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清宫散佚的御墨(图)

作者:周绍良 2004-11-02 14:59:28来源:中华遗产第11期
A- A+
  我过去对于墨的收藏是相当有兴趣的,一则由于它不独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艺术性,既体现了传统木刻的艺术,也体现了造型方面的艺术。如一些制墨家所制,不独在造型方面异彩纷呈,并且烟质细润,为书写者增加不少兴趣。其次是一些读书人甚或达官名宦,都各自有自用墨,颇具历史性。

  除了文人墨,还有一类很重要的品种,就是清代宫廷制造的御墨和再和墨。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御墨都流传在海内外收藏家手中,罕为一见。

一 御墨

  “御墨”一般出于内务府造办处墨作所制,以情理言,凡皇帝皆宜有专用之墨,惟流传于世者只见康熙、乾隆两朝墨。雍正朝据知有墨,未见流传,或是未曾颁赏臣工之故。嘉庆、道光两朝则不闻有制墨,然道光朝墨则又有实物流传。

  尝见康熙御墨一笏,圆柱形,面题“云汉为章 大清康熙年制”;背横书“御用”二字,下题“渊鉴斋摩古宝墨”七字,具楷书阴识填金,通体漆衣,莹莹若小儿睛。此墨当是康熙自用。因为一般为皇帝制的墨皆用“御墨”字样,而此墨却标明“御用”,可见其不同于一般的御墨。

  渊鉴斋,据《日下尊文录》卷一:
  畅春园大东门土山北,循河岸西上,为渊鉴斋。
  畅春园所在地,据同书同卷云:
  畅春园,在南海淀大河庄之北,本前明戚畹武清侯李伟别墅,圣祖仁帝改建,赐名“畅春园”。……因在圆明园之南,亦名前园。

  “渊鉴斋”系康熙帝通常起坐之所。他选的一部古文命名为《渊鉴斋古文》,编纂的一部类书叫《渊鉴类函》,而刊刻的一部法帖则称《渊鉴斋法帖》,可见其对渊鉴斋的重视,因而再三再四用以命名,甚至钤在墨上。
乾隆帝对于他的祖父极为钦佩,很多事情都模仿祖父,小至制墨一事也不例外。他曾仿制“云汉为章”墨,式样全同,面题“云汉为章 大清乾隆年制”,背额横写“御用”二字,下直书“淳化轩摩古宝墨”七字,俱楷书阴识填金,通体漆衣。

  淳化轩,据《日下尊文录》卷一:
  淳化轩,在长春园含经堂之后,东西廊庑壁间嵌重刻《淳化阁帖》石。
  长春园则是乾隆为自己享受而建的花园,据同书同卷载:
  长春园,本圆明园东垣外隙地,旧名水磨村。高宗纯皇帝始添殿字。有诗曰:“长春非敢畅春侔,即景名园亦有由。赐号当年例仙馆,倦勤他日拟菟裘。培松拱把冀鳞老,留石平心待句酬。廿五春秋仍颉毖,耆期岁月合悠游。”

  诗中说明长春园之筑正是追踪畅春园,并且以之为菟裘;而淳化轩在长春园中,则等于渊鉴斋之在畅春园,现在又镂于墨上,真可谓亦步亦趋。

二 再和墨

  相传“乾隆丁巳年制”及“乾隆辛卯年制”御墨是以旧墨残品捣碎重制的。也就是所谓的“再和墨”。过去蓄墨者颇珍视之,盖以其墨烟质坚凝,模制精细,漆面光亮如鉴,且形式众多,小者盈寸,大者近尺,的确与一般常品迥然不同。丁巳为乾隆二年(1737),辛卯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迄今已二百多年,如非遇意外伤残,很少见其因自然之故而有断裂者。

  考《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九九《内务府书籍碑刻则例·御书处墨作》载:

  ……其信而有征者,乾隆丁巳、辛卯先后两度有再和墨之制,不惜以圭断璧重杵就范,御墨籍以增重。
  ……凡由懋勤交出改造黑墨,所用冰片、麝香,照核减例用二成;改造红墨,照核减冰片二两……

  既云“改造”,可见是属“再和”,因以残碎旧墨重制,故核减冰、麝。

  这些具有纪元干支之墨外,还有一种,其形制完全相同,惟于原墨面纪元干支下之墨名小印改书于纪元干支处,而取消原来之纪元干支,只于墨之侧面题作“大清乾隆年制”。其烟质视丁巳、辛卯两年所制,已不如其精细,当已是御书墨作的例行公事。

  收藏家向来都非常重视御墨,这类墨的墨模雕刻精细,富有高度的艺术性,可谓小玑寸璧,艺术结晶,其价值更高于一般墨品。

■ 本文图示乾隆古墨为泰祥洲收藏
推荐关键字:御墨 清宫散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