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多元时代彩墨纷呈 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评述
作者:林木 2004-11-04 11:10:49来源:《中国书画报》
A-
A+
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在经过五年时间的充分酝酿、精心准备与严格评选后,于2004年9月3日在浙江杭州隆重开幕。作为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在五年一度的“国展”中和各画种相比无疑是重中之重。加上五年的精心准备,故此展已受到整个国画界的高度关注,各地画家们纷纷前往观看,络绎不绝,叫好者有之,叫骂者亦有之。这本是正常之事,但整个展览究竟包容哪些信息,却并非印象了事,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方能真正了解。
在杭州世贸中心上下两层的展场及入口大厅里,共陈列着545幅入选作品(不包括评委作品)。乍一看去,其直接印象可谓色光交错,琳琅满目。昔日中国画展那种墨气淋漓,一片幽深的“水墨”意象,竟被色光冲谈了不少。尤其是对于此前才看了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黄宾虹画展又来到杭州的笔者来说,这个印象颇为深刻。的确,如果我们对参展的545幅作品逐一分析归类,则上述印象应该可以有个理性的结论。
一、参展作品的分类比例
在全部参展作品中,工笔色彩一类(如以获奖作品何晓云的《嫩绿轻红》等为代表)有209幅,占参展作品总数的38.9%。而以色彩表现为主,但又不能划归于工笔设色,其技法风格甚至不太好归类者如果勉强划归为色彩表现类,则共有33幅。其中以块面表现为主(以获奖作品刘文洁的《物华》,岩彩画类如胡明哲《听》为代表)有24幅;写实如水彩画一般(如以获奖作品墨金子的《父亲的大衣》)的有3幅;兼工带写彩墨类如权伍松《甲申万年图》为代表的有3幅;如西画油画、水彩一类画法的有崔文学《晨醒》一类者3幅。工笔设色及色彩类共有242幅,占全部总数的44%。
另一类相对不论传统或新传统“中国画”都堪称另类的作品,有几乎不怎么画、仅以贴箔为主的吴雪莲的《唯·一》,仅贴宣纸条的梁铨的《雪山草地》为代表的另类作品有5幅,占全部总数的0.9%。还有强化形式感、制作感的一类(如以陈超历《冰香沉屑》,王鹏程《浴雨》为代表)有4幅,占全部总数的0.7%。以上各类为51幅,占全部参展作品总数的46%。
以传统笔墨、水墨为基础,以传统题材山水、较多花鸟为主,但描绘严谨,构图复杂(以何水法的《红灼芳芳》、何加林的《山色空濛雨亦奇》为代表)的一类作品有89幅,占全部总数的16.3%。以传统大写意技法为主,逸笔草草(以郭全忠的《早读》为代表)一类有77幅,占全部总数的14.1%。以上两类又可归于以传统笔墨、水墨为基调的一大类,共有166幅,占全部总数的30.5%。以传统白描形式为主,或可稍加淡彩一类有9幅,占全部总数的1.7%。以上三类如果都可概称为以笔墨、水墨(或以笔,而非色彩)为基础的中国画类别,则可以共有175幅,占全部总数的32.1%。另一大类是水墨写实人物类(可以孔紫的《三伏》为代表),共有116幅,占全部总数的21.3%。
还有以水墨作西方风景画式写实描绘的(如以赵新平的《新巢》为代表)共3幅,占全部总数的0.6%。
如果我们把以上五类通通划归为水墨类,基总数为294幅,总比例仍可达到54%。这样,在全部参展作品中非水墨与水墨类近乎于平分秋色而水墨类稍多。
让我们来看看110幅获奖提名作品中上述各类型作品所占的比例,或许是更有趣的一些数字。
在获奖提名的全部作品中,工笔设色的一类共39幅,占全部获奖提名作品总数的35.4%。而以上述色彩表现为主,但又不能划归工笔设色类,其技法风格不太好归类者而勉强划归为色彩表现类的共有15幅。其中以块面或非笔墨表现为主的有12幅;写实如水彩一般的有2幅;如西画油画、水彩画法一类者1幅。这样,脱离水墨、笔墨等传统文人画风格而偏向工笔色彩一类的获奖作品共54幅,几乎占了全部获奖提名作品的一半,即49%。如果再加上完全脱离习常国画概念,全然运用非常规画法如贴箔或者用超现实手段把古代绘画与现实相拼接的《跨越》等两幅算上,则这种非传统文人水墨笔墨的作品共56幅,刚好过半,即50.9%。如果我们还可以把离经叛道意味甚浓的偏重现代形式感、制作感的3幅也再算上,则有59幅之多。这使脱离水墨、笔墨等传统文人画风格的新型中国画占了全部获奖提名作品的一半多,即53.6%。
