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张铁林谈明清手札鉴藏(图)
作者:王泊乔 2004-10-20 14:25:19来源:《收藏界》
A-
A+
编者按:2004年8月3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张铁林先生作客《收藏界》北京会刊中心。期间,张先生谈笑风生,妙语迭出,对收藏、书法、手札等均有独到见解,颇具启发意义,特选登访谈内容及张先生的一小部分手札藏品,以飨读者。
张铁林:我不是收藏家
收藏这个话题很大,我实在不敢把自己归到收藏的这个圈里 。说收藏家把我说大了,我就是收集了一些。我觉得收藏家是一种叫法,收藏家这个名字的背后首先应该是鉴赏家。像张伯驹先生、王世襄先生,他们在鉴赏上都是一流的。他们的藏品上都带有文化的烙印,而且传承有序。一个人的藏品再多,如果他不懂,那有什么用呢?王世襄先生手上有很多特别好的东西,同时他有些藏品也是很平常的东西,但在上次嘉德拍卖上拍出了很高的价格,所以除了东西本身,我们更注意的是这东西上的文化信息,文化传承等等。就拿收藏手札来说,如果你光知道收藏名人手札,而不管这个手札写的好坏,只是比谁的手札名头更大,这个就不叫学问。我有很多特别好的手札,但作者并不见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之人。
一张老信
我收藏手札的动机很简单,这和我喜欢写毛笔字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跟我后来喜欢写小字也有关系。也是个偶然的机缘,前几年有一位朋友送我一张老信,其实是清朝一个不甚知名,也不是太大名家的人写的。我就发现书法在信纸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似乎比大幅书法更加生动,更加自然。笼统地说,宋以前的书法还基本上是以交流、记录为主,没有展览功能,也就是说毛笔字还没有发展成大字。而在宋以后,书法逐渐具有了展览的功能,尤其明清以后,很多人写匾写大字,书法就被挂起来了,上墙了,也就说书法从平面发展到了纵向。书法的意义改变了,创作者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当书法具有展览功能后,人在写字时的表现欲望出来了,书法也就逐渐演变为观赏和表演的形态。而我们书法的最高境界讲究的还是常说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什么东西最能体现人的精神和情趣?当我看到这封古人的信的时候,我觉得似乎这是最容易、最接近书法的这个精神的。人在写信的时候,并没有展览意识、表演意识,而信件往往讨论一些鸡毛蒜皮及事务性的事情。它的功能从根本上讲就是交流,像我们说话一样是传达信息的功能。所以在写信的时候,并没有着意在书法上下功夫。过去的人不以手札为作品,比如赵之谦就曾经说过,他不认为手札是作品。但我反而觉得他的手札就更好了,我收藏的他的手札里一个错字都没有,甚至连一个字的改动都没有。
手札的境界
事实上当你收了手札之后,一进到手札的境界,那些大字就不好玩了。信的内容、写信人的背景、收信人的背景、写信的时代背景,手札书写当中自然流露的状态等,背后有好多东西值得玩味。我主要收明清名家的手札,像文征明、祝枝山、袁枚、姚鼐、莫友芝、沈曾植、陈洪绶、俞樾、汪昉、翁同龢、查嗣瑮、张问陶、沈德潜的我都有。我这批明清信札,都是由名家收藏过再传到我的手上的,不仅信件的内容非常精彩,由于书写者有非常好的书法基础,又带着情趣在书写,更能体现出书法的最高境界。所以,我收藏了一部分手札之后,就发现手札上的字往往比清朝人大幅的字更有精神,更有感染力,更是传神写照。
赵之谦手札
