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翰海秋拍之惟有牡丹真国色
2004-11-15 15:21:19来源: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A-
A+
《蒋廷锡画牡丹谱》,上下两册,绘牡丹一百品,设色绢本。所用之绢经纬圆挺,密实,绢丝呈麦芽黄色,为典型的康雍时期内廷宫绢。册页的封面以团龙图案的御用云锦装裱。首幅和五十二幅牡丹图的上端居中位置,钤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玺,末幅署题“臣蒋廷锡恭画”,并钤“臣廷锡”、“朝朝染翰”二印,画幅右上书写牡丹名称的题笺。
《牡丹谱》原藏清宫,清末流散出宫。编著于乾隆年间的《石渠宝笈(初编)》载:“蒋廷锡画牡丹谱二册,素绢本,着色画,每幅笺书标目,凡百种,末幅款云:‘臣蒋廷锡恭画’。上下册各计五十幅。”
故宫博物院宫廷书画鉴定家单国强撰文认定:“经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玺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247页的第146号‘乾隆御览之宝’完全一致。末页署款字体与蒋廷锡书风一致,呈工整端丽的馆阁体面貌,由此表明这是蒋廷锡的‘臣’字款画。进一步与《石渠宝笈》著录相印证,此册即《宝笈初编》所著录的《蒋廷锡画牡丹谱二册》。”
蒋廷锡(1669-1732)字南沙、扬孙,号西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工书、擅作花卉。蒋廷锡未入仕之前,尝与画家马元驭、顾雪坡聚游作画。张庚《国朝征画录》记:“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一幅中恒间出之,而自然洽和,风神生动,意度堂皇。点缀坡石水口,无不超脱,拟其所至,直夺无人之席矣。”
一
绘画牡丹,蒋廷锡之前,代有名家,水墨写意与设色工笔,竞妍俱妙;蒋廷锡之后,写意独盛,文人士大夫的放阔之笔,一扫勾描格式,愈简愈纵,恣肆张扬个性,花叶间净是憧憧人影。郎士宁、邹一桂乃至乾隆时期的画院和如意馆画家,作工笔牡丹虽有古艳之姿,却求实有余,气韵已失。“国色”二字,自蒋廷锡作《牡丹谱》,不绝而衰。
牡丹,中国十大名花之冠。人工栽培牡丹始于南北朝。隋炀帝践祚之后,在东都洛阳辟地二百里,营建西苑,诏天下进贡花卉。易州献飞来红、醉颜红、天外红、一拂黄、先春红、颤风娇等二十品。唐初宫中无牡丹,是传说将牡丹怒贬洛阳的武则天,自家乡移植宫内禁苑。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开元年间,玄宗植牡丹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北,花开时节,偕杨贵妃把酒观赏。李白奉旨作《清平调词》三首,一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使映衬贵妃笑靥的牡丹,阶身贵为“花王”。
牡丹早春萌发嫩枝,每枝生一花苞,叶柄分出三叉,每叉三片叶,叶有三或五裂,近花苞处,叶片愈少。牡丹枝干挺拔,有裂皮,具苍老之象。暮春三月,牡丹卓然怒放,芳姿艳质冠绝群葩,浪漫的唐人因而尊之“国色”。
“国色”一词的典出,已不可考。一说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唐永贞元年,春景已深,参与王叔文改革朝纲的监察御史刘禹锡,预感同政敌和太监的决战已迫眉睫,忧愤交加。一日,见牡丹纵姿绽放,胸臆之间顿然生出一股豪情,写下千古名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赞誉牡丹的诗,以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吟咏最广。唐开成年间,文宗与前来献画的程修已在内殿赏牡丹,文宗问:“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出?”修已对曰:“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文宗闻之嗟赞。移时笑谓贤妃曰:“汝妆镜台前,饮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可见矣。”
何谓“国色”?刘禹锡心中的“国色”,是怒然一放,天下为之惊动;对于公卿显贵来说,“国色”是佐酒红颜,未饮已醉,是仙女散花,悄然落衣;在文宗皇帝眼里,“国色”是妆镜台前的爱妃,嫣然风致,倾国倾城。
