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中国美术馆外国藏品稀缺
呼唤出台法律鼓励捐赠者
作者:张智敏 2004-11-19 11:15:58来源:《法制日报》
A-
A+
近日,首届中国美术馆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各大艺术馆馆长在此聚首,共同探讨博物馆收藏、艺术捐赠与中西艺术交流等相关问题。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学术研讨会”。来自德国、匈牙利、奥地利的十余位博物馆馆长及艺术界人士应邀参加。
“收藏是美术馆的基础,没有收藏就没有美术馆。”刚刚上任5个月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在“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研讨会”上发此感慨。
与会专家分析认为,艺术馆接受捐赠不多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博物馆立法缺失,很多专家在发言中积极呼吁国家加快立法,鼓励和保障捐赠。
中国美术馆外国艺术品收藏的现状如何,对此应采取哪些对策?11月12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美术馆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徐虹。
记者:目前中国美术馆主要收藏哪些艺术品?
徐虹:中国美术馆目前主要(或者完全)收集国内美术家的作品,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每一个美术馆有自己收藏艺术品的范围并以此来确定其性质。
但人类的艺术是在交流中发展的,每一代艺术家都是通过借鉴、参照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民族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对外来艺术的参照和借鉴,它需要自由而开阔的环境。许多国家美术馆都因为收藏世界范围的艺术精品而闻名于世,如法国卢浮宫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它们的世界性收藏,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记者:据我了解,与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相比,开放中的上海及广州的艺术馆中的外国艺术品的收藏状况似乎要好一些?
徐虹:据了解,目前上海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比较关注外国藏品的问题,比如上海馆通过大型的展览“上海双年展”,收藏部分外国艺术家的作品。这样做的方便之处是,让这些艺术家在上海当地做作品,没有进出海关的繁杂手续和税收问题。但这种方式不可能收集非当代作品。而即兴创作的艺术作品很难大量收藏,所以这种方式不应该成为收藏外国艺术品的主要方式,只能是辅助性措施。上海美术馆也在主动联系外国收藏家,通过他们的捐赠,收集欧洲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米罗和达利的作品。
广东美术馆的收藏情况令人欣慰,他们也是通过举办外国的展览来收集作品,一般采取捐赠或付给部分款项的方式。但这样做的麻烦是,中国海关找不到艺术品捐赠的相关法规条款,如果作为非卖品的展览作品在出关时少了几件,美术馆就必须付税,并且税额甚高。这就给美术馆通过举办外国展览征集艺术品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是主动购买外国藏品,比如他们购买欧洲和韩国的版画。显然,在目前美术馆收藏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版画价格的优势促成了这一选择。但是这种情况也需要改变,毕竟藏品需要反映某个阶段的艺术史状态。
记者:现在中国美术馆主要收藏了哪些外国艺术品?
徐虹:中国美术馆的外国美术藏品通过外国展览而收藏的较少,主要靠捐赠。像版画家李平凡2003年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日本浮世绘版画和日本及美国现代版画,共计127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馆相应的收藏空白。据来参加捐赠活动的日本友人说,就是在日本都没有如此完整的浮世绘系列版画了。
对于中国美术馆来讲,真正有分量的外国美术藏品是路德维希基金会1996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117件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藏品涉及19个国家———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瑞士、保加利亚等。从作者国籍看,真可称得上是国际性的收藏。这一捐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外国藏品。从学术角度讲,无论是对于当代艺术史的研究,还是了解当代中西艺术家的创作,都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记者:路德维希夫妇为何把他们多年的收藏捐赠给中国,而没有选中其他国家?