水墨写实人物画在这种全国美展中从来都比较多。在这次获奖提名作品中有21幅,占全部获奖提名作品的五分之一,即19.1%。再来看属于传统水墨、笔墨一路的,此中既有山水、花鸟画,也有人物画,既包括较严谨复杂的,又有逸笔、简笔一类大写意的,前者19幅,后者7幅,共26幅。占四分之一,即24.5%。另外3幅是以西画写实之法用水墨来画的山水(或可叫水墨风景画),占2.7%。
如果把以上三类水墨类作品全部加在一起共51幅,仍然在获奖提名作品中占有46.4%。这样,非水墨与水墨类在获奖提名中的这个比例与参展作品同类作品的比例几乎刚好相倒置。
最后我们来看另一组同样有趣的数字,即此次展览的评委们,他们绘画风格的类型及其比例。
28位画家评委的作品中,画水墨写意的有16幅,画水墨写实人物的有7幅,工笔设色的有2幅,色块表现的1幅,画得如拓印版画者1幅,彩墨1幅,亦即水墨表现的23幅,占总数的82.1%;非水墨或偏重色彩的5幅,占总数的17.9%。
以上分类只是大致分类而已。例如“水墨写实人物”与“水墨写意”中的人物画,区别仅在前者造型严谨一些,不少有素描造型的因素在内;而后者简约放逸一些,有传统风格,介于二者之间者可放在前亦可放在后者,但决不能放在工笔设色一类去。同样,水墨写实山水素描感强一些,放入传统型水墨山水亦无不可,但决不会放到设色山水一类上去。当然,对一些少量彩墨类型,墨大于彩的当划归水墨,彩多于墨当归于彩,这就很难准确了。但好在这类作品不太多。上述分类及其比例计算虽然仍可以因上述原因有个别少量的变动,但其比例基本上是可以供作参考的。
所以要作这样的分类比较,是因为这些入选作品有其相当的客观代表性。这些作品是从全国范围内逐层选取的,而全国的评委们又大多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专家。同时,评选过程的民主性、严谨性、公正性(而不是方法的科学性)也是得到了保证的。全部作品,包括获奖提名乃至金、银铜奖作品提名的产生,都是评委们无记名设票的直接结果。一些作品,例如金奖提名作品的出现,也是全体评委们无法预测无法左右而直接投出的偶然结果。因此,所评出参展收获奖作品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五年来中国画创作的趋势,至少是现状,或现状之主流。
二、参展作品的分类研究
(一)工笔设色类
这次展览中工笔设色或偏重于色彩的中国画作品较多,但这只是大类,包含的风格技法类型也多,而且新意盎然的也不少,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笔设色”。两幅金奖提名的作品《嫩绿轻红》、《物华》均为此类型作品,甚至连银奖提名的《父亲的大衣》与《百合》亦属此类。但严格意义上,《嫩绿轻红》的轻柔淡雅,《物华》的响亮明丽,对称如风景画,《父亲的大衣》那种水彩式画法,都不是“工笔设色”的愿意。这些新意盎然的不无另类意味的作品竟然在这次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中囊括了金奖与银奖,而把讲究水墨笔墨的作品逐出至少金奖之外,实在出人意料。如果你能联想到此类作品占全部入选作品的46%,而又占全部获奖提名作品总数的53.6%时,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知道如此比例的色彩类作品,是由包括占总数82.1%的作画讲究传统类水墨与文人笔墨的评委在内的评委们评出的,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评委们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不光个人兴趣为标准,这是对的。但另一方面,这是不是又意味着这些公正的评委们已能较客观地看待这个多元时代中国画多元格局的客观现实,已能较客观地对中国画坛近十多年来出现的工笔设色及色彩表现的创作潮流不仅承认而且肯定呢?(上)
