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朵云轩秋拍巨献“弘一行书”
2004-11-12 16:32:47来源: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
A-
A+
执象求律,付钵传经
——朵云轩秋拍巨献“弘一行书《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读后
弘一法师的书法,从刘质平、夏丏尊旧藏到散佚于各居士之作品,从极早年的临《张猛龙碑》到绝笔的“悲欣交集”,从集华严经句的对联到洋洋大观的《普贤行愿品赞》,我本见过不少。然而,当这将于上海朵云轩2004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付拍的写满蝇头文字的《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展现在眼前,心中还是有一种莫可名状的震撼。已经很难就书法论书法了,不得不被弘一法师引领到他所勇猛精进、毕生弘愿的南山律宗上去。
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实践的一宗。“律”即戒律,戒律是每位僧尼必须学习和遵守的。戒律的实行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弘一法师按照佛制,学律持律,以自已严格的持戒行动,为佛教界树立模范。具体地说,弘一受戒后,严格实践过午不食,每日只食二次,对饮食的要求非常简单,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从不浪费,从不特殊化;生活用品都是出家时的物品,二十六年间,未尝一易;一领衲衣,补钉二百二十四处,青灰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真正做到一物不遗,一丝不弃。
戒律在中国的翻译虽有五部,但其后弘通独盛、蔚成一宗的只有《四分律》。佛灭后百年,由昙无德罗汉(法正尊者)采集成文,到了姚秦之时,佛陀耶舍、竺念佛将之译至中土;唐贞观间,终南山道宣法师将《四分律》发扬广大,依此律撰写了《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构成南山一宗的律学体系,称为南山三大部。道宣之后,灵芝元照所注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与南山三疏受到同样的重视。可惜南宋之后,这些著作都散失了,清末民初才从海外请回。因此,对于律宗经典的释读与研究,存在着很长一段的空白期,后世的再研究,也便有了很大的难度。
南山三疏与灵芝三记,文字古拙,义理深奥,戒相繁琐,没有具备相当高的文化修养者,只能望而兴叹,不敢问津。弘一法师佛学精深,在弘扬三大部的同时,也着手编写简易注释,撰有《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含注戒本略释》、《删补随机羯磨随讲别录》、《律钞宗要随讲别录》,这些注释将律疏中重要或难懂的名相提出,依前贤撰述,作浅易的解释,有些则列表画图说明,清晰易懂,是研究三大部最好的入门书。
这一部《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弘一法师1937年应青岛湛山寺邀请,为讲授《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而抄录1933年于“温陵万胜院”所编撰的《别录》正本;后一部分为《樊纲经菩萨戒本浅释》,似为未竟之稿,本文不予叙述。《别录》系类似于教纲的辅导性讲本。关于这部《别录》,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它是为具有相当佛学基础的受众而编,并非针对普通大众,它所注释的,亦是《四分律》和《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难懂的和重要的部分,着重点更是在《四分律》上,而并非面面俱到地加以阐释;同时,由于《别录》是为宣讲佛学而编,亦即“教参”,许多内容也是只作提纲挈领式的归总——因此,《别录》的阅读与学习,应当与道宣的《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参照进行。
《别录》书名一开,内文四十三开,《浅释》五开。《别录》由律学之派别开讲,并叙律学在中国的流衍,在“问答遣疑”后,便是针对《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一些疑问点的阐释。这些阐释,既有针对某些名相的条分缕析式的剖解,又有概括《四分律》内容的高屋建瓴式的提要;既有各种标记对不同内容不同侧重加以分门别类,又有各种表格进一步作深入分析。全书四十九开,皆以蝇头文字密密写就,不由让人在慨叹弘一法师佛法精深的同时,更敬佩于他对弘扬佛法的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
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重操旧业,以免妨碍修道,弘一出家后,俗时学问与才情,他几乎都是弃之如敝履,惟独保留了书法艺术用以结佛缘,弘佛法,接引众生。正因为如此,弘一把以字结缘看作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演讲再忙,也要抽空写字以广结法缘。
弘一的书法,由魏碑脱化而来,早期形较方扁,转折提顿鲜明,很有视觉冲击力;大约在1930年以后,书风渐变,逐渐形成了形体修长,骨肉瘦硬,气韵清拔的个人风格,了无俗世烟火气息。陈祥耀居士这样评价弘一法师的书法:“有法师之人品,有法师的心灵修养工夫,有法师的书画天才,故有那种清气流行,线条俊荡之书法。”
《别录》誊于1937年,较书风渐进之30年代初,刚健尽去,若耄耋长者,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弘一的晚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积弱多病,书法便有力所不逮处,相较而言,《别录》中的书法,显得神完气足。同时,《别录》是为讲律而转录,不同于书法创作,因此,一丝不苟之中,更有一股自然之气流露于字里行间。
