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永恒的瞬间——法国国家收藏品中的印象派珍品
2004-10-01 09:31:35来源:世纪在线中国文化网
A-
A+
作为“法国文化年”项目的重头戏,法国国家收藏品中的印象派珍品将于2004年10月起,连续六个月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展出。届时,法国总统希拉克将出席10月1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开幕式。
印象派绘画作品来华展出是中国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多年的期待与愿望,法国政府和文化机构对此次展览异常重视,为此,法方精选了51幅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它们均出自法国印象派绘画史上最主要的14位画家之手,这些作品基本反映了印象派的初期情况,后来的发展以及它所开拓的未来前景的某些方面。毫无疑问,此次展览将是印象派艺术诞生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印象派绘画代表性作品最为齐全的一次来华展览;这也将是中国举行的水平最高、最为重要的一次西方绘画作品展。令人觉得不尽完美的是,这些作品中不包括“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和高更的作品。
法国奥塞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最多、最重要的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博物馆,我们应该衷心感谢法国奥塞博物馆对此次展览的真诚帮助,本次展览的51幅作品中,有40幅来自法国奥塞博物馆,此外,有10幅来自法国其它国立收藏机构,另有一幅由赞助人提供。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在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
1874年,法国一个非官方绘画沙龙开展,这些作品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巧使舆论一片哗然,遭到了许多非难和讽刺,一位名叫路易•勒罗瓦的作家借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把这群画家戏称为“印象主义者”,这一称谓随即被人们普遍接受,这便是“印象派”名称的由来,那次画展也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
“印象”一词适当地描绘了这一画派的共同特点。印象派画家继承了巴比松派库贝尔等人所倡导的写实主义传统,热爱大自然,并到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他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的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么?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实践印象派表现手法的典型是被称为“印象主义之父”的莫奈。1866年,第八次印象派画展之际,以及左拉的小说《作品》发表之后,印象派画家团体宣告解散。此后,当许多印象派画家都在寻找自己新的艺术发展方向时,莫奈却坚持着原有的方向不断攀登,把印象主义宗旨表现的淋漓尽致。自1883年莫奈在巴黎定居之后,莫奈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较大的画室,但这个画室只用来陈列作品,他绝不在画室内画一笔。莫奈在室外作画时,由于光线变换迅速,他无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因此,他不得不在一次写生时不断更换画布,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景物的系列作品,如著名的《干草堆》系列、《教堂》系列、《睡莲》系列等。莫奈把对光色效果的追求推到了极限,因此致使有些人把他比作机械眼,能够以惊人的精确度记录下某一时刻的瞬间印象。
印象派画家在直接外光下写生的方式以及对阳光下事物瞬间影像的刻画,使他们的作品一扫过去的沉闷,在画面上展现出异乎寻常的新鲜、活泼、生动。直到今天,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仍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品。
为了办好这次意义空前的展览,中法两国政府和文化机构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作为印象派绘画来华展出的第一站,中国美术馆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积极准备,拟将最为重要的一层中厅及东西两厅作为印象派绘画的陈展场地,作品运输保管工作、画册出版工作、前期的宣传工作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届时,作为国家级的艺术圣殿,中国美术馆将以自己一流的软硬件设施、雄厚的办展实力给法国印象派大师们的杰作以完美的展示平台,中国的观众们也可以在馆内尽情领略大师们的杰作。
开放是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交流能给文化带来新的展示空间、新的因素和创新的动力。中法两国都是文化大国,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双方互办文化年必然能给两国文化带来巨大的展示空间,并使两国文化互相吸引、互相学习,促进双方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超越于时空界限和文化差异之上,是人们心灵深处的直接沟通。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活动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在法国刚刚结束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我们相信,以印象派画展为开端的“法国文化年”活动也必将向中国观众展示法兰西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法国,进一步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印象派绘画作品来华展出是中国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多年的期待与愿望,法国政府和文化机构对此次展览异常重视,为此,法方精选了51幅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它们均出自法国印象派绘画史上最主要的14位画家之手,这些作品基本反映了印象派的初期情况,后来的发展以及它所开拓的未来前景的某些方面。毫无疑问,此次展览将是印象派艺术诞生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印象派绘画代表性作品最为齐全的一次来华展览;这也将是中国举行的水平最高、最为重要的一次西方绘画作品展。令人觉得不尽完美的是,这些作品中不包括“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和高更的作品。
