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西汉玉人面饰 翰海秋拍亮相
翰海拍品点评
作者:闪淑华 2004-11-12 14:14:10来源:《收藏家》2004年第11期
A-
A+
国人尚玉之风沿袭八千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笔者也尚“玉”,欣闻此次翰海十周年秋拍玉器专场,将有一件完整的西汉玉覆面参拍,便借职业便利,先睹为快了。
此面饰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所制,由六件不同形状的玉片组成,总高20.6、宽7.9、厚约0.5厘米。面饰的上、中、下各部位均由二块同等器形和纹饰的玉片组成,对合为额头、面颊、腭部。双面均有纹饰,当为大型玉璧改制。面颊部背面取中线原玉璧靠“好”的部位为乳钉纹。腭部背面为卧蚕纹。正面额头部二玉片底部半圆形依次向左右展开,尾部向上翻卷并各自琢一穿孔,既具装饰性,又可用于穿缀。面颊部二片玉各于上三分之一处阴线刻橄榄形眼及阴线圆睛,犹如双目齐睁。眉部用单线阴刻手法琢出长条叶形眉眶,眶内阴刻纽丝纹状细线以示眉毛。整组六件均有花纹装饰。额头部二块用单、双阴线刻卷云纹、丝束纹。另四块均在中间用二道阴线与素面隔开,以减地隐起法在外边处琢连续的三角形几何纹,内加阴线卷云纹。每片器物边缘分别有几组对穿小孔,以供缀附。
此器造型简括,纹饰精美,尤其是阴刻细线花纹,既具装饰意义,有增添了器物的精致性。玉片器薄如刀,且薄厚均匀,体现西汉时期高超的切割开料工艺。边角的处理,棱角分明,亦似蕴含着一种线的韵律。
光泽处理是琢玉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在玉器行中称“抛光”或“踏平”工艺),由于此器选用的是新疆和阗青玉中的精品,玉质细腻柔润,富有韧性,又不含杂质,经抛光后更显其玉质的晶莹润泽。此面饰从选料、设计、到雕琢工艺的步步到位,实为人翘指,可见当系斯时琢玉高手所为。
面饰为从葬用玉,亦称“玉覆面”、“缀玉面幕”。据文献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大约从文景时期开始,至武帝时期便使用“玉衣”。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有零散的玉片,却少见玉覆面完整器。至西汉时已被玉衣代替。从文献记载,“缀玉面幕”应为玉衣的前身,但在西汉早期墓中也有出土器。如1976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子房山发现的西汉早期墓中,出土有缀玉覆面一套,器面由22块形式各异、大小不等的玉片组成一人面五官(缀附在丝织品上),这些玉块大是旧形拼凑改制,如玉璧、璜、圆形佩等。而此次翰海秋拍推出的这件玉人面饰,从玉质、雕工、到工艺设计的完整性,十分罕见。
古人对玉的崇拜,也表现在用玉的等级制度,“比较玉之尺度,赋予爵位等级。”《礼记·玉藻》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山玄玉即是青玉,说明上述覆面玉的主人当系公侯一类的皇亲贵族,佳玉良工,揭示着墓主人生前显赫的身份。改制前的玉璧,亦当系墓主人生前佩用。
此件覆面玉经历了阴阳两世千载岁月的沧桑,也记录着中华民族两千年前的文明史。惜中部左块有一处断痕,然并不影响其完整性。该玉系早年出土,保存至今,也足见收藏者对它的精心呵护。
古玩与文物的区别,是业内人士经常议论的话题。古玩一词的界定自不必说,但作为文物,首先应当认定的是历史价值。此件西汉早期玉人面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诸方面的历史及琢玉工艺,有着极高的价值,是一件珍贵文物。
中国人讲究“玉缘”,玉是山川之精英,有灵气。人们常说琢玉人首先当是玉的知音,而佩玉、藏玉人要看“玉缘”。此器因系海外回流,才有机会上拍。相信在此次翰海秋拍中,这件玉面饰无论纳入谁家,都将是一种缘分。
此面饰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所制,由六件不同形状的玉片组成,总高20.6、宽7.9、厚约0.5厘米。面饰的上、中、下各部位均由二块同等器形和纹饰的玉片组成,对合为额头、面颊、腭部。双面均有纹饰,当为大型玉璧改制。面颊部背面取中线原玉璧靠“好”的部位为乳钉纹。腭部背面为卧蚕纹。正面额头部二玉片底部半圆形依次向左右展开,尾部向上翻卷并各自琢一穿孔,既具装饰性,又可用于穿缀。面颊部二片玉各于上三分之一处阴线刻橄榄形眼及阴线圆睛,犹如双目齐睁。眉部用单线阴刻手法琢出长条叶形眉眶,眶内阴刻纽丝纹状细线以示眉毛。整组六件均有花纹装饰。额头部二块用单、双阴线刻卷云纹、丝束纹。另四块均在中间用二道阴线与素面隔开,以减地隐起法在外边处琢连续的三角形几何纹,内加阴线卷云纹。每片器物边缘分别有几组对穿小孔,以供缀附。
此器造型简括,纹饰精美,尤其是阴刻细线花纹,既具装饰意义,有增添了器物的精致性。玉片器薄如刀,且薄厚均匀,体现西汉时期高超的切割开料工艺。边角的处理,棱角分明,亦似蕴含着一种线的韵律。
光泽处理是琢玉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在玉器行中称“抛光”或“踏平”工艺),由于此器选用的是新疆和阗青玉中的精品,玉质细腻柔润,富有韧性,又不含杂质,经抛光后更显其玉质的晶莹润泽。此面饰从选料、设计、到雕琢工艺的步步到位,实为人翘指,可见当系斯时琢玉高手所为。
面饰为从葬用玉,亦称“玉覆面”、“缀玉面幕”。据文献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大约从文景时期开始,至武帝时期便使用“玉衣”。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有零散的玉片,却少见玉覆面完整器。至西汉时已被玉衣代替。从文献记载,“缀玉面幕”应为玉衣的前身,但在西汉早期墓中也有出土器。如1976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子房山发现的西汉早期墓中,出土有缀玉覆面一套,器面由22块形式各异、大小不等的玉片组成一人面五官(缀附在丝织品上),这些玉块大是旧形拼凑改制,如玉璧、璜、圆形佩等。而此次翰海秋拍推出的这件玉人面饰,从玉质、雕工、到工艺设计的完整性,十分罕见。
古人对玉的崇拜,也表现在用玉的等级制度,“比较玉之尺度,赋予爵位等级。”《礼记·玉藻》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山玄玉即是青玉,说明上述覆面玉的主人当系公侯一类的皇亲贵族,佳玉良工,揭示着墓主人生前显赫的身份。改制前的玉璧,亦当系墓主人生前佩用。
此件覆面玉经历了阴阳两世千载岁月的沧桑,也记录着中华民族两千年前的文明史。惜中部左块有一处断痕,然并不影响其完整性。该玉系早年出土,保存至今,也足见收藏者对它的精心呵护。
古玩与文物的区别,是业内人士经常议论的话题。古玩一词的界定自不必说,但作为文物,首先应当认定的是历史价值。此件西汉早期玉人面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诸方面的历史及琢玉工艺,有着极高的价值,是一件珍贵文物。
中国人讲究“玉缘”,玉是山川之精英,有灵气。人们常说琢玉人首先当是玉的知音,而佩玉、藏玉人要看“玉缘”。此器因系海外回流,才有机会上拍。相信在此次翰海秋拍中,这件玉面饰无论纳入谁家,都将是一种缘分。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