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摹中有创 独出机杼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
作者:单国强 2004-11-11 13:52:07来源:未知
A-
A+
李公麟临唐代画马名家韦偃的《牧放图》
既反映了画马的高超技艺和典型风格
也是其存在作品中无可争辩的少数真迹之一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425厘米,卷首上角署款小篆二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本幅有清高宗弘历题诗,明太祖朱元璋题跋,鉴人藏印记29方,历经宋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明内府、清内府收藏。见于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清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溥仪逊位后,被溥杰携出宫,后归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20世纪5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示专家送审,并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韦偃,唐中期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生平记载也不多,仅知父亲韦鉴、叔父韦銮都是知名画家,本人曾入仕做官,故杜甫称其为“韦侯”,曾“寓居于蜀”,以画马最负盛名,堪与韩稦匹敌,《唐朝名画录》评其“亦有图骐之良,画衔勒之饰,巧妙精奇,韩稦之匹也”。当世和后代诗人曾写下了不少诗篇,称颂韦偃所画之马。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有《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欲见骐鱴出东壁。
一匹耜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宋代大文豪苏轼《题韦偃<牧马图>》诗曰:
神工妙技帝所收,
江都曹韩逝莫留。
人间画马唯韦侯,
当年为谁扫骅骝。
至今霜蹄踏长揪,
圉人困卧涉垅头。
沙苑茫茫蒺藜秋,
风发雾鬣寒飕飕。
龙种尚与驽骀游,
长秸短豆岂我羞。
八銮六辔非马谋,
古来西山与东丘。
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在元?二年(1087年)秘书省亦作《题韦偃马》诗赞颂:
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
忽开短卷六马图,想见诗老醉骑驴。
龙眠作马晚更妙,至今似觉韦偃少。
一洗万古凡马空,句法如此今谁工。
这些诗句道出韦偃是唐代继曹霸、韩稦之后的一代画马名家,所绘神骏属不同凡马的龙种,意气豪雄,并能产生驰骋疆场、保卫社稷、与战士生死与共等联想。李公麟临摹的这幅《牧放图》,所绘当是皇家御骑或御敌战马。正因此图折射出唐朝强盛的国力和蓄养良骥的风气,故北宋皇帝深感兴趣,特命李公麟摹写,希冀增强国力、抵御外侮的意图是很显然的。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得此图后,即亲书长篇题跋曰:“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统一天下。当群雄鼎沸中原,命大将军帅诸将军东荡西除,其间跨河越山,飞擒贼侯,摧坚敌,破雄阵,每思历代创业之君,未尝不赖马之功。然虽有良骑,无智勇之将,又何用也。今天下定,岂不居安虑危,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使有防边御患备虑间。”其思路也是从牧马联想到社稷安危,因而《庚子消夏记》中评论道:“上手题数百言于后,谓天下已定,居安虑危,使后世子孙育多马于郊野,防疆御患,想见开国承家垂谟百世之意焉。”这也当是韦偃画马和李公麟临马的主要创作契机,其蕴涵的思想内容当不同于一般的畜兽画。
