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答记者问——魏小明
2004-03-25 15:10:28来源:“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办公室秘书组
A-
A+
本刊记者:在国际文化生活中,“双年展”这个称谓已经约定俗成地具有标示“前卫艺术”的特指涵义,北京举办的双年展,如何与西方流行的具有“前卫艺术”特义的双年展相区别?国内此前有些双年展曾被国人批评为“西方双年展在中国的摊位”,北京双年展如何避免此类批评?
魏小明:首先客观地认识理解“双年展”这一国际文化艺术的展示形式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近年来欧洲文化界较有影响的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他们在国内外媒体的炒作及宣传,让我们容易片面地把“双年展”与“前卫艺术”混为一体。
其实在国外每年都有许多国家以“双年展”的形式组织举办具有“传统意义”的绘画、雕塑作品展览。如果我们将当代美术界中艺术家各自的艺术作品倾向做一个大体的数字统计,那就是有90%的艺术家在从事“传统意义”的绘画、雕塑创作(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架上艺术”),还有10%左右的艺术家在从事“当代艺术”(如观念、材料、装置、媒体艺术等),这种现象国外如此,在国内也是这样。没有人能够否定及怀疑,他(她)们各自艺术创作的意义的时代性及将来美术史对他们作品评价及地位的确定。因此北京举办国际美术双年展,是在综合考虑了国际美术界实际情况及我们作为举办国本身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多因素后而确定我们的办展宗旨的。
2003年的首次北京国际双年展将会有世界各国当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参与,并与国内最具实力、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共同展示的一次盛会。同时对在国内一些省市曾举办国际双年展的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我想人们不应对这些双年展的策划方式、展览主题持有偏见态度。首先我想偌大的中国文化有其包容性,再者随着中国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国际接轨,这些双年展也就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与国际文化趋势同步。
北京的双年展正如同我上述所说,作为策划委员,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诸多综合因素,尽管如此在将来展览举办之时,我们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我想我们每一个策划委员都不会因担心展览受到批评而不去努力、尽职地组织一个成功的展览。
本刊记者:西方流行的双年展,届届都标榜“创新”,这次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也是“创新”,请问,我们提倡的创新与西方流行的双年展所主张的“创新”有什么区别?
魏小明:“创新”在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提出应是广义的,在充分发挥策划委员的集体智慧,选拔中外艺术家的整体阵容,及对参展作品的学术水平、时代性的把握各方面均应突出本届双年展的“创新”精神。
对于衡量一个艺术创作“创新”而言。我很想引用17年前我在欧洲的导师前维也纳美术学院院长马克西米兰·米歇尔教授(已故)的一句话:“当一个艺术家每天都以他对生活的新感受及他对所生活的社会的关切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及探索追求中,这就是创新。”因此我们不会在本届双年展中狭义地去标榜标新立异的“创新”,客观评价每一位参展艺术家的踏实的创作经历,及具有高水平并勇于探索的艺术作品。金字塔式的艺术学术结构,才是本届双年展的追求目的。
本刊记者:东西方美术在艺术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是世人共知的不争事实。西方的双年展很容易操作,按照—个或几个策展人的特定“前卫理念”来选择作品,符合他们标准的就要,不符合他们标准的就不要,因此,他门的双年展在总体面貌上是基本统—的,是明确的西方价值取向。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的工作任务恐怕要比他门困难得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东方和西方两大块,我们将用什么标准来协调、营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总体面貌和价值取向?
魏小明:你说的很对。东西方美术在艺术观念的差异是我们工作困难最大之一。特别是我们作为举办国的策划委员如何在考虑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前题下,把握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及他们的艺术创作风格的作品。
由于我们将“艺术性”、“时代性”、“地域性”作为我们办展宗旨,本届双年展不光在国内外美术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及赞同,就连双年展组委会特邀境外策划委员意大利著名策划人桑福先生和我们在对展览策划及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等各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同及相似的看法。由于我们把握了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普遍规律,东西方文化艺术观念上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本刊记者: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正式宣传册上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美术不可甘居边缘,中国的先进文化要在世界范围内体现前进方向的代表性。”在这次北京双年展中,我们将如何具体地体现这种先进的“代表性”?
魏小明: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与此同时中国的美术界众多艺术家在国内外美术界的活跃表现,已经让世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及将来刮目相看。单从近十年来,北京、天津、长春等地城市举办的国际城市雕塑展(Symposium)的情况来看。参与艺术家的国家之多作品艺术水平之精湛,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不能相比的。中国这片土地已成为世界各国优秀雕塑艺术家所向往的,并是能够培育他们作品的最好土壤。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中国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新世纪向世界打造的一块文化品牌。它将向国际美术界及各国具实力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提供一个施展他们各自才华的艺术平台。
本刊记者:作为第一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一名策划委员,你最希望这次展览结束后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什么样的最好评价?