“国色”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迄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
唐人爱牡丹,留下了无数吟咏牡丹的名诗逸闻,与之相比,唐人绘画的牡丹,已不可见。北宋《宣和画谱》记载宋徽宗的御府曾藏有唐代画家边鸾《牡丹图》、于锡《牡丹双鸡图》。《宣和画谱》称:边鸾绘牡丹“精于设色,如良工无斧凿痕,极工巧”。由此推想,边鸾的牡丹大约是富丽的设色工笔。
设色工笔牡丹,相沿入五代时期的南唐,几成定式体例。南唐待诏黄荃、黄居寀画禁苑牡丹,悉取生态,用意以工巧华丽为至,得“黄家富贵”之名。宋太祖年间,翰林画院将“黄家富贵”,视为范本,凡较艺者以之优劣去取。“黄家富贵”受皇家推崇,工笔牡丹一味细巧,轻举娇艳,极尽华瞻之富丽。
牡丹,姿芳质艳足压群葩,劲心刚骨尤高万卉,岂能以“富贵”二字概之?米芾《画史》评道:“黄荃画不足收,徐熙画不可摹。”
徐熙,五代南唐人,画牡丹采用水墨为主,着色为辅的“落墨法”,即先用墨笔写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晕染。台北故宫现藏徐熙《玉堂富贵图》二幅,工笔重彩、底色敷以石青,绚烂富丽之中有一种静逸之气。徐熙的花鸟画,院体画家鄙称“野逸”,然而,其《玉堂富贵图》的画境意趣,距黄荃甚近。
徐熙之子徐崇嗣创没骨画法,所绘花卉为后世楷模。非常微妙的是这位“野逸画派”的传人,“前后所画,皆富贵图绘”,由此可知,徐熙之“野逸”是一种题材选择的“野”和笔墨间的逸气。
“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相映成趣地构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此后的一千年间,牡丹在写意与工笔的两行线上,欣然盛放。尽管,梅兰竹菊被文人普遍地作为情性寄托,“富贵牡丹”,始终是一种全领域的审美取向,尤为皇室和普通百姓所崇尚。
宋徽宗提倡精细观察和写生,画院考题曾微观地以“夏日中午月季”为题。但是“富贵“依旧是两宋院体的趋同审美,绘画牡丹一味厚彩重色地于纸绢之上高凸敷设。广汉人赵昌以写生为画旨,兼顾设色运墨,名重一时。刘昌作花卉将双钩、落墨和晕染等技法,兼施并用,先以双钩之法,画出近处之花冠枝叶的轮廓,浅晕细染之后,再以浓淡干湿不同的水墨晕染远处花叶,状摹晓露未干之时的牡丹,秀润淡雅,“直与花传神者也”。赵易兼收并蓄的创新,后人易元吉称“世未乏人,要须摆脱旧习,超轶古人之所未到,则可误用名家。”
“写生赵昌”奠定了绘画牡丹的基本套路和样板。赵昌的心传目击之论,遭到“元四家”之一钱选的挑战。这位“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山林画家,主张画如写古隶,摒弃两宋院体的“富贵”和工巧习尚,开元代绘画新风。然而,牡丹难以像竹兰一般能以书法入画,钱选绘画牡丹仍取工笔重彩,其工致严谨的构图和墨法,使之笔下牡丹未脱富贵之相。
三矾九染的工笔重彩牡丹,独领风骚七百年之后,明初花鸟画家孙隆,用细笔勾勒花瓣萼片,点染枝叶随意点染,不拘形似,开绘画牡丹“逸笔草草”的“神似”先风。继而,吴门沈周专用水墨写牡丹,叶面用浓墨,叶背染淡墨,附以洋洋洒洒百余字的长跋,其格式虽新,富贵之气蒌然,文人画牡丹,也由此开始了一场追求“个人面貌”的竞赛,进而,象征皇家富贵的牡丹与梅兰竹菊“四君子”,一同成为文人抒情寄性的对象。唐寅在《牡丹》扇面上写道:“倚槛娇无力,临风香自生,旧时姚魏钟,高压洛阳城。”唐寅以牡丹自喻,文字之中透出了怀才不遇的伤感。唐寅悲哀的情绪,拓展的牡丹的蕴意,此后文人绘画牡,其中更多的情绪和意趣,是与唐人舒元舆《牡丹赋》的诗意:“俯首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
蛰居巷闾的吴门画家受商业因素的影响,绞尽脑汁地标新立异,串枝渡叶埋伏下鲜明的个人特色的笔锋墨迹,以期产生一种商业广告的效益。尽管如此,更多的创新是在传统的界桩内小心翼翼地尝试,直至徐渭的出现,写意牡丹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五十二岁出狱的徐渭,胸间积郁着一股磊块不平之气,援笔作书画,狂涂愤写。其《牡丹蕉石图》,画牡、芭蕉、山石,以水墨一气成。画面不敷底色,全以白纸为衬,尖锋浓墨,磊落而下,放笔之处不懈不促,触手成趣。徐渭恣肆豪放的泼墨,冲决了院画的柔媚和富丽,给后世的水墨大写意的创作,留下一片开阔的沃野。
袁宏道评论徐渭,“强心铁骨,书画之中宛宛可见”。正由于性格的至刚至强,徐渭所画花卉笔势太盛,其恣意的水墨洗去富丽的同时,也褪尽了“国色”的典雅、雍容。