在杭州世贸中心上下两层的展场及入口大厅里,共陈列着545幅入选作品(不包括评委作品)。乍一看去,其直接印象可谓色光交错,琳琅满目。昔日中国画展那种墨气淋漓,一片幽深的“水墨”意象,竟被色光冲谈了不少。尤其是对于此前才看了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黄宾虹画展又来到杭州的笔者来说,这个印象颇为深刻。的确,如果我们对参展的545幅作品逐一分析归类,则上述印象应该可以有个理性的结论。
一、参展作品的分类比例
在全部参展作品中,工笔色彩一类(如以获奖作品何晓云的《嫩绿轻红》等为代表)有209幅,占参展作品总数的38.9%。而以色彩表现为主,但又不能划归于工笔设色,其技法风格甚至不太好归类者如果勉强划归为色彩表现类,则共有33幅。其中以块面表现为主(以获奖作品刘文洁的《物华》,岩彩画类如胡明哲《听》为代表)有24幅;写实如水彩画一般(如以获奖作品墨金子的《父亲的大衣》)的有3幅;兼工带写彩墨类如权伍松《甲申万年图》为代表的有3幅;如西画油画、水彩一类画法的有崔文学《晨醒》一类者3幅。工笔设色及色彩类共有242幅,占全部总数的44%。
另一类相对不论传统或新传统“中国画”都堪称另类的作品,有几乎不怎么画、仅以贴箔为主的吴雪莲的《唯·一》,仅贴宣纸条的梁铨的《雪山草地》为代表的另类作品有5幅,占全部总数的0.9%。还有强化形式感、制作感的一类(如以陈超历《冰香沉屑》,王鹏程《浴雨》为代表)有4幅,占全部总数的0.7%。以上各类为51幅,占全部参展作品总数的46%。
以传统笔墨、水墨为基础,以传统题材山水、较多花鸟为主,但描绘严谨,构图复杂(以何水法的《红灼芳芳》、何加林的《山色空濛雨亦奇》为代表)的一类作品有89幅,占全部总数的16.3%。以传统大写意技法为主,逸笔草草(以郭全忠的《早读》为代表)一类有77幅,占全部总数的14.1%。以上两类又可归于以传统笔墨、水墨为基调的一大类,共有166幅,占全部总数的30.5%。以传统白描形式为主,或可稍加淡彩一类有9幅,占全部总数的1.7%。以上三类如果都可概称为以笔墨、水墨(或以笔,而非色彩)为基础的中国画类别,则可以共有175幅,占全部总数的32.1%。另一大类是水墨写实人物类(可以孔紫的《三伏》为代表),共有116幅,占全部总数的21.3%。
还有以水墨作西方风景画式写实描绘的(如以赵新平的《新巢》为代表)共3幅,占全部总数的0.6%。
如果我们把以上五类通通划归为水墨类,基总数为294幅,总比例仍可达到54%。这样,在全部参展作品中非水墨与水墨类近乎于平分秋色而水墨类稍多。
让我们来看看110幅获奖提名作品中上述各类型作品所占的比例,或许是更有趣的一些数字。
在获奖提名的全部作品中,工笔设色的一类共39幅,占全部获奖提名作品总数的35.4%。而以上述色彩表现为主,但又不能划归工笔设色类,其技法风格不太好归类者而勉强划归为色彩表现类的共有15幅。其中以块面或非笔墨表现为主的有12幅;写实如水彩一般的有2幅;如西画油画、水彩画法一类者1幅。这样,脱离水墨、笔墨等传统文人画风格而偏向工笔色彩一类的获奖作品共54幅,几乎占了全部获奖提名作品的一半,即49%。如果再加上完全脱离习常国画概念,全然运用非常规画法如贴箔或者用超现实手段把古代绘画与现实相拼接的《跨越》等两幅算上,则这种非传统文人水墨笔墨的作品共56幅,刚好过半,即50.9%。如果我们还可以把离经叛道意味甚浓的偏重现代形式感、制作感的3幅也再算上,则有59幅之多。这使脱离水墨、笔墨等传统文人画风格的新型中国画占了全部获奖提名作品的一半多,即53.6%。
水墨写实人物画在这种全国美展中从来都比较多。在这次获奖提名作品中有21幅,占全部获奖提名作品的五分之一,即19.1%。再来看属于传统水墨、笔墨一路的,此中既有山水、花鸟画,也有人物画,既包括较严谨复杂的,又有逸笔、简笔一类大写意的,前者19幅,后者7幅,共26幅。占四分之一,即24.5%。另外3幅是以西画写实之法用水墨来画的山水(或可叫水墨风景画),占2.7%。
如果把以上三类水墨类作品全部加在一起共51幅,仍然在获奖提名作品中占有46.4%。这样,非水墨与水墨类在获奖提名中的这个比例与参展作品同类作品的比例几乎刚好相倒置。
最后我们来看另一组同样有趣的数字,即此次展览的评委们,他们绘画风格的类型及其比例。
28位画家评委的作品中,画水墨写意的有16幅,画水墨写实人物的有7幅,工笔设色的有2幅,色块表现的1幅,画得如拓印版画者1幅,彩墨1幅,亦即水墨表现的23幅,占总数的82.1%;非水墨或偏重色彩的5幅,占总数的17.9%。