焚香细细拜读《别录》,依稀可见弘一法师于湛山寺佛舍伏案转录之情形,室内一桌一凳一床,别无长物而一尘不染;室外不远处是海,潮水翻涌,与礁石撞击之声隐隐传来……
——朵云轩秋拍巨献“弘一行书《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读后
弘一法师的书法,从刘质平、夏丏尊旧藏到散佚于各居士之作品,从极早年的临《张猛龙碑》到绝笔的“悲欣交集”,从集华严经句的对联到洋洋大观的《普贤行愿品赞》,我本见过不少。然而,当这将于上海朵云轩2004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付拍的写满蝇头文字的《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展现在眼前,心中还是有一种莫可名状的震撼。已经很难就书法论书法了,不得不被弘一法师引领到他所勇猛精进、毕生弘愿的南山律宗上去。
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实践的一宗。“律”即戒律,戒律是每位僧尼必须学习和遵守的。戒律的实行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弘一法师按照佛制,学律持律,以自已严格的持戒行动,为佛教界树立模范。具体地说,弘一受戒后,严格实践过午不食,每日只食二次,对饮食的要求非常简单,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从不浪费,从不特殊化;生活用品都是出家时的物品,二十六年间,未尝一易;一领衲衣,补钉二百二十四处,青灰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真正做到一物不遗,一丝不弃。
戒律在中国的翻译虽有五部,但其后弘通独盛、蔚成一宗的只有《四分律》。佛灭后百年,由昙无德罗汉(法正尊者)采集成文,到了姚秦之时,佛陀耶舍、竺念佛将之译至中土;唐贞观间,终南山道宣法师将《四分律》发扬广大,依此律撰写了《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构成南山一宗的律学体系,称为南山三大部。道宣之后,灵芝元照所注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与南山三疏受到同样的重视。可惜南宋之后,这些著作都散失了,清末民初才从海外请回。因此,对于律宗经典的释读与研究,存在着很长一段的空白期,后世的再研究,也便有了很大的难度。
南山三疏与灵芝三记,文字古拙,义理深奥,戒相繁琐,没有具备相当高的文化修养者,只能望而兴叹,不敢问津。弘一法师佛学精深,在弘扬三大部的同时,也着手编写简易注释,撰有《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含注戒本略释》、《删补随机羯磨随讲别录》、《律钞宗要随讲别录》,这些注释将律疏中重要或难懂的名相提出,依前贤撰述,作浅易的解释,有些则列表画图说明,清晰易懂,是研究三大部最好的入门书。
这一部《四分含注戒本随讲别录》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弘一法师1937年应青岛湛山寺邀请,为讲授《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而抄录1933年于“温陵万胜院”所编撰的《别录》正本;后一部分为《樊纲经菩萨戒本浅释》,似为未竟之稿,本文不予叙述。《别录》系类似于教纲的辅导性讲本。关于这部《别录》,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它是为具有相当佛学基础的受众而编,并非针对普通大众,它所注释的,亦是《四分律》和《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难懂的和重要的部分,着重点更是在《四分律》上,而并非面面俱到地加以阐释;同时,由于《别录》是为宣讲佛学而编,亦即“教参”,许多内容也是只作提纲挈领式的归总——因此,《别录》的阅读与学习,应当与道宣的《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参照进行。
《别录》书名一开,内文四十三开,《浅释》五开。《别录》由律学之派别开讲,并叙律学在中国的流衍,在“问答遣疑”后,便是针对《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一些疑问点的阐释。这些阐释,既有针对某些名相的条分缕析式的剖解,又有概括《四分律》内容的高屋建瓴式的提要;既有各种标记对不同内容不同侧重加以分门别类,又有各种表格进一步作深入分析。全书四十九开,皆以蝇头文字密密写就,不由让人在慨叹弘一法师佛法精深的同时,更敬佩于他对弘扬佛法的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
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重操旧业,以免妨碍修道,弘一出家后,俗时学问与才情,他几乎都是弃之如敝履,惟独保留了书法艺术用以结佛缘,弘佛法,接引众生。正因为如此,弘一把以字结缘看作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演讲再忙,也要抽空写字以广结法缘。
弘一的书法,由魏碑脱化而来,早期形较方扁,转折提顿鲜明,很有视觉冲击力;大约在1930年以后,书风渐变,逐渐形成了形体修长,骨肉瘦硬,气韵清拔的个人风格,了无俗世烟火气息。陈祥耀居士这样评价弘一法师的书法:“有法师之人品,有法师的心灵修养工夫,有法师的书画天才,故有那种清气流行,线条俊荡之书法。”
《别录》誊于1937年,较书风渐进之30年代初,刚健尽去,若耄耋长者,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弘一的晚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积弱多病,书法便有力所不逮处,相较而言,《别录》中的书法,显得神完气足。同时,《别录》是为讲律而转录,不同于书法创作,因此,一丝不苟之中,更有一股自然之气流露于字里行间。
焚香细细拜读《别录》,依稀可见弘一法师于湛山寺佛舍伏案转录之情形,室内一桌一凳一床,别无长物而一尘不染;室外不远处是海,潮水翻涌,与礁石撞击之声隐隐传来……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