当文人水墨一路扬扬洒洒地荡涤传统,院体画家吕纪坚持用工笔勾勒,兼以小写意的墨法敷色晕染,所绘牡丹墨彩流动,烟润露泽,一派活色生香之态。另一位独辟蹊径的花卉画家周之冕,用勾花点叶法绘牡丹,注重骨法,用色亦艳。王世贞评论:“胜国以来,写花草无如吴郡,吴郡自沈周之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然道复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之冕似能兼撮二子之长。”
如果前人只是一种探索,八大山人的牡丹,则是对“富丽”、“国色”的彻底否定。八大借物写心,笔情冷峭,墨写牡丹仅寥寥数笔,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形象夸张脱略地画出牡丹的馨香氤氲。然而,八大笔下的那枝倒悬的牡丹太凄哀清冷了,过于明显的隐喻性,催化了文人写意在“有我之境”的深入,最终衍为涂鸦一般的墨戏。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口传笔述地流传了八百年,却丹青难写。明末清初的恽寿平溯源远承徐崇嗣没骨,寓精工之理,不伤巧饰地浅色澹运,在写意的丛林中,没骨设色牡丹绽放出欣然生机和明媚色彩。华岩赞道:“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南面目新”。恽寿平浓淡相宜的清新墨彩,既没有“黄家富贵”的浓艳铅华,也没有“徐熙野逸”的烟岚之气,尽管,数十年桴槎江湖的生活,使活色生香之中多了一些风尘和磨难,少了一点雍容、典雅,仍然不失为“国色天香”。
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设色花卉,恽寿平有起衰之功,然而,推崇为“正统本源”,奠基人是文华殿大臣蒋廷锡。蒋廷锡工率间出的花卉,颇得恽寿平神韵,其显赫官位和康熙的亲宠,使之从者如流,进而形成“恽派”声势,尤其集大成地创作的《牡丹谱》,不仅是中国花卉绘画史上的空前未有的鸿篇巨制,也成就了恽派花卉三百年的不堕名声和香火。
三
“锦园处处锁名花, 步障层层簇绛纱.。斟酌君恩似春色,牡丹枝上独繁华。”
正德年间,刑部主事薛蕙上谏武宗南巡,遭受廷杖夺俸之罚。复仕不久,又因议论大礼,被镇抚司锦衣卫拷讯。不知“斟酌君恩”的薛蕙郁闷积胸,写下这首暗含讥刺和失落的《无题》。
蒋廷锡官拜文华殿大臣,曾主持编纂钦定诗选等典籍,应该读过薛蕙的这首咏牡丹的名诗。这位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十余年间,能够“春色”及身,累官升至宰辅之位,自然是深谙“斟酌君恩”之道的“通人”。
清初内廷未设画院,康熙身边聚集的“臣工”画家有三种:内廷画家、翰林画家和无等级的画画人。翰林画家是指身有官秩、擅长绘画、亲近皇帝的官员,他们经常贡进书画以邀宠或受命创作,称之翰林画家,以别于画院中的“士流”和“杂流”。康熙时期的翰林画家刘源、焦秉贞、王原祁、蒋廷锡、宋骏业和沈嵛。六人之中,独蒋廷锡擅绘花卉。画家奉旨作画,需得皇帝之允,方可属款。 《牡丹谱》署“臣”字款,且所用之材亦是御用宫绢和御制墨,应该是奉旨创作于禁内。《清档》裱作记录有蒋廷锡、朱伦瀚、董邦达、邹一桂等翰林画家的画作,装裱成卷、轴、册的情形。
内廷画家奉旨作画,呈进御览,得皇帝恩准之后,交造办处装潢托裱。如乾隆七年《清档》载:“六月初一日太监高玉交蒋廷锡绢画一张,传旨:‘着托纸一层’。”
与画院、如意馆的画画人相同,翰林大臣奉旨作画,皇帝对题材、尺寸、数量等都有明确的旨意。自初稿设计始至创作完成,每一步骤需进呈御览。完稿之后,皇帝也经常要求修改或补画。《清档》载,乾隆六年,御史朱伦瀚呈进一手卷,乾隆阅后下旨:“手卷高了,着另画几张九寸高手卷三卷。”
《石渠宝笈初编》收录有蒋廷锡《牡丹谱》两部。除《牡丹谱二册》,另有《百种牡丹谱四册一百品》。同一题材,绘有两个版本,应该与朱伦瀚的情形相同。
清代内廷绘事,与北宋画院存在功用和理想的差异。《宣和画谱》解释北宋设立画院是“廊庙无事,承累圣基绪,重熙浃洽,玉关沉柝,边燧不烟,故得玩心图书”。与之相比,一想内圣外王的康、雍、乾三朝皇帝,面对满汉文化的冲突,宫苑艺事,除了“玩心”,更多的是一种治世和教化的手段。
清朝内廷画事,自康熙时期就热衷重大事件和题材,如《康熙南巡图》、《康熙六旬万寿图》、《耕织图》等,这些需要集体创的鸿篇巨制,如果内廷没有一个机构组织安排,难以完成。康熙时期内廷虽未设立画院,画家奉旨作画,均在禁内创作完成。延及雍乾,已成定例。以至一些大臣为邀恩宠、或亲近皇帝,终日累月泡在内廷作画。乾隆六年,御史朱伦瀚接连在如意馆作画,乾隆认为有失为御史监察的体统,下旨:“不必令伊逐日来画,每逢节下画画几张,随造办处活计呈进。”