韦偃绘马图已无真迹存在,只能从李公麟临本中领略风貌。李公麟于释道、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尤擅画人物和鞍马,被誉为“宋画中第一”。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第,初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等地方小官,后被荐入京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哲宗元符三年(1100),因病致仕,隐居龙眠山以终。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但艺术上却著称当世,“其文章则有建安风格,书体则如晋、宋间人,画则追顾、陆,至于辨钟鼎古器,博闻强识,当世无与伦比”。
李公麟在绘画上是个多面手,释道、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尤擅画人物和鞍马。他广泛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并自创新意,《宣和画谱》对其有中肯评述:“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实阴法其要。凡古今名画,得之则必摹临,蓄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画,无所不有。”
他的作品取材丰富,面貌多样,同时又呈现出总体艺术特色。一是注意观察客观事物,重视写生;二是讲究立意构思,每每出以新意;三是强调运笔用线,线条如行云流水,流畅简洁,同时又富粗细、浓淡、虚实、轻重、刚柔、曲直变化,尤将“白描法”用于创作,树立新的体格,后世竞相仿效。因而宋刘克庄评道:“前世名画如颜、陆、吴道子辈,皆不能不着色,故例以丹青二字目画家。至龙眠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谊,譬如幽人胜士褐衣草履,居然简远,因不假衮绣蝉冕为重也。于乎,亦可谓天下之绝艺矣。”四是既具行家精熟技巧,又富文人抒情意趣,状物真实生动,格调高雅脱俗,如本人自白:“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故他至交多为文人名士,而不屑与富贵人来往。
世传有李公麟画杀满川花轶事,宋周密《浩然斋杂谈》记载,黄庭坚对曾纡说:“异哉,伯时貌天厩满川花,放笔而马殂矣。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实古今异事,当作数语记之。”这虽是传说,亦可见李氏画马传神之高超本领。黄庭坚还称赞李公麟之马,神力深藏,就像见到鞭影即刻就会奔跑。又传说他后来不再画马,专意于佛像,是怕心中全装着马,转世也会变马。邓椿《画继》即记载:“以其耽禅,多交衲子,一日,秀铁面忽劝之曰:‘不可画马,他日恐堕其趣。’于是翻然以悟,绝笔不为,独专意于诸佛矣。”姑且不论此故事是否属实,但从中恰反映了李氏对画马的酷爱程度。
《临韦偃牧放图》作为临摹本,基本保留了原作面貌,可窥见唐代韦偃画马的风采,但局部形象和笔墨形式仍融入了李氏自身的体会和技巧,可看出其鲜明个性的再创造。长卷共绘1286匹马和143个人。在高原、坡谷、台地、大川、溪流穿插的牧场环境中,浩浩荡荡的马群如潮水涌流一般,自右向左滚动。每匹马虽小,动作、情态却千变万化,奔驰、跳跃、缓行、觅食、就饮、嬉戏、吻啄、伏卧、滚尘、昂首、回顾、嘶鸣,各具生意。放牧的官吏、牧人也动作各异,或乘骑,或徒步,或扬鞭,或执缰,或倚树休息,或赶马过冈,或衣冠整肃,或赤足敞怀,身份、气宇自有区别。牧场冈坡起伏,溪流隐现,时见垂柳、苍松、绿树,开阔又富意境。作品真实、细致、集中、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御苑牧场恢宏的放马景象。
全卷构图讲究章法,疏密聚散变化有致。人马前段集中,后段疏散。马群依据地势分布,平川密集,坡坳、河畔分散。近景平地人马稠密,远处则冈阜高旷;山丘起伏地势之中,马群又分成前后数列,时聚时散。这些巧妙安排,使人马密集中有空间,繁多而不散乱,浩大场景布置得疏密相间,虚实相生。
此图勾勒加淡色,以线条为主。人马勾线洗练流畅,自然随意,少一笔笔照摹痕迹,显现较多李氏白描法本色特点。山石轮廓线简劲,时见锐利锋棱,似北宋郭熙笔法。树叶或圈或点,枝干有的偃蹇,具鲜明宋代特征。坡原河岸,淡墨侧锋,多用虚笔勾出轮廓,几无皴擦;牧场草地,亦不用线勾画青草,而以石绿薄染,似有若无,便见绿茵遍野。这种含蓄、虚灵的笔墨,富有文人画意韵。
上述艺术特色,融入了李公麟的创意,故这件摹作也堪称一幅带有自身风貌的创作画。
既反映了画马的高超技艺和典型风格