徐虹:彼得·路德维希是德国60年代经济奇迹中崛起的一位大企业家,人称“巧克力大王”,是位世界级的艺术收藏家。
1996年初,路德维希教授决定把自己收藏的89件(117幅)艺术珍品无偿地捐献给中国美术馆。他说,中国伟大的历史和几千年古老文化令他们敬佩。他提出只需在美术馆给他留个名字,不间断地展出他捐赠的藏品。1996年3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双方签订了捐赠协议(草案)。遗憾的是在协议草案签订不久路德维希教授就因病去世了,同年11月23日是他的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在北京与文化部及中国美术馆正式签订了捐赠协议。
记者:对于中国美术馆外国艺术品收藏稀缺的问题,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徐虹: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国家美术馆对外国艺术品理所当然地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开放和兼容的文化政策、文化眼光的体现。
中国美术馆资金短缺,以及目前外国艺术品价格的昂贵,是造成我们对外国艺术品收藏短缺的直接原因。而近百年历史形成的文化上的排外倾向和文化民族主义,更使收藏外国艺术作品举步维艰。
现在国内美术馆的外国艺术品收藏可以分阶段和多种方式进行,除了上述各馆已经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外,可以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作为国家的整体文化策略来考虑外国艺术品的收藏,我们可以参照日本的经验,对私人向公立美术馆捐赠艺术品制定明确的优惠政策,海关在这方面要出台相关法规,为公益性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外国艺术品打开“方便之门”。
征集外国艺术品的工作虽然开始得晚了一些,但现在就着手做,总比不做好。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公众对外国艺术品的兴趣必然与日俱增。
路德维希夫妇简介:
彼得·路德维希1925年生于德国科布伦茨市,1946年———1950年在美国茵茨大学学习艺术史、史前史及早期历史、考古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与伊蕾娜·默海姆结婚,1996年7月22日逝世。
伊蕾娜·路德维希1927年6月17日生于德国亚琛市,与彼得·路德维希同在一个学校学习。
路德维希教授和夫人早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收集艺术品。他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毕加索绘画的私人收藏家。自1957年他们与科隆和亚琛的博物馆合作开始,便不断地向世界各地的几十家博物馆捐赠他们所收藏的艺术品,并创建了二十多个以路德维希命名的博物馆机构,主要有:
科隆的路德维希博物馆(1976)
亚琛的苏尔蒙特-路德维希博物馆(1977)。
奥地利路德维希艺术与科学基金会(1981)。
路德维希艺术与国际理解基金会(1983)。
维也纳的路德维希现代艺术基金博物馆(1991)。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内的路德维希博物馆(1994)。
中国美术馆路德维希国际艺术陈列馆(1996)。
“收藏是美术馆的基础,没有收藏就没有美术馆。”刚刚上任5个月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在“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研讨会”上发此感慨。
与会专家分析认为,艺术馆接受捐赠不多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博物馆立法缺失,很多专家在发言中积极呼吁国家加快立法,鼓励和保障捐赠。
中国美术馆外国艺术品收藏的现状如何,对此应采取哪些对策?11月12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美术馆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徐虹。
记者:目前中国美术馆主要收藏哪些艺术品?
徐虹:中国美术馆目前主要(或者完全)收集国内美术家的作品,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每一个美术馆有自己收藏艺术品的范围并以此来确定其性质。
但人类的艺术是在交流中发展的,每一代艺术家都是通过借鉴、参照来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民族艺术的繁荣离不开对外来艺术的参照和借鉴,它需要自由而开阔的环境。许多国家美术馆都因为收藏世界范围的艺术精品而闻名于世,如法国卢浮宫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它们的世界性收藏,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记者:据我了解,与北京的中国美术馆相比,开放中的上海及广州的艺术馆中的外国艺术品的收藏状况似乎要好一些?
徐虹:据了解,目前上海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比较关注外国藏品的问题,比如上海馆通过大型的展览“上海双年展”,收藏部分外国艺术家的作品。这样做的方便之处是,让这些艺术家在上海当地做作品,没有进出海关的繁杂手续和税收问题。但这种方式不可能收集非当代作品。而即兴创作的艺术作品很难大量收藏,所以这种方式不应该成为收藏外国艺术品的主要方式,只能是辅助性措施。上海美术馆也在主动联系外国收藏家,通过他们的捐赠,收集欧洲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米罗和达利的作品。
广东美术馆的收藏情况令人欣慰,他们也是通过举办外国的展览来收集作品,一般采取捐赠或付给部分款项的方式。但这样做的麻烦是,中国海关找不到艺术品捐赠的相关法规条款,如果作为非卖品的展览作品在出关时少了几件,美术馆就必须付税,并且税额甚高。这就给美术馆通过举办外国展览征集艺术品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是主动购买外国藏品,比如他们购买欧洲和韩国的版画。显然,在目前美术馆收藏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版画价格的优势促成了这一选择。但是这种情况也需要改变,毕竟藏品需要反映某个阶段的艺术史状态。
记者:现在中国美术馆主要收藏了哪些外国艺术品?
