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俄罗斯高水平油画展南京遇冷
作者:薛庆元 2004-11-04 08:39:16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A-
A+
本意为给市民送一份艺术大餐,不料却观者寥寥
俄罗斯文学、音乐、舞蹈在中国可谓影响巨大,很多艺术作品为中国观众所推崇。但是,目前正在南京展出的俄罗斯油画却只能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了。雅罗斯拉夫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与雕塑文物展设在南京市博物馆,10月1日开始,11月30日结束。然而,开展一个月来,这个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展览,却出人意料地遭遇“滑铁卢”,俄罗斯油画展为何在南京遇冷呢?
是展品分量不够还是票价让人望而却步
10月25日上午10点,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南京市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整个展厅里空荡荡的,和展出的51幅油画一样寂静无声,打在颜色鲜亮的油画上的灯光也被衬托得分外寂寞,宽敞的展厅里,除了保安、记者,就几乎没有什么人了。展厅的一位姓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览开始以来,一直没能“火”起来。有时候,进展厅的观众一上午只有十几人,来参观的也大多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和画家。南京市博物馆的白馆长表示,他们主办这次展览,本意是为了给南京市民送上一份艺术大餐,可观者寥寥,实在让人意外。
观众少,展览不火,是因为展品分量不够吗?在展厅内,俄国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江苏省油画学会会长张华清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的分量,是近几年来南京举办的任何油画展都比不上的。展出的51幅油画和7件雕塑全部来自俄罗斯著名的雅罗斯拉夫艺术馆,且都是真迹,没有一件仿制品。包括了列宾、瓦西利耶夫、维列沙金等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列宾,这次就展出了他的作品《割草的立陶宛人》;毕生住在黑海边、画了一辈子海景的著名画家艾瓦佐夫斯基的代表作《亚速海的风暴》也在展览之列。
张会长介绍说:“俄罗斯油画是不同于欧美油画的一个特殊画派,19世纪俄国的一批大师,非常注重构图和写实,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非常准确和华美,应该很容易在中国普通百姓中引起共鸣。”张会长认为,这些油画代表了19世纪俄国油画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随后,张会长将记者带到马科夫斯基画的《主人不在家》前,画中一个年轻的仆人,躺在主人的躺椅上,点着一根主人的雪茄正悠闲地享用着。整个画面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忍俊不禁。张会长说,“当你将51件油画作品看下来时,19世纪俄国的社会风情就会鲜明地印在脑海中。”
那是不是门票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呢?据记者了解,此次展览的门票价格为每人30元,这与南京其他同类艺术展相比,价格并不高。但观展人数与正在北京举办的法国印象派作品展每天6000多人、10月23日更是高达1.4万人参观的盛况相比,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南京人没有艺术爱好吗?可历年来港台明星来南京演出,票价动辄五六百元,也都是场场爆满。那么,油画展南京遇冷到底原因何在呢?
“远看一枝花,近看鬼打架”南京人没养成欣赏油画的习惯
在展厅内,记者采访了在一幅名为《伏尔加河景色》的画作前观看的于女士。她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开始学画油画,对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作品一直很喜欢,这次展出的作品都很优秀。她还兴致勃勃地拉着记者,挨个指点记者怎么欣赏这些画作的神髓。至于来人很少的原因,她认为是这次展品的数量太少,只有58件作品,没有形成“市”,无法满足圈外人“浏览”画作的需求。
一位退休的高中教师认为,俄罗斯油画展遇冷与近几年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较少不无关系。他回忆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老大哥”的东西大家可以说耳熟能详,《喀秋莎》人人会唱,高尔基无人不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是青年人的必读书。可现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与那时相比明显少了许多。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接触更多的是美、韩、日的流行文化,当记者在博物馆门口采访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学生时,她笑着说:“我不看什么俄罗斯油画展,看不懂,我宁愿看美国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漫画、韩国的爱情故事片。”