也是其存在作品中无可争辩的少数真迹之一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425厘米,卷首上角署款小篆二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本幅有清高宗弘历题诗,明太祖朱元璋题跋,鉴人藏印记29方,历经宋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明内府、清内府收藏。见于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清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溥仪逊位后,被溥杰携出宫,后归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20世纪5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示专家送审,并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韦偃,唐中期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生平记载也不多,仅知父亲韦鉴、叔父韦銮都是知名画家,本人曾入仕做官,故杜甫称其为“韦侯”,曾“寓居于蜀”,以画马最负盛名,堪与韩稦匹敌,《唐朝名画录》评其“亦有图骐之良,画衔勒之饰,巧妙精奇,韩稦之匹也”。当世和后代诗人曾写下了不少诗篇,称颂韦偃所画之马。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有《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欲见骐鱴出东壁。
一匹耜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宋代大文豪苏轼《题韦偃<牧马图>》诗曰:
神工妙技帝所收,
江都曹韩逝莫留。
人间画马唯韦侯,
当年为谁扫骅骝。
至今霜蹄踏长揪,
圉人困卧涉垅头。
沙苑茫茫蒺藜秋,
风发雾鬣寒飕飕。
龙种尚与驽骀游,
长秸短豆岂我羞。
八銮六辔非马谋,
古来西山与东丘。
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在元?二年(1087年)秘书省亦作《题韦偃马》诗赞颂:
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
忽开短卷六马图,想见诗老醉骑驴。
龙眠作马晚更妙,至今似觉韦偃少。
一洗万古凡马空,句法如此今谁工。
这些诗句道出韦偃是唐代继曹霸、韩稦之后的一代画马名家,所绘神骏属不同凡马的龙种,意气豪雄,并能产生驰骋疆场、保卫社稷、与战士生死与共等联想。李公麟临摹的这幅《牧放图》,所绘当是皇家御骑或御敌战马。正因此图折射出唐朝强盛的国力和蓄养良骥的风气,故北宋皇帝深感兴趣,特命李公麟摹写,希冀增强国力、抵御外侮的意图是很显然的。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得此图后,即亲书长篇题跋曰:“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统一天下。当群雄鼎沸中原,命大将军帅诸将军东荡西除,其间跨河越山,飞擒贼侯,摧坚敌,破雄阵,每思历代创业之君,未尝不赖马之功。然虽有良骑,无智勇之将,又何用也。今天下定,岂不居安虑危,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使有防边御患备虑间。”其思路也是从牧马联想到社稷安危,因而《庚子消夏记》中评论道:“上手题数百言于后,谓天下已定,居安虑危,使后世子孙育多马于郊野,防疆御患,想见开国承家垂谟百世之意焉。”这也当是韦偃画马和李公麟临马的主要创作契机,其蕴涵的思想内容当不同于一般的畜兽画。
韦偃绘马图已无真迹存在,只能从李公麟临本中领略风貌。李公麟于释道、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尤擅画人物和鞍马,被誉为“宋画中第一”。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第,初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等地方小官,后被荐入京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哲宗元符三年(1100),因病致仕,隐居龙眠山以终。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但艺术上却著称当世,“其文章则有建安风格,书体则如晋、宋间人,画则追顾、陆,至于辨钟鼎古器,博闻强识,当世无与伦比”。
