉴赏。据权威拍卖行披露,当今在世画家,在艺术市场中表现最活跃,作品成交量最多的的首推沪上程十发,再看一下成交的那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发老无偿赠送人民大众的“某某大教”、“某某指正”之类的用心之作,而他自己要办一个系统个展有时还得从群众手中借画。现在为了充实一下“程十发艺术馆”,他不得不从民间搜集购买当年自己赠送给别人的作品,甚至还要征集一些早年的印刷品,然而,即便是这样,发老仍没有为自己过多着想,早在1996年住院治病期间,发老经过深思熟虑,把自己一生节衣缩食、历尽艰辛收藏的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绘画作品120余件无偿捐献给了上海中国画院,我问发老:“您把那么多的艺术珍品都献给了上海中国画院,而自己却在摆弄这些我都不曾想玩的印刷品,您当初是怎么想的?对于这个决定您现在后悔过吗?发老坦然地笑笑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属于国家和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当初我收藏这些作品是为了向前贤学习,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与营养。现在我日渐衰老了,把这些东西交给画院妥善、完整地保存,供画家们研究借鉴和广大群众观赏临摹之用,岂不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吗?人的一生很短暂,能为国家和民族做点实事我感到很欣慰!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这么做的。”
今年已达84岁高龄的发老退而难休,他仍然担任着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他就如同这个城市闪闪发光的文化品牌,如同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我衷心的祝愿发老能够重新站立起来,再持画笔,实现其衰年创新之宏愿,为新世纪民族文化的全面振兴再添异彩!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