蒋廷锡是一位事理万机的宰辅大臣,绘画精工细巧的一百开牡丹图,恐非累月经年,难以完成。才能完成。从《牡丹谱》末幅钤印“朝朝染翰”之印,即知用力之久。这等耗尽时力的艺术创作,自然是在皇帝的幸眷之下的内廷完成,因而,所用画绢和墨,皆为禁内之物。
蒋廷锡前后绘《牡丹谱》六册,共计二百图,在中国一千八百年的花卉绘画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创作如此惊人的鸿篇,无一不是立国之初的气象。康熙时期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瑯器的主题图案,独窠牡丹为最多,其形态、画法、设色与蒋廷锡《牡丹谱》极为肖似。康雍乾三朝的御用瓷器、画珐瑯器等图案,大多是院画家或翰林画家的手笔。故有专家指出,蒋廷锡的《牡丹谱》既是皇帝赏藏之物、皇室子弟习学“六艺”的临摹范本,也是造办处的依样制器的稿本。
康熙皇帝对于绘画一直坚持实用主义的态度,除《南巡图》、《万寿图》、《耕织图》、《朝服像》之类重大题材,山水、花卉选择娄东派山水和恽派花卉,以示满人的正溯地位,其山水的领衔画家为王原祁、花卉则是蒋廷锡。
蒋廷锡入仕之前,以逸笔写生,常作水墨折枝窠石及兰竹小品。如今官居文华殿大臣,奉旨作画,担着立德、立行、满汉融合、儒化治国以及显示繁荣等重大使命,题材选择不得不超越文人情趣。呈进画作,虽有邀宠之嫌,可是,身为宫廷领衔花卉画家,《牡丹谱》几乎是这位艺术思想和形式的奠基者的唯一选择,而为一个新朝确立“国色”,精雅的工笔设色,也是最恰当的表现方法。
“黄家富贵”是皇家的“富贵”,蒋廷锡也是为皇家作“富贵”,蒋廷锡之后的画家,包括奉旨作牡丹的桂一桂、钱维城,不再像蒋廷锡一样染翰描绘要承担众多的国家责任。及至清末,赵之谦、吴昌硕笔下牡丹已成为百姓的“富贵”。
蒋廷锡入仕之前的写生花卉,画史评赞:“意度堂皇”。这一赞评透露了一个信息:蒋未入仕时的绘画,就有一种与普通文人不同的格调和气派。《牡丹谱》的“意度堂皇”,除了旧有的那份天然贵气、更多地是寓于工致严谨之中的温婉、瑞丽、雍容和典雅,准确地说,在每一枝牡丹上,蒋廷锡呕心沥血地集中了皇家所应有的一切仪容。
中国画写生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牡丹谱》采用折枝构图,以没骨法细腻地描绘在微风中绽放的牡丹的婀娜姿态。牡丹的枝茎叶,基本为绿色,侧偃卷曲的叶背尖梢和叶脉,点染为桔红色,花瓣、花丝、蕊头以及花盘基部,则千颜百色,包括了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牡丹谱》轻染淡渲,使花叶交光互影,使人宛觉花瓣含粉凝霜,清香袭人,而“国色”之绮丽端庄,不失皇家气派。
上迄黄荃、下至于非厂,很少有艺术家像蒋廷锡一样如此逼近地观察、描绘一枝花的生态。其距离之近,让人感觉一个轻微的呼吸,就会吹走蕊丝上的花粉,其生命的繁华之中暗藏着一种不经摧折的鲜嫩。以此暗示初诞的清朝像一位亭亭少女,挺拔、绰约、姿芳质丽而又有点柔嫩。
恽寿平还原了被大写意画家扭曲、变形的花卉原始形态,流光溢彩地表现出牡丹的生命灿烂。不过,与蒋廷锡相比,恽寿平的“生”代表一种活活泼泼的野性,蒋廷锡的“生”,代表着一种圆湛的宁静和空灵。
《牡丹谱》的圆湛之美,充满了禅学的空与有的辨证。蕊、萼、茎、枝、叶的正侧、明暗、仰偃、老嫩与淡艳,无不包涵了画家对自然生物的参悟和倾心。
《牡丹谱》精致极工的笔触和设色,体现了一种佛门的虔诚。这份虔诚,与其说恭敬圣命,不如说是一种禅家的修炼。《牡丹谱》每一幅画面的构图基本是素绢之上,一茎牡丹无天无地、无依无傍,其生长的姿态确实而又虚空。这一构图,同南宋僧人法常《牡丹图》极相同。元人对法常的花卉贬斥道:“粗恶无古法”。明人项元汴反而称赞说:“迨出天巧,不惟肖似形似,并得其意象。”无论元人的贬斥、还是项元汴的赞赏都没有参透法常的“花”。
“禅是一枝花”,色即空、有即无,至色则空、至有则无。参透了,“富贵”与“野逸”不过是庸人自扰;丰盈与疏落、艳丽与素淡,也是俗人见地。蒋廷锡,这位文华殿的一品大臣入世出凡地参透了,下笔绘《牡丹谱》工笔兼施,轻渲重染、浓淡艳素,看似工致、精微,实是迨出天巧,洽合自然。
蒋廷锡用《牡丹谱》象征皇家庄肃的“国色”,同时也是用一个禅家故事解释新朝。曾有僧人问云门禅师:“树凋叶落时如何?”云门说:“体露金风。”如果说改朝换代的战争带来的“树凋叶落”,那么,入主中原的清朝,则是“体露金风”。蒋廷锡无愧为一位立德立行的榜样大臣,以一枝牡丹,对清朝初立的形象,作出了一个值得期望和寄托的描绘。《牡丹谱》赢得满清皇帝的珍爱,不露痕迹地显示了汉人的智慧和文人高深道行。