赵之谦的《论学丛札》,原为罗振玉收藏,整理装裱成三册,共39通。主要是赵之谦在撰写《国朝汉学师承续记》时与胡培系等讨论学术问题的信札,其内容涉及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研究领域,史料和学术价值很高,加上赵之谦那段时间的字简直是炉火纯青,我在崇源预展第一眼看到时就很喜欢。当我最终拍到这套尺牍,我的心大概有半个小时都没有平静下来。我原来想大概一百多万就可以拿下来,没想到估价是一百到一百二十万。所以上场的时候就像上战场一样,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不知道要拿出多少钱才能收到这个东西。到一开始拍赵之谦手札的时候,目录上起价是一百万,其实拍卖时,一敲就是一百二十万,竞争非常激烈。外面百十口准备拍中国书画的人已经全部进场了,在看热闹,像看打架一样。“二百二十五万两次”以后大概几秒钟没人说话,哐就敲槌了。全体鼓掌啊!这东西落在了我手上,如果稍微犹豫,拍卖师再问再喊,就会接着往上走。对方放慢了速度开始犹豫,其实我何尝不是在犹豫呢?我也没底啊,我算什么亿万富翁啊?!我演戏都是赚的辛苦钱,一点一点的挣。一口十万的往上涨,我哪儿受得了啊?我拿下这个东西,站起来就出去了。在场外,我心还在“扑通扑通”的跳。有一个韩国人在外面等我,见着我就说:“张先生,祝贺您!我跟您解释一下,我也想拍这个东西,但是来晚了,我进来的时候已经敲槌了。我加十万的价钱,您能不能让给我,我专程从韩国赶来,也很喜欢这批东西。”我说:“我已经加了一百万了!这不是加十万的事。”后来我才知道,通过电话跟我竞拍的四位买家全是日本人,其中就有赵之谦收藏、研究专家高木圣雨先生,他最近邀请我合作,由日本二玄社出版赵之谦的手札专集。
手札价格翻了十个跟斗
我三四年前刚开始收手札的时候,当时市场上一件手札的价格在1000~3000元左右,5000~6000元的价格就已经是相当好的手札了,是一满通,五六开的。那时候平均下来每件手札大概也就是2000~4000元,但这样的价格在那时候的市场上已经不算便宜了。钱镜塘先生、丁辅之先生、吴省庵先生的旧藏都先后被我在拍卖会上收到,有二百多通。但谁曾想到,三年之后的今天,手札的价格不是翻俩跟斗、仨跟头,是翻了十个跟斗了,成了收藏界的热点。
有个愿望
希望将来自己能办一个书法博物馆,因为我觉得这方面特别的缺。但想归想,谈何容易啊,这需要很大的资金在后面做支持,仅靠我的力量是不够的,想跟一些行内的朋友一起来做,但都没到落实的那一步。反正是有这个愿望,希望把我们手上的东西有一天能让大家看看,让它们能发挥作用。说白了,这些东西再好也不是我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东西也就是在我手上过一下而已,终归还要传到别人手上的,不会永远在我手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小资料:近年来,拍卖市场上共上拍1134 件手札,其中成交 731 件,总成交金额 4031.86 万元,成交率 64.46 % 。
张铁林:我不是收藏家
收藏这个话题很大,我实在不敢把自己归到收藏的这个圈里 。说收藏家把我说大了,我就是收集了一些。我觉得收藏家是一种叫法,收藏家这个名字的背后首先应该是鉴赏家。像张伯驹先生、王世襄先生,他们在鉴赏上都是一流的。他们的藏品上都带有文化的烙印,而且传承有序。一个人的藏品再多,如果他不懂,那有什么用呢?王世襄先生手上有很多特别好的东西,同时他有些藏品也是很平常的东西,但在上次嘉德拍卖上拍出了很高的价格,所以除了东西本身,我们更注意的是这东西上的文化信息,文化传承等等。就拿收藏手札来说,如果你光知道收藏名人手札,而不管这个手札写的好坏,只是比谁的手札名头更大,这个就不叫学问。我有很多特别好的手札,但作者并不见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之人。
一张老信
我收藏手札的动机很简单,这和我喜欢写毛笔字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跟我后来喜欢写小字也有关系。也是个偶然的机缘,前几年有一位朋友送我一张老信,其实是清朝一个不甚知名,也不是太大名家的人写的。我就发现书法在信纸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似乎比大幅书法更加生动,更加自然。笼统地说,宋以前的书法还基本上是以交流、记录为主,没有展览功能,也就是说毛笔字还没有发展成大字。而在宋以后,书法逐渐具有了展览的功能,尤其明清以后,很多人写匾写大字,书法就被挂起来了,上墙了,也就说书法从平面发展到了纵向。书法的意义改变了,创作者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当书法具有展览功能后,人在写字时的表现欲望出来了,书法也就逐渐演变为观赏和表演的形态。而我们书法的最高境界讲究的还是常说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什么东西最能体现人的精神和情趣?当我看到这封古人的信的时候,我觉得似乎这是最容易、最接近书法的这个精神的。人在写信的时候,并没有展览意识、表演意识,而信件往往讨论一些鸡毛蒜皮及事务性的事情。它的功能从根本上讲就是交流,像我们说话一样是传达信息的功能。所以在写信的时候,并没有着意在书法上下功夫。过去的人不以手札为作品,比如赵之谦就曾经说过,他不认为手札是作品。但我反而觉得他的手札就更好了,我收藏的他的手札里一个错字都没有,甚至连一个字的改动都没有。