以上分类只是大致分类而已。例如“水墨写实人物”与“水墨写意”中的人物画,区别仅在前者造型严谨一些,不少有素描造型的因素在内;而后者简约放逸一些,有传统风格,介于二者之间者可放在前亦可放在后者,但决不能放在工笔设色一类去。同样,水墨写实山水素描感强一些,放入传统型水墨山水亦无不可,但决不会放到设色山水一类上去。当然,对一些少量彩墨类型,墨大于彩的当划归水墨,彩多于墨当归于彩,这就很难准确了。但好在这类作品不太多。上述分类及其比例计算虽然仍可以因上述原因有个别少量的变动,但其比例基本上是可以供作参考的。
所以要作这样的分类比较,是因为这些入选作品有其相当的客观代表性。这些作品是从全国范围内逐层选取的,而全国的评委们又大多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专家。同时,评选过程的民主性、严谨性、公正性(而不是方法的科学性)也是得到了保证的。全部作品,包括获奖提名乃至金、银铜奖作品提名的产生,都是评委们无记名设票的直接结果。一些作品,例如金奖提名作品的出现,也是全体评委们无法预测无法左右而直接投出的偶然结果。因此,所评出参展收获奖作品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五年来中国画创作的趋势,至少是现状,或现状之主流。
二、参展作品的分类研究
(一)工笔设色类
这次展览中工笔设色或偏重于色彩的中国画作品较多,但这只是大类,包含的风格技法类型也多,而且新意盎然的也不少,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笔设色”。两幅金奖提名的作品《嫩绿轻红》、《物华》均为此类型作品,甚至连银奖提名的《父亲的大衣》与《百合》亦属此类。但严格意义上,《嫩绿轻红》的轻柔淡雅,《物华》的响亮明丽,对称如风景画,《父亲的大衣》那种水彩式画法,都不是“工笔设色”的愿意。这些新意盎然的不无另类意味的作品竟然在这次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中囊括了金奖与银奖,而把讲究水墨笔墨的作品逐出至少金奖之外,实在出人意料。如果你能联想到此类作品占全部入选作品的46%,而又占全部获奖提名作品总数的53.6%时,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知道如此比例的色彩类作品,是由包括占总数82.1%的作画讲究传统类水墨与文人笔墨的评委在内的评委们评出的,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评委们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不光个人兴趣为标准,这是对的。但另一方面,这是不是又意味着这些公正的评委们已能较客观地看待这个多元时代中国画多元格局的客观现实,已能较客观地对中国画坛近十多年来出现的工笔设色及色彩表现的创作潮流不仅承认而且肯定呢?(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和为贵·刘德扬师生中国画展”12月5日在岁2021-12-06
- 将台·水墨-刘珺中国画展2021-04-06
- 艺术号·专栏 | 孙振华:不变不行2021-01-11
- 在西河-朱明德纪实美术·中国画展 暨新书发2020-12-28
- 【雅昌快讯】全国美展对于艺术家有何意义?2020-06-12
- 【雅昌快讯】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2020-06-06
- CAFA访谈 I 高云:笔墨当随人2020-05-07
- 燕娅娅画展即将开幕 | 生活之光,艺术之美2020-04-26
-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全景展厅上线2020-02-24
- 【雅昌视频】“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2019-12-23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