画史载:蒋廷锡通籍后,矜重不苟作。所绘花卉为宫禁所宝,流传真迹绝少。《牡丹谱》曾在《艺林月刊》连载,每幅配有蒋廷锡咏诗一首。其最后一诗点出了《牡丹谱》为朝廷教化御众之旨:“触石只敷刺土芽,妒萝摇篮出曼陀花。芝田好去东方朔,鹤驾重来侯道华。海气絪緼占梦喜,炉烟薰炷得春奢。闲思金殿传卢日,为却何人结五葩。”
《牡丹谱》原藏清宫,清末流散出宫。编著于乾隆年间的《石渠宝笈(初编)》载:“蒋廷锡画牡丹谱二册,素绢本,着色画,每幅笺书标目,凡百种,末幅款云:‘臣蒋廷锡恭画’。上下册各计五十幅。”
故宫博物院宫廷书画鉴定家单国强撰文认定:“经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玺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247页的第146号‘乾隆御览之宝’完全一致。末页署款字体与蒋廷锡书风一致,呈工整端丽的馆阁体面貌,由此表明这是蒋廷锡的‘臣’字款画。进一步与《石渠宝笈》著录相印证,此册即《宝笈初编》所著录的《蒋廷锡画牡丹谱二册》。”
蒋廷锡(1669-1732)字南沙、扬孙,号西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工书、擅作花卉。蒋廷锡未入仕之前,尝与画家马元驭、顾雪坡聚游作画。张庚《国朝征画录》记:“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一幅中恒间出之,而自然洽和,风神生动,意度堂皇。点缀坡石水口,无不超脱,拟其所至,直夺无人之席矣。”
一
绘画牡丹,蒋廷锡之前,代有名家,水墨写意与设色工笔,竞妍俱妙;蒋廷锡之后,写意独盛,文人士大夫的放阔之笔,一扫勾描格式,愈简愈纵,恣肆张扬个性,花叶间净是憧憧人影。郎士宁、邹一桂乃至乾隆时期的画院和如意馆画家,作工笔牡丹虽有古艳之姿,却求实有余,气韵已失。“国色”二字,自蒋廷锡作《牡丹谱》,不绝而衰。
牡丹,中国十大名花之冠。人工栽培牡丹始于南北朝。隋炀帝践祚之后,在东都洛阳辟地二百里,营建西苑,诏天下进贡花卉。易州献飞来红、醉颜红、天外红、一拂黄、先春红、颤风娇等二十品。唐初宫中无牡丹,是传说将牡丹怒贬洛阳的武则天,自家乡移植宫内禁苑。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开元年间,玄宗植牡丹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北,花开时节,偕杨贵妃把酒观赏。李白奉旨作《清平调词》三首,一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使映衬贵妃笑靥的牡丹,阶身贵为“花王”。
牡丹早春萌发嫩枝,每枝生一花苞,叶柄分出三叉,每叉三片叶,叶有三或五裂,近花苞处,叶片愈少。牡丹枝干挺拔,有裂皮,具苍老之象。暮春三月,牡丹卓然怒放,芳姿艳质冠绝群葩,浪漫的唐人因而尊之“国色”。
“国色”一词的典出,已不可考。一说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唐永贞元年,春景已深,参与王叔文改革朝纲的监察御史刘禹锡,预感同政敌和太监的决战已迫眉睫,忧愤交加。一日,见牡丹纵姿绽放,胸臆之间顿然生出一股豪情,写下千古名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赞誉牡丹的诗,以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吟咏最广。唐开成年间,文宗与前来献画的程修已在内殿赏牡丹,文宗问:“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出?”修已对曰:“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文宗闻之嗟赞。移时笑谓贤妃曰:“汝妆镜台前,饮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可见矣。”
何谓“国色”?刘禹锡心中的“国色”,是怒然一放,天下为之惊动;对于公卿显贵来说,“国色”是佐酒红颜,未饮已醉,是仙女散花,悄然落衣;在文宗皇帝眼里,“国色”是妆镜台前的爱妃,嫣然风致,倾国倾城。
“国色”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迄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