张华清会长对此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这是因为观众对俄罗斯绘画艺术还不熟悉。油画是西方画种,中国人普遍接受较晚,多数人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远看一枝花,近看鬼打架”的层次上。再加上南京长期以来就是中国画的中心之一,南京人更倾向于欣赏国画,还没有养成欣赏油画的习惯,而国画与这次展出的油画在画风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国画追求神似、写意,而这次展品突出的是写实风格,因此,局限了欣赏人群。他设想,如果举办一场傅抱石或徐悲鸿的作品展,也许会观者如潮。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潘知常教授认为,现在的艺术形式很多,分流了欣赏人群,不像以前只有戏曲可听、国画可看,当然是门庭若市;同时,流行文化对高雅艺术的冲击也很大,流行文化是100个人看1遍,高雅艺术是1个人看100遍,油画的门槛对于老百姓而言有点高。不过,潘教授最后还是提出,精英艺术和高雅艺术一定要提倡,因为这是城市文化修养的一个标志。现在法国印象派画作在北京热展,这种南北两地如此大的反差,就反映出北京在接受外来文化、高雅艺术的普及上做得很好,培养了高雅艺术的消费人群,也体现出一种非常优雅的城市气质。
宣传引导不足多数人不知道画展这回事
记者采访一些业内人士时,他们认为,宣传引导的不足也是画展遇冷的一个方面。虽然夸大的炒作不好,但推广好的艺术品给大家,适度的宣传还是必需的。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引导,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中外画风的对比介绍,提高市民的鉴赏能力,把老百姓“引”向展厅。俄罗斯油画展在南京没有引起轰动,很大原因是许多南京人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对于如此高水平的艺术盛会而观者寥寥的现象,记者在展厅里遇到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他对此感到十分遗憾。这位教授向记者介绍,油画是用快干油质调和颜料,绘制在经过处理的画布、板、厚纸或墙面上的绘画艺术,欣赏油画并不难,首先是看整个画面的构图及用色,色彩的呼应、空间的比例,试着去体验画面上点、线、面交错所呈现的美感,以及带来的视觉震撼;再者,从艺术家本身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切入也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因为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都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另外从作品的标题或是阅读评论观展,这也有助于了解这幅作品的理念和意境。
俄罗斯文学、音乐、舞蹈在中国可谓影响巨大,很多艺术作品为中国观众所推崇。但是,目前正在南京展出的俄罗斯油画却只能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了。雅罗斯拉夫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与雕塑文物展设在南京市博物馆,10月1日开始,11月30日结束。然而,开展一个月来,这个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展览,却出人意料地遭遇“滑铁卢”,俄罗斯油画展为何在南京遇冷呢?
是展品分量不够还是票价让人望而却步
10月25日上午10点,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南京市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整个展厅里空荡荡的,和展出的51幅油画一样寂静无声,打在颜色鲜亮的油画上的灯光也被衬托得分外寂寞,宽敞的展厅里,除了保安、记者,就几乎没有什么人了。展厅的一位姓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览开始以来,一直没能“火”起来。有时候,进展厅的观众一上午只有十几人,来参观的也大多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和画家。南京市博物馆的白馆长表示,他们主办这次展览,本意是为了给南京市民送上一份艺术大餐,可观者寥寥,实在让人意外。
观众少,展览不火,是因为展品分量不够吗?在展厅内,俄国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江苏省油画学会会长张华清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的分量,是近几年来南京举办的任何油画展都比不上的。展出的51幅油画和7件雕塑全部来自俄罗斯著名的雅罗斯拉夫艺术馆,且都是真迹,没有一件仿制品。包括了列宾、瓦西利耶夫、维列沙金等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列宾,这次就展出了他的作品《割草的立陶宛人》;毕生住在黑海边、画了一辈子海景的著名画家艾瓦佐夫斯基的代表作《亚速海的风暴》也在展览之列。
张会长介绍说:“俄罗斯油画是不同于欧美油画的一个特殊画派,19世纪俄国的一批大师,非常注重构图和写实,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非常准确和华美,应该很容易在中国普通百姓中引起共鸣。”张会长认为,这些油画代表了19世纪俄国油画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随后,张会长将记者带到马科夫斯基画的《主人不在家》前,画中一个年轻的仆人,躺在主人的躺椅上,点着一根主人的雪茄正悠闲地享用着。整个画面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忍俊不禁。张会长说,“当你将51件油画作品看下来时,19世纪俄国的社会风情就会鲜明地印在脑海中。”
那是不是门票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呢?据记者了解,此次展览的门票价格为每人30元,这与南京其他同类艺术展相比,价格并不高。但观展人数与正在北京举办的法国印象派作品展每天6000多人、10月23日更是高达1.4万人参观的盛况相比,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南京人没有艺术爱好吗?可历年来港台明星来南京演出,票价动辄五六百元,也都是场场爆满。那么,油画展南京遇冷到底原因何在呢?