魏小明:在以往我与许多国外美术界的专家学者交谈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他们相信,21世纪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会东移,那将会是中国。
作为双年展的一名策划委员,在努力配合组委会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的同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艺术家,我更期盼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舞台上灿烂辉煌的那一天。
来源: “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办公室秘书组
魏小明:首先客观地认识理解“双年展”这一国际文化艺术的展示形式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近年来欧洲文化界较有影响的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他们在国内外媒体的炒作及宣传,让我们容易片面地把“双年展”与“前卫艺术”混为一体。
其实在国外每年都有许多国家以“双年展”的形式组织举办具有“传统意义”的绘画、雕塑作品展览。如果我们将当代美术界中艺术家各自的艺术作品倾向做一个大体的数字统计,那就是有90%的艺术家在从事“传统意义”的绘画、雕塑创作(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架上艺术”),还有10%左右的艺术家在从事“当代艺术”(如观念、材料、装置、媒体艺术等),这种现象国外如此,在国内也是这样。没有人能够否定及怀疑,他(她)们各自艺术创作的意义的时代性及将来美术史对他们作品评价及地位的确定。因此北京举办国际美术双年展,是在综合考虑了国际美术界实际情况及我们作为举办国本身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多因素后而确定我们的办展宗旨的。
2003年的首次北京国际双年展将会有世界各国当代最有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参与,并与国内最具实力、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共同展示的一次盛会。同时对在国内一些省市曾举办国际双年展的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我想人们不应对这些双年展的策划方式、展览主题持有偏见态度。首先我想偌大的中国文化有其包容性,再者随着中国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国际接轨,这些双年展也就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多元化的文化现象与国际文化趋势同步。
北京的双年展正如同我上述所说,作为策划委员,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诸多综合因素,尽管如此在将来展览举办之时,我们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我想我们每一个策划委员都不会因担心展览受到批评而不去努力、尽职地组织一个成功的展览。
本刊记者:西方流行的双年展,届届都标榜“创新”,这次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也是“创新”,请问,我们提倡的创新与西方流行的双年展所主张的“创新”有什么区别?
魏小明:“创新”在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提出应是广义的,在充分发挥策划委员的集体智慧,选拔中外艺术家的整体阵容,及对参展作品的学术水平、时代性的把握各方面均应突出本届双年展的“创新”精神。
对于衡量一个艺术创作“创新”而言。我很想引用17年前我在欧洲的导师前维也纳美术学院院长马克西米兰·米歇尔教授(已故)的一句话:“当一个艺术家每天都以他对生活的新感受及他对所生活的社会的关切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及探索追求中,这就是创新。”因此我们不会在本届双年展中狭义地去标榜标新立异的“创新”,客观评价每一位参展艺术家的踏实的创作经历,及具有高水平并勇于探索的艺术作品。金字塔式的艺术学术结构,才是本届双年展的追求目的。
本刊记者:东西方美术在艺术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是世人共知的不争事实。西方的双年展很容易操作,按照—个或几个策展人的特定“前卫理念”来选择作品,符合他们标准的就要,不符合他们标准的就不要,因此,他门的双年展在总体面貌上是基本统—的,是明确的西方价值取向。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的工作任务恐怕要比他门困难得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东方和西方两大块,我们将用什么标准来协调、营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总体面貌和价值取向?
魏小明:你说的很对。东西方美术在艺术观念的差异是我们工作困难最大之一。特别是我们作为举办国的策划委员如何在考虑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前题下,把握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及他们的艺术创作风格的作品。
由于我们将“艺术性”、“时代性”、“地域性”作为我们办展宗旨,本届双年展不光在国内外美术界引起极大的关注及赞同,就连双年展组委会特邀境外策划委员意大利著名策划人桑福先生和我们在对展览策划及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等各方面有着惊人的相同及相似的看法。由于我们把握了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普遍规律,东西方文化艺术观念上的差异在逐渐缩小。
本刊记者: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正式宣传册上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美术不可甘居边缘,中国的先进文化要在世界范围内体现前进方向的代表性。”在这次北京双年展中,我们将如何具体地体现这种先进的“代表性”?
魏小明: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与此同时中国的美术界众多艺术家在国内外美术界的活跃表现,已经让世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及将来刮目相看。单从近十年来,北京、天津、长春等地城市举办的国际城市雕塑展(Symposium)的情况来看。参与艺术家的国家之多作品艺术水平之精湛,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不能相比的。中国这片土地已成为世界各国优秀雕塑艺术家所向往的,并是能够培育他们作品的最好土壤。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中国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新世纪向世界打造的一块文化品牌。它将向国际美术界及各国具实力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提供一个施展他们各自才华的艺术平台。
本刊记者:作为第一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一名策划委员,你最希望这次展览结束后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什么样的最好评价?
魏小明:在以往我与许多国外美术界的专家学者交谈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他们相信,21世纪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会东移,那将会是中国。
作为双年展的一名策划委员,在努力配合组委会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的同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艺术家,我更期盼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舞台上灿烂辉煌的那一天。
来源: “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办公室秘书组
推荐关键字:北京双年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从五个方面看北京双年展》2020-09-17
-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开幕倒计时预热帖点击率即2018-09-26
- “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第八届北京双年展2018-08-30
- 【艺术播报】北京双年展筹备正式启动 多彩2018-08-28
- 【艺术播报】北京双年展筹备正式启动 多彩2018-08-28
- 丝路精神的艺术表现 北京双年展亮出中国主张2017-11-30
-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筹备启动 邀请全球艺术家共2016-03-30
- 丝路与世界文明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发布主题2016-03-21
- “北京双年展应该让年轻艺术家来办”2011-06-30
- 第五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主题确定“未来与现实2011-06-2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