唐人爱牡丹,留下了无数吟咏牡丹的名诗逸闻,与之相比,唐人绘画的牡丹,已不可见。北宋《宣和画谱》记载宋徽宗的御府曾藏有唐代画家边鸾《牡丹图》、于锡《牡丹双鸡图》。《宣和画谱》称:边鸾绘牡丹“精于设色,如良工无斧凿痕,极工巧”。由此推想,边鸾的牡丹大约是富丽的设色工笔。
设色工笔牡丹,相沿入五代时期的南唐,几成定式体例。南唐待诏黄荃、黄居寀画禁苑牡丹,悉取生态,用意以工巧华丽为至,得“黄家富贵”之名。宋太祖年间,翰林画院将“黄家富贵”,视为范本,凡较艺者以之优劣去取。“黄家富贵”受皇家推崇,工笔牡丹一味细巧,轻举娇艳,极尽华瞻之富丽。
牡丹,姿芳质艳足压群葩,劲心刚骨尤高万卉,岂能以“富贵”二字概之?米芾《画史》评道:“黄荃画不足收,徐熙画不可摹。”
徐熙,五代南唐人,画牡丹采用水墨为主,着色为辅的“落墨法”,即先用墨笔写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晕染。台北故宫现藏徐熙《玉堂富贵图》二幅,工笔重彩、底色敷以石青,绚烂富丽之中有一种静逸之气。徐熙的花鸟画,院体画家鄙称“野逸”,然而,其《玉堂富贵图》的画境意趣,距黄荃甚近。
徐熙之子徐崇嗣创没骨画法,所绘花卉为后世楷模。非常微妙的是这位“野逸画派”的传人,“前后所画,皆富贵图绘”,由此可知,徐熙之“野逸”是一种题材选择的“野”和笔墨间的逸气。
“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相映成趣地构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此后的一千年间,牡丹在写意与工笔的两行线上,欣然盛放。尽管,梅兰竹菊被文人普遍地作为情性寄托,“富贵牡丹”,始终是一种全领域的审美取向,尤为皇室和普通百姓所崇尚。
宋徽宗提倡精细观察和写生,画院考题曾微观地以“夏日中午月季”为题。但是“富贵“依旧是两宋院体的趋同审美,绘画牡丹一味厚彩重色地于纸绢之上高凸敷设。广汉人赵昌以写生为画旨,兼顾设色运墨,名重一时。刘昌作花卉将双钩、落墨和晕染等技法,兼施并用,先以双钩之法,画出近处之花冠枝叶的轮廓,浅晕细染之后,再以浓淡干湿不同的水墨晕染远处花叶,状摹晓露未干之时的牡丹,秀润淡雅,“直与花传神者也”。赵易兼收并蓄的创新,后人易元吉称“世未乏人,要须摆脱旧习,超轶古人之所未到,则可误用名家。”
“写生赵昌”奠定了绘画牡丹的基本套路和样板。赵昌的心传目击之论,遭到“元四家”之一钱选的挑战。这位“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山林画家,主张画如写古隶,摒弃两宋院体的“富贵”和工巧习尚,开元代绘画新风。然而,牡丹难以像竹兰一般能以书法入画,钱选绘画牡丹仍取工笔重彩,其工致严谨的构图和墨法,使之笔下牡丹未脱富贵之相。
三矾九染的工笔重彩牡丹,独领风骚七百年之后,明初花鸟画家孙隆,用细笔勾勒花瓣萼片,点染枝叶随意点染,不拘形似,开绘画牡丹“逸笔草草”的“神似”先风。继而,吴门沈周专用水墨写牡丹,叶面用浓墨,叶背染淡墨,附以洋洋洒洒百余字的长跋,其格式虽新,富贵之气蒌然,文人画牡丹,也由此开始了一场追求“个人面貌”的竞赛,进而,象征皇家富贵的牡丹与梅兰竹菊“四君子”,一同成为文人抒情寄性的对象。唐寅在《牡丹》扇面上写道:“倚槛娇无力,临风香自生,旧时姚魏钟,高压洛阳城。”唐寅以牡丹自喻,文字之中透出了怀才不遇的伤感。唐寅悲哀的情绪,拓展的牡丹的蕴意,此后文人绘画牡,其中更多的情绪和意趣,是与唐人舒元舆《牡丹赋》的诗意:“俯首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
蛰居巷闾的吴门画家受商业因素的影响,绞尽脑汁地标新立异,串枝渡叶埋伏下鲜明的个人特色的笔锋墨迹,以期产生一种商业广告的效益。尽管如此,更多的创新是在传统的界桩内小心翼翼地尝试,直至徐渭的出现,写意牡丹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五十二岁出狱的徐渭,胸间积郁着一股磊块不平之气,援笔作书画,狂涂愤写。其《牡丹蕉石图》,画牡、芭蕉、山石,以水墨一气成。画面不敷底色,全以白纸为衬,尖锋浓墨,磊落而下,放笔之处不懈不促,触手成趣。徐渭恣肆豪放的泼墨,冲决了院画的柔媚和富丽,给后世的水墨大写意的创作,留下一片开阔的沃野。
袁宏道评论徐渭,“强心铁骨,书画之中宛宛可见”。正由于性格的至刚至强,徐渭所画花卉笔势太盛,其恣意的水墨洗去富丽的同时,也褪尽了“国色”的典雅、雍容。
当文人水墨一路扬扬洒洒地荡涤传统,院体画家吕纪坚持用工笔勾勒,兼以小写意的墨法敷色晕染,所绘牡丹墨彩流动,烟润露泽,一派活色生香之态。另一位独辟蹊径的花卉画家周之冕,用勾花点叶法绘牡丹,注重骨法,用色亦艳。王世贞评论:“胜国以来,写花草无如吴郡,吴郡自沈周之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然道复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之冕似能兼撮二子之长。”