“远看一枝花,近看鬼打架”南京人没养成欣赏油画的习惯
在展厅内,记者采访了在一幅名为《伏尔加河景色》的画作前观看的于女士。她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开始学画油画,对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作品一直很喜欢,这次展出的作品都很优秀。她还兴致勃勃地拉着记者,挨个指点记者怎么欣赏这些画作的神髓。至于来人很少的原因,她认为是这次展品的数量太少,只有58件作品,没有形成“市”,无法满足圈外人“浏览”画作的需求。
一位退休的高中教师认为,俄罗斯油画展遇冷与近几年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较少不无关系。他回忆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老大哥”的东西大家可以说耳熟能详,《喀秋莎》人人会唱,高尔基无人不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是青年人的必读书。可现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与那时相比明显少了许多。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接触更多的是美、韩、日的流行文化,当记者在博物馆门口采访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学生时,她笑着说:“我不看什么俄罗斯油画展,看不懂,我宁愿看美国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漫画、韩国的爱情故事片。”
张华清会长对此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这是因为观众对俄罗斯绘画艺术还不熟悉。油画是西方画种,中国人普遍接受较晚,多数人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远看一枝花,近看鬼打架”的层次上。再加上南京长期以来就是中国画的中心之一,南京人更倾向于欣赏国画,还没有养成欣赏油画的习惯,而国画与这次展出的油画在画风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国画追求神似、写意,而这次展品突出的是写实风格,因此,局限了欣赏人群。他设想,如果举办一场傅抱石或徐悲鸿的作品展,也许会观者如潮。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潘知常教授认为,现在的艺术形式很多,分流了欣赏人群,不像以前只有戏曲可听、国画可看,当然是门庭若市;同时,流行文化对高雅艺术的冲击也很大,流行文化是100个人看1遍,高雅艺术是1个人看100遍,油画的门槛对于老百姓而言有点高。不过,潘教授最后还是提出,精英艺术和高雅艺术一定要提倡,因为这是城市文化修养的一个标志。现在法国印象派画作在北京热展,这种南北两地如此大的反差,就反映出北京在接受外来文化、高雅艺术的普及上做得很好,培养了高雅艺术的消费人群,也体现出一种非常优雅的城市气质。
宣传引导不足多数人不知道画展这回事
记者采访一些业内人士时,他们认为,宣传引导的不足也是画展遇冷的一个方面。虽然夸大的炒作不好,但推广好的艺术品给大家,适度的宣传还是必需的。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引导,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中外画风的对比介绍,提高市民的鉴赏能力,把老百姓“引”向展厅。俄罗斯油画展在南京没有引起轰动,很大原因是许多南京人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对于如此高水平的艺术盛会而观者寥寥的现象,记者在展厅里遇到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他对此感到十分遗憾。这位教授向记者介绍,油画是用快干油质调和颜料,绘制在经过处理的画布、板、厚纸或墙面上的绘画艺术,欣赏油画并不难,首先是看整个画面的构图及用色,色彩的呼应、空间的比例,试着去体验画面上点、线、面交错所呈现的美感,以及带来的视觉震撼;再者,从艺术家本身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切入也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因为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都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另外从作品的标题或是阅读评论观展,这也有助于了解这幅作品的理念和意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德基美术馆首个当代艺术展览 科技与艺术共想2022-06-28
- 雅昌专稿 | 列宾和俄罗斯油画大师展:艺术见2022-01-24
- 金宇澄&陆元敏双个展“此河旧影-从繁花到苏2022-01-17
- 城市艺术 | 南京:北辙南辕2021-08-03
- “中国写意油画学派2019俄罗斯写生回顾展”2021-04-23
- 《他们,被俄罗斯与中国永远铭记》新书发布2021-03-16
- 【枫味·彼岸】俄罗斯·城堡属于谁2020-09-23
- 现场 | “色泽雅境——陆琦油画展”在温州开2021-01-13
- 【枫味·彼岸】俄罗斯·艺术的反哺2020-09-18
- 《艺展中国名家专访》洪瑞生油画作品展2018-07-1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