徐虹:中国美术馆的外国美术藏品通过外国展览而收藏的较少,主要靠捐赠。像版画家李平凡2003年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日本浮世绘版画和日本及美国现代版画,共计127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馆相应的收藏空白。据来参加捐赠活动的日本友人说,就是在日本都没有如此完整的浮世绘系列版画了。
对于中国美术馆来讲,真正有分量的外国美术藏品是路德维希基金会1996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117件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藏品涉及19个国家———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瑞士、保加利亚等。从作者国籍看,真可称得上是国际性的收藏。这一捐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外国藏品。从学术角度讲,无论是对于当代艺术史的研究,还是了解当代中西艺术家的创作,都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记者:路德维希夫妇为何把他们多年的收藏捐赠给中国,而没有选中其他国家?
徐虹:彼得·路德维希是德国60年代经济奇迹中崛起的一位大企业家,人称“巧克力大王”,是位世界级的艺术收藏家。
1996年初,路德维希教授决定把自己收藏的89件(117幅)艺术珍品无偿地捐献给中国美术馆。他说,中国伟大的历史和几千年古老文化令他们敬佩。他提出只需在美术馆给他留个名字,不间断地展出他捐赠的藏品。1996年3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双方签订了捐赠协议(草案)。遗憾的是在协议草案签订不久路德维希教授就因病去世了,同年11月23日是他的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在北京与文化部及中国美术馆正式签订了捐赠协议。
记者:对于中国美术馆外国艺术品收藏稀缺的问题,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徐虹: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国家美术馆对外国艺术品理所当然地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开放和兼容的文化政策、文化眼光的体现。
中国美术馆资金短缺,以及目前外国艺术品价格的昂贵,是造成我们对外国艺术品收藏短缺的直接原因。而近百年历史形成的文化上的排外倾向和文化民族主义,更使收藏外国艺术作品举步维艰。
现在国内美术馆的外国艺术品收藏可以分阶段和多种方式进行,除了上述各馆已经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外,可以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作为国家的整体文化策略来考虑外国艺术品的收藏,我们可以参照日本的经验,对私人向公立美术馆捐赠艺术品制定明确的优惠政策,海关在这方面要出台相关法规,为公益性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外国艺术品打开“方便之门”。
征集外国艺术品的工作虽然开始得晚了一些,但现在就着手做,总比不做好。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公众对外国艺术品的兴趣必然与日俱增。
路德维希夫妇简介:
彼得·路德维希1925年生于德国科布伦茨市,1946年———1950年在美国茵茨大学学习艺术史、史前史及早期历史、考古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与伊蕾娜·默海姆结婚,1996年7月22日逝世。
伊蕾娜·路德维希1927年6月17日生于德国亚琛市,与彼得·路德维希同在一个学校学习。
路德维希教授和夫人早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收集艺术品。他们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毕加索绘画的私人收藏家。自1957年他们与科隆和亚琛的博物馆合作开始,便不断地向世界各地的几十家博物馆捐赠他们所收藏的艺术品,并创建了二十多个以路德维希命名的博物馆机构,主要有:
科隆的路德维希博物馆(1976)
亚琛的苏尔蒙特-路德维希博物馆(1977)。
奥地利路德维希艺术与科学基金会(1981)。
路德维希艺术与国际理解基金会(1983)。
维也纳的路德维希现代艺术基金博物馆(1991)。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内的路德维希博物馆(1994)。
中国美术馆路德维希国际艺术陈列馆(1996)。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现场 | 80后画家崔景哲 将笔下的“中国红”2022-07-19
- 风起海勇 | 中国美术馆这场展 拓展了中国艺2022-07-17
- 艺术播报 | 方力钧西安大展、雅昌数字艺术品2022-07-17
- 天下有风——刘海勇中国画作品展即将亮相中2022-07-13
- 艺术动态,“真予不夺”,林凡艺术展将在中2022-07-05
- 现场 | “匠心传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2022-07-05
- 现场&视频 | “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美术教育2022-06-29
-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兴会烟霞-周石2022-06-21
- 现场 | 斯文传古风 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精品展2022-06-21
- 现场 | 兴会烟霞 周石峰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2022-06-21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