如果前人只是一种探索,八大山人的牡丹,则是对“富丽”、“国色”的彻底否定。八大借物写心,笔情冷峭,墨写牡丹仅寥寥数笔,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形象夸张脱略地画出牡丹的馨香氤氲。然而,八大笔下的那枝倒悬的牡丹太凄哀清冷了,过于明显的隐喻性,催化了文人写意在“有我之境”的深入,最终衍为涂鸦一般的墨戏。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口传笔述地流传了八百年,却丹青难写。明末清初的恽寿平溯源远承徐崇嗣没骨,寓精工之理,不伤巧饰地浅色澹运,在写意的丛林中,没骨设色牡丹绽放出欣然生机和明媚色彩。华岩赞道:“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南面目新”。恽寿平浓淡相宜的清新墨彩,既没有“黄家富贵”的浓艳铅华,也没有“徐熙野逸”的烟岚之气,尽管,数十年桴槎江湖的生活,使活色生香之中多了一些风尘和磨难,少了一点雍容、典雅,仍然不失为“国色天香”。
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设色花卉,恽寿平有起衰之功,然而,推崇为“正统本源”,奠基人是文华殿大臣蒋廷锡。蒋廷锡工率间出的花卉,颇得恽寿平神韵,其显赫官位和康熙的亲宠,使之从者如流,进而形成“恽派”声势,尤其集大成地创作的《牡丹谱》,不仅是中国花卉绘画史上的空前未有的鸿篇巨制,也成就了恽派花卉三百年的不堕名声和香火。
三
“锦园处处锁名花, 步障层层簇绛纱.。斟酌君恩似春色,牡丹枝上独繁华。”
正德年间,刑部主事薛蕙上谏武宗南巡,遭受廷杖夺俸之罚。复仕不久,又因议论大礼,被镇抚司锦衣卫拷讯。不知“斟酌君恩”的薛蕙郁闷积胸,写下这首暗含讥刺和失落的《无题》。
蒋廷锡官拜文华殿大臣,曾主持编纂钦定诗选等典籍,应该读过薛蕙的这首咏牡丹的名诗。这位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十余年间,能够“春色”及身,累官升至宰辅之位,自然是深谙“斟酌君恩”之道的“通人”。
清初内廷未设画院,康熙身边聚集的“臣工”画家有三种:内廷画家、翰林画家和无等级的画画人。翰林画家是指身有官秩、擅长绘画、亲近皇帝的官员,他们经常贡进书画以邀宠或受命创作,称之翰林画家,以别于画院中的“士流”和“杂流”。康熙时期的翰林画家刘源、焦秉贞、王原祁、蒋廷锡、宋骏业和沈嵛。六人之中,独蒋廷锡擅绘花卉。画家奉旨作画,需得皇帝之允,方可属款。 《牡丹谱》署“臣”字款,且所用之材亦是御用宫绢和御制墨,应该是奉旨创作于禁内。《清档》裱作记录有蒋廷锡、朱伦瀚、董邦达、邹一桂等翰林画家的画作,装裱成卷、轴、册的情形。
内廷画家奉旨作画,呈进御览,得皇帝恩准之后,交造办处装潢托裱。如乾隆七年《清档》载:“六月初一日太监高玉交蒋廷锡绢画一张,传旨:‘着托纸一层’。”
与画院、如意馆的画画人相同,翰林大臣奉旨作画,皇帝对题材、尺寸、数量等都有明确的旨意。自初稿设计始至创作完成,每一步骤需进呈御览。完稿之后,皇帝也经常要求修改或补画。《清档》载,乾隆六年,御史朱伦瀚呈进一手卷,乾隆阅后下旨:“手卷高了,着另画几张九寸高手卷三卷。”
《石渠宝笈初编》收录有蒋廷锡《牡丹谱》两部。除《牡丹谱二册》,另有《百种牡丹谱四册一百品》。同一题材,绘有两个版本,应该与朱伦瀚的情形相同。
清代内廷绘事,与北宋画院存在功用和理想的差异。《宣和画谱》解释北宋设立画院是“廊庙无事,承累圣基绪,重熙浃洽,玉关沉柝,边燧不烟,故得玩心图书”。与之相比,一想内圣外王的康、雍、乾三朝皇帝,面对满汉文化的冲突,宫苑艺事,除了“玩心”,更多的是一种治世和教化的手段。
清朝内廷画事,自康熙时期就热衷重大事件和题材,如《康熙南巡图》、《康熙六旬万寿图》、《耕织图》等,这些需要集体创的鸿篇巨制,如果内廷没有一个机构组织安排,难以完成。康熙时期内廷虽未设立画院,画家奉旨作画,均在禁内创作完成。延及雍乾,已成定例。以至一些大臣为邀恩宠、或亲近皇帝,终日累月泡在内廷作画。乾隆六年,御史朱伦瀚接连在如意馆作画,乾隆认为有失为御史监察的体统,下旨:“不必令伊逐日来画,每逢节下画画几张,随造办处活计呈进。”
蒋廷锡是一位事理万机的宰辅大臣,绘画精工细巧的一百开牡丹图,恐非累月经年,难以完成。才能完成。从《牡丹谱》末幅钤印“朝朝染翰”之印,即知用力之久。这等耗尽时力的艺术创作,自然是在皇帝的幸眷之下的内廷完成,因而,所用画绢和墨,皆为禁内之物。
