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首届博览会上专家呼吁保护民间工艺
2004-06-04 00:00:00来源:《人民日报》
A-
A+
北京民族文化宫日前迎来了300多位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家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正在此举行为期7天的展示交流活动。
民间工艺惹人喜爱
走进民族文化宫的中央大厅,迎面而立的是一紫花梨木巨雕九龙关公,高3.2米,宽1.60米。用一根高4.20米、宽1.60米的红木雕刻而成,沉郁顿挫之气中不乏委婉细腻之神。位于九龙关公之右的,是取自广西红叶细樟古树根雕刻而成的“梁山好汉108将”,驻足细观,似已听到战马嘶鸣、摆舟横渡、巨涛击石之声。
离开中央大厅,进入各个展厅,更是人头攒动,风采各异。每一个展位呈现的色彩与特质都不相同,都少不了有人驻足琢磨。来自北京印刷学院的学生李洋说:“我们本身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其造型和色彩,尤其作品中传递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都是学院派作品中很少见的!”像李洋这样前来观摩学习的人并不少。展会现场,经常看到人们拿着各种摄影、摄像器材,或游走于各个展位,或专注于某一部作品。
来自江苏邳州的衡瑞霞,今年已经64岁。她的剪纸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一个6岁的男孩牵着母亲的手,好奇地看着衡大娘手中的剪刀。从8岁开始剪纸,衡瑞霞的这把剪刀已经握了半个多世纪。眼下,她正带着两个15岁上下的徒弟,想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布艺、丝画、面塑、棉塑、哨口风筝、麦秸画、布糊画,每到一处,都有不同的工艺带给人们惊喜。展会现场的人越来越多。参观的人一边向手工艺者、民间艺术家讨教;一边选购了自己如意的作品,离开时不忘带走一份说明资料。张先生手里就拿着厚厚一沓的宣传讲解资料,“这些工艺好,得回家好好学习,要不走过就忘!”
传承发展引起关注
人们对此次民间工艺的热情与喜爱,大大超出了记者的期待与设想。许多人喜爱民间艺术、关注民间艺术,将是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其实不容乐观,每年都有民间工艺在流失,都有民间艺人放弃了最初的艺术追求。来自河南淮阳的邵波从事“泥泥狗”的创作。这一泥塑工艺造型古朴,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采用古陶画法,别有韵致。但利润回收难,这是“泥泥狗”创作与开发的阻碍。经济效益上不去,社会地位得不到相应认可,不仅是邵波一个人面对的问题。
市场意识的增强,为民间工艺的生存带来一线希望。此次博览会上,也不乏前来订货的买家。许多手工艺者成立了工作室或者艺术品公司,有的已经具备较完备的销售渠道,有的借助现代科技,降低产品成本,如北京的“社火”系列工艺品。“借助市场和高科技这两只翅膀,民间工艺会越飞越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白庚胜说。
民间艺人自觉地保护民间艺术,并不断创新,是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来自山东的张殿英老人,展示了他为保护木版年画所做的“三大件”。十卷本的《山东潍县年画》,文图结合地介绍了年画的内容形式与张贴方位;《农家乐》,在32米长、无接缝的纸上绘满了年画里常出现的民俗风情;“年画工具百宝箱”则是一套完整的制作木版年画的工具。
此外,广大群众对民间工艺的喜爱与关注,则是壮大民间艺术的动力。300多位民间艺术家汇聚一堂,5000多件工艺品集中展示,固然可以形成一阵席卷京城的“民间工艺”之风,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然而,作为艺术,民间工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提供养料的土壤;而土壤的保护与浇灌,则需要众人一以贯之的支持与栽培,需要众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民间工艺的可贵,并给予及时的保护。
民间工艺惹人喜爱
走进民族文化宫的中央大厅,迎面而立的是一紫花梨木巨雕九龙关公,高3.2米,宽1.60米。用一根高4.20米、宽1.60米的红木雕刻而成,沉郁顿挫之气中不乏委婉细腻之神。位于九龙关公之右的,是取自广西红叶细樟古树根雕刻而成的“梁山好汉108将”,驻足细观,似已听到战马嘶鸣、摆舟横渡、巨涛击石之声。