法国奥塞博物馆是全世界收藏最多、最重要的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博物馆,我们应该衷心感谢法国奥塞博物馆对此次展览的真诚帮助,本次展览的51幅作品中,有40幅来自法国奥塞博物馆,此外,有10幅来自法国其它国立收藏机构,另有一幅由赞助人提供。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在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
1874年,法国一个非官方绘画沙龙开展,这些作品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巧使舆论一片哗然,遭到了许多非难和讽刺,一位名叫路易•勒罗瓦的作家借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把这群画家戏称为“印象主义者”,这一称谓随即被人们普遍接受,这便是“印象派”名称的由来,那次画展也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
“印象”一词适当地描绘了这一画派的共同特点。印象派画家继承了巴比松派库贝尔等人所倡导的写实主义传统,热爱大自然,并到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他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的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么?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实践印象派表现手法的典型是被称为“印象主义之父”的莫奈。1866年,第八次印象派画展之际,以及左拉的小说《作品》发表之后,印象派画家团体宣告解散。此后,当许多印象派画家都在寻找自己新的艺术发展方向时,莫奈却坚持着原有的方向不断攀登,把印象主义宗旨表现的淋漓尽致。自1883年莫奈在巴黎定居之后,莫奈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较大的画室,但这个画室只用来陈列作品,他绝不在画室内画一笔。莫奈在室外作画时,由于光线变换迅速,他无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因此,他不得不在一次写生时不断更换画布,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景物的系列作品,如著名的《干草堆》系列、《教堂》系列、《睡莲》系列等。莫奈把对光色效果的追求推到了极限,因此致使有些人把他比作机械眼,能够以惊人的精确度记录下某一时刻的瞬间印象。
印象派画家在直接外光下写生的方式以及对阳光下事物瞬间影像的刻画,使他们的作品一扫过去的沉闷,在画面上展现出异乎寻常的新鲜、活泼、生动。直到今天,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仍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品。
为了办好这次意义空前的展览,中法两国政府和文化机构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作为印象派绘画来华展出的第一站,中国美术馆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积极准备,拟将最为重要的一层中厅及东西两厅作为印象派绘画的陈展场地,作品运输保管工作、画册出版工作、前期的宣传工作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届时,作为国家级的艺术圣殿,中国美术馆将以自己一流的软硬件设施、雄厚的办展实力给法国印象派大师们的杰作以完美的展示平台,中国的观众们也可以在馆内尽情领略大师们的杰作。
开放是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交流能给文化带来新的展示空间、新的因素和创新的动力。中法两国都是文化大国,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双方互办文化年必然能给两国文化带来巨大的展示空间,并使两国文化互相吸引、互相学习,促进双方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超越于时空界限和文化差异之上,是人们心灵深处的直接沟通。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活动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在法国刚刚结束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我们相信,以印象派画展为开端的“法国文化年”活动也必将向中国观众展示法兰西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法国,进一步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印象岩画一带一路巡回展法国举办2018-03-05
- 《自由引导人民》状况脆弱 专家拒绝送中国展2014-03-11
- “非遗保护 要守住根 不能只守住形”2012-06-06
- 获奖者骆丹参赛资料2011-09-17
- 获奖者严明参赛资料2011-09-17
- 尘封20多年手绘图:80年前今天红军攻下长沙2010-07-27
- 法国潮州会馆潮剧组为“中法文化年”热身2003-04-09
- “中法文化年中国数码美术作品展”开始征稿2003-06-10
- 青铜服装照亮中法文化年(图)2003-07-08
- 中法文化年前夕话经贸2003-09-0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