蒋廷锡前后绘《牡丹谱》六册,共计二百图,在中国一千八百年的花卉绘画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创作如此惊人的鸿篇,无一不是立国之初的气象。康熙时期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瑯器的主题图案,独窠牡丹为最多,其形态、画法、设色与蒋廷锡《牡丹谱》极为肖似。康雍乾三朝的御用瓷器、画珐瑯器等图案,大多是院画家或翰林画家的手笔。故有专家指出,蒋廷锡的《牡丹谱》既是皇帝赏藏之物、皇室子弟习学“六艺”的临摹范本,也是造办处的依样制器的稿本。
康熙皇帝对于绘画一直坚持实用主义的态度,除《南巡图》、《万寿图》、《耕织图》、《朝服像》之类重大题材,山水、花卉选择娄东派山水和恽派花卉,以示满人的正溯地位,其山水的领衔画家为王原祁、花卉则是蒋廷锡。
蒋廷锡入仕之前,以逸笔写生,常作水墨折枝窠石及兰竹小品。如今官居文华殿大臣,奉旨作画,担着立德、立行、满汉融合、儒化治国以及显示繁荣等重大使命,题材选择不得不超越文人情趣。呈进画作,虽有邀宠之嫌,可是,身为宫廷领衔花卉画家,《牡丹谱》几乎是这位艺术思想和形式的奠基者的唯一选择,而为一个新朝确立“国色”,精雅的工笔设色,也是最恰当的表现方法。
“黄家富贵”是皇家的“富贵”,蒋廷锡也是为皇家作“富贵”,蒋廷锡之后的画家,包括奉旨作牡丹的桂一桂、钱维城,不再像蒋廷锡一样染翰描绘要承担众多的国家责任。及至清末,赵之谦、吴昌硕笔下牡丹已成为百姓的“富贵”。
蒋廷锡入仕之前的写生花卉,画史评赞:“意度堂皇”。这一赞评透露了一个信息:蒋未入仕时的绘画,就有一种与普通文人不同的格调和气派。《牡丹谱》的“意度堂皇”,除了旧有的那份天然贵气、更多地是寓于工致严谨之中的温婉、瑞丽、雍容和典雅,准确地说,在每一枝牡丹上,蒋廷锡呕心沥血地集中了皇家所应有的一切仪容。
中国画写生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牡丹谱》采用折枝构图,以没骨法细腻地描绘在微风中绽放的牡丹的婀娜姿态。牡丹的枝茎叶,基本为绿色,侧偃卷曲的叶背尖梢和叶脉,点染为桔红色,花瓣、花丝、蕊头以及花盘基部,则千颜百色,包括了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牡丹谱》轻染淡渲,使花叶交光互影,使人宛觉花瓣含粉凝霜,清香袭人,而“国色”之绮丽端庄,不失皇家气派。
上迄黄荃、下至于非厂,很少有艺术家像蒋廷锡一样如此逼近地观察、描绘一枝花的生态。其距离之近,让人感觉一个轻微的呼吸,就会吹走蕊丝上的花粉,其生命的繁华之中暗藏着一种不经摧折的鲜嫩。以此暗示初诞的清朝像一位亭亭少女,挺拔、绰约、姿芳质丽而又有点柔嫩。
恽寿平还原了被大写意画家扭曲、变形的花卉原始形态,流光溢彩地表现出牡丹的生命灿烂。不过,与蒋廷锡相比,恽寿平的“生”代表一种活活泼泼的野性,蒋廷锡的“生”,代表着一种圆湛的宁静和空灵。
《牡丹谱》的圆湛之美,充满了禅学的空与有的辨证。蕊、萼、茎、枝、叶的正侧、明暗、仰偃、老嫩与淡艳,无不包涵了画家对自然生物的参悟和倾心。
《牡丹谱》精致极工的笔触和设色,体现了一种佛门的虔诚。这份虔诚,与其说恭敬圣命,不如说是一种禅家的修炼。《牡丹谱》每一幅画面的构图基本是素绢之上,一茎牡丹无天无地、无依无傍,其生长的姿态确实而又虚空。这一构图,同南宋僧人法常《牡丹图》极相同。元人对法常的花卉贬斥道:“粗恶无古法”。明人项元汴反而称赞说:“迨出天巧,不惟肖似形似,并得其意象。”无论元人的贬斥、还是项元汴的赞赏都没有参透法常的“花”。
“禅是一枝花”,色即空、有即无,至色则空、至有则无。参透了,“富贵”与“野逸”不过是庸人自扰;丰盈与疏落、艳丽与素淡,也是俗人见地。蒋廷锡,这位文华殿的一品大臣入世出凡地参透了,下笔绘《牡丹谱》工笔兼施,轻渲重染、浓淡艳素,看似工致、精微,实是迨出天巧,洽合自然。
蒋廷锡用《牡丹谱》象征皇家庄肃的“国色”,同时也是用一个禅家故事解释新朝。曾有僧人问云门禅师:“树凋叶落时如何?”云门说:“体露金风。”如果说改朝换代的战争带来的“树凋叶落”,那么,入主中原的清朝,则是“体露金风”。蒋廷锡无愧为一位立德立行的榜样大臣,以一枝牡丹,对清朝初立的形象,作出了一个值得期望和寄托的描绘。《牡丹谱》赢得满清皇帝的珍爱,不露痕迹地显示了汉人的智慧和文人高深道行。
画史载:蒋廷锡通籍后,矜重不苟作。所绘花卉为宫禁所宝,流传真迹绝少。《牡丹谱》曾在《艺林月刊》连载,每幅配有蒋廷锡咏诗一首。其最后一诗点出了《牡丹谱》为朝廷教化御众之旨:“触石只敷刺土芽,妒萝摇篮出曼陀花。芝田好去东方朔,鹤驾重来侯道华。海气絪緼占梦喜,炉烟薰炷得春奢。闲思金殿传卢日,为却何人结五葩。”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