离开中央大厅,进入各个展厅,更是人头攒动,风采各异。每一个展位呈现的色彩与特质都不相同,都少不了有人驻足琢磨。来自北京印刷学院的学生李洋说:“我们本身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其造型和色彩,尤其作品中传递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都是学院派作品中很少见的!”像李洋这样前来观摩学习的人并不少。展会现场,经常看到人们拿着各种摄影、摄像器材,或游走于各个展位,或专注于某一部作品。
来自江苏邳州的衡瑞霞,今年已经64岁。她的剪纸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一个6岁的男孩牵着母亲的手,好奇地看着衡大娘手中的剪刀。从8岁开始剪纸,衡瑞霞的这把剪刀已经握了半个多世纪。眼下,她正带着两个15岁上下的徒弟,想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布艺、丝画、面塑、棉塑、哨口风筝、麦秸画、布糊画,每到一处,都有不同的工艺带给人们惊喜。展会现场的人越来越多。参观的人一边向手工艺者、民间艺术家讨教;一边选购了自己如意的作品,离开时不忘带走一份说明资料。张先生手里就拿着厚厚一沓的宣传讲解资料,“这些工艺好,得回家好好学习,要不走过就忘!”
传承发展引起关注
人们对此次民间工艺的热情与喜爱,大大超出了记者的期待与设想。许多人喜爱民间艺术、关注民间艺术,将是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其实不容乐观,每年都有民间工艺在流失,都有民间艺人放弃了最初的艺术追求。来自河南淮阳的邵波从事“泥泥狗”的创作。这一泥塑工艺造型古朴,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采用古陶画法,别有韵致。但利润回收难,这是“泥泥狗”创作与开发的阻碍。经济效益上不去,社会地位得不到相应认可,不仅是邵波一个人面对的问题。
市场意识的增强,为民间工艺的生存带来一线希望。此次博览会上,也不乏前来订货的买家。许多手工艺者成立了工作室或者艺术品公司,有的已经具备较完备的销售渠道,有的借助现代科技,降低产品成本,如北京的“社火”系列工艺品。“借助市场和高科技这两只翅膀,民间工艺会越飞越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白庚胜说。
民间艺人自觉地保护民间艺术,并不断创新,是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来自山东的张殿英老人,展示了他为保护木版年画所做的“三大件”。十卷本的《山东潍县年画》,文图结合地介绍了年画的内容形式与张贴方位;《农家乐》,在32米长、无接缝的纸上绘满了年画里常出现的民俗风情;“年画工具百宝箱”则是一套完整的制作木版年画的工具。
此外,广大群众对民间工艺的喜爱与关注,则是壮大民间艺术的动力。300多位民间艺术家汇聚一堂,5000多件工艺品集中展示,固然可以形成一阵席卷京城的“民间工艺”之风,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然而,作为艺术,民间工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提供养料的土壤;而土壤的保护与浇灌,则需要众人一以贯之的支持与栽培,需要众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民间工艺的可贵,并给予及时的保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铁画轩回归特展隆重启幕 沪上收藏名家共襄文2022-06-20
- 现场|潘鲁生:一场民艺展 找回离我们远去2022-01-08
- 清玩与雅趣|清乾隆官窑花觚探微2021-04-02
- 张同禄大师新作景泰蓝《中国牛转乾坤》、《2020-09-07
- “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在中国国家2020-09-01
- 国际当代首饰设计与艺术线上展览即将开幕2020-08-20
- 陈丽华的“老北京城门”奏响文化协奏曲2020-08-20
- 宝库“与大师同行展馆”开馆:展示中华工艺2019-09-29
- “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授牌2018-12-27
- 家门口的民营艺术馆,这一年过得还好吗?2018-12-2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