李公麟在绘画上是个多面手,释道、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尤擅画人物和鞍马。他广泛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并自创新意,《宣和画谱》对其有中肯评述:“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实阴法其要。凡古今名画,得之则必摹临,蓄其副本,故其家多得名画,无所不有。”
他的作品取材丰富,面貌多样,同时又呈现出总体艺术特色。一是注意观察客观事物,重视写生;二是讲究立意构思,每每出以新意;三是强调运笔用线,线条如行云流水,流畅简洁,同时又富粗细、浓淡、虚实、轻重、刚柔、曲直变化,尤将“白描法”用于创作,树立新的体格,后世竞相仿效。因而宋刘克庄评道:“前世名画如颜、陆、吴道子辈,皆不能不着色,故例以丹青二字目画家。至龙眠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谊,譬如幽人胜士褐衣草履,居然简远,因不假衮绣蝉冕为重也。于乎,亦可谓天下之绝艺矣。”四是既具行家精熟技巧,又富文人抒情意趣,状物真实生动,格调高雅脱俗,如本人自白:“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故他至交多为文人名士,而不屑与富贵人来往。
世传有李公麟画杀满川花轶事,宋周密《浩然斋杂谈》记载,黄庭坚对曾纡说:“异哉,伯时貌天厩满川花,放笔而马殂矣。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实古今异事,当作数语记之。”这虽是传说,亦可见李氏画马传神之高超本领。黄庭坚还称赞李公麟之马,神力深藏,就像见到鞭影即刻就会奔跑。又传说他后来不再画马,专意于佛像,是怕心中全装着马,转世也会变马。邓椿《画继》即记载:“以其耽禅,多交衲子,一日,秀铁面忽劝之曰:‘不可画马,他日恐堕其趣。’于是翻然以悟,绝笔不为,独专意于诸佛矣。”姑且不论此故事是否属实,但从中恰反映了李氏对画马的酷爱程度。
《临韦偃牧放图》作为临摹本,基本保留了原作面貌,可窥见唐代韦偃画马的风采,但局部形象和笔墨形式仍融入了李氏自身的体会和技巧,可看出其鲜明个性的再创造。长卷共绘1286匹马和143个人。在高原、坡谷、台地、大川、溪流穿插的牧场环境中,浩浩荡荡的马群如潮水涌流一般,自右向左滚动。每匹马虽小,动作、情态却千变万化,奔驰、跳跃、缓行、觅食、就饮、嬉戏、吻啄、伏卧、滚尘、昂首、回顾、嘶鸣,各具生意。放牧的官吏、牧人也动作各异,或乘骑,或徒步,或扬鞭,或执缰,或倚树休息,或赶马过冈,或衣冠整肃,或赤足敞怀,身份、气宇自有区别。牧场冈坡起伏,溪流隐现,时见垂柳、苍松、绿树,开阔又富意境。作品真实、细致、集中、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御苑牧场恢宏的放马景象。
全卷构图讲究章法,疏密聚散变化有致。人马前段集中,后段疏散。马群依据地势分布,平川密集,坡坳、河畔分散。近景平地人马稠密,远处则冈阜高旷;山丘起伏地势之中,马群又分成前后数列,时聚时散。这些巧妙安排,使人马密集中有空间,繁多而不散乱,浩大场景布置得疏密相间,虚实相生。
此图勾勒加淡色,以线条为主。人马勾线洗练流畅,自然随意,少一笔笔照摹痕迹,显现较多李氏白描法本色特点。山石轮廓线简劲,时见锐利锋棱,似北宋郭熙笔法。树叶或圈或点,枝干有的偃蹇,具鲜明宋代特征。坡原河岸,淡墨侧锋,多用虚笔勾出轮廓,几无皴擦;牧场草地,亦不用线勾画青草,而以石绿薄染,似有若无,便见绿茵遍野。这种含蓄、虚灵的笔墨,富有文人画意韵。
上述艺术特色,融入了李公麟的创意,故这件摹作也堪称一幅带有自身风貌的创作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古来画师非俗士——苏东坡与李公麟2020-10-23
- 天下第一白描2019-03-24
- 李公麟《五马图》现日本2019-02-09
- 苏轼曾请李公麟画罗汉像献给故去妻子2018-09-10
- 北宋时期著名收藏家李公麟2018-06-20
- 高居翰:中国收藏家看重大名家,日本人珍视2017-10-24
- 李公麟画作《龙眠山庄图》的历史意义2017-03-09
- 北宋画家李公麟与《龙眠山庄图》2017-03-08
- 赵孟頫:予刻意学唐人,欲尽去宋人笔墨2017-02-28
- 宋代画家李公麟是桐城龙眠山人2016-08-23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