手札的境界
事实上当你收了手札之后,一进到手札的境界,那些大字就不好玩了。信的内容、写信人的背景、收信人的背景、写信的时代背景,手札书写当中自然流露的状态等,背后有好多东西值得玩味。我主要收明清名家的手札,像文征明、祝枝山、袁枚、姚鼐、莫友芝、沈曾植、陈洪绶、俞樾、汪昉、翁同龢、查嗣瑮、张问陶、沈德潜的我都有。我这批明清信札,都是由名家收藏过再传到我的手上的,不仅信件的内容非常精彩,由于书写者有非常好的书法基础,又带着情趣在书写,更能体现出书法的最高境界。所以,我收藏了一部分手札之后,就发现手札上的字往往比清朝人大幅的字更有精神,更有感染力,更是传神写照。
赵之谦手札
赵之谦的《论学丛札》,原为罗振玉收藏,整理装裱成三册,共39通。主要是赵之谦在撰写《国朝汉学师承续记》时与胡培系等讨论学术问题的信札,其内容涉及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研究领域,史料和学术价值很高,加上赵之谦那段时间的字简直是炉火纯青,我在崇源预展第一眼看到时就很喜欢。当我最终拍到这套尺牍,我的心大概有半个小时都没有平静下来。我原来想大概一百多万就可以拿下来,没想到估价是一百到一百二十万。所以上场的时候就像上战场一样,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不知道要拿出多少钱才能收到这个东西。到一开始拍赵之谦手札的时候,目录上起价是一百万,其实拍卖时,一敲就是一百二十万,竞争非常激烈。外面百十口准备拍中国书画的人已经全部进场了,在看热闹,像看打架一样。“二百二十五万两次”以后大概几秒钟没人说话,哐就敲槌了。全体鼓掌啊!这东西落在了我手上,如果稍微犹豫,拍卖师再问再喊,就会接着往上走。对方放慢了速度开始犹豫,其实我何尝不是在犹豫呢?我也没底啊,我算什么亿万富翁啊?!我演戏都是赚的辛苦钱,一点一点的挣。一口十万的往上涨,我哪儿受得了啊?我拿下这个东西,站起来就出去了。在场外,我心还在“扑通扑通”的跳。有一个韩国人在外面等我,见着我就说:“张先生,祝贺您!我跟您解释一下,我也想拍这个东西,但是来晚了,我进来的时候已经敲槌了。我加十万的价钱,您能不能让给我,我专程从韩国赶来,也很喜欢这批东西。”我说:“我已经加了一百万了!这不是加十万的事。”后来我才知道,通过电话跟我竞拍的四位买家全是日本人,其中就有赵之谦收藏、研究专家高木圣雨先生,他最近邀请我合作,由日本二玄社出版赵之谦的手札专集。
手札价格翻了十个跟斗
我三四年前刚开始收手札的时候,当时市场上一件手札的价格在1000~3000元左右,5000~6000元的价格就已经是相当好的手札了,是一满通,五六开的。那时候平均下来每件手札大概也就是2000~4000元,但这样的价格在那时候的市场上已经不算便宜了。钱镜塘先生、丁辅之先生、吴省庵先生的旧藏都先后被我在拍卖会上收到,有二百多通。但谁曾想到,三年之后的今天,手札的价格不是翻俩跟斗、仨跟头,是翻了十个跟斗了,成了收藏界的热点。
有个愿望
希望将来自己能办一个书法博物馆,因为我觉得这方面特别的缺。但想归想,谈何容易啊,这需要很大的资金在后面做支持,仅靠我的力量是不够的,想跟一些行内的朋友一起来做,但都没到落实的那一步。反正是有这个愿望,希望把我们手上的东西有一天能让大家看看,让它们能发挥作用。说白了,这些东西再好也不是我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东西也就是在我手上过一下而已,终归还要传到别人手上的,不会永远在我手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小资料:近年来,拍卖市场上共上拍1134 件手札,其中成交 731 件,总成交金额 4031.86 万元,成交率 64.46 % 。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