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获奖作品与人有关:纪念北京建都850周年解读双年展

作者:侯柠柠 2003-09-23 15:09:35来源:《北京晨报》
A- A+
  评奖历来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取舍和规则的确立,刚刚开幕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也于开幕第二天举行了颁奖仪式。按照国际惯例,东道主把大奖让给外国艺术家,于是,三位国际艺术家作品获得最佳奖,六位国际艺术家作品获得优秀奖,已故美国抽象艺术大师弗朗西斯获得纪念奖。留给中国艺术家的是以推介新人为目的的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三位艺术家的国画、油画、雕塑作品获了奖。解读七人评委团选择的这些作品,既是解读了“北京双年展”的价值判断,也可视为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的风向标。


  解读一 艺术家和评委为何不约而同看中“人”,


  “人”与“人”有何不同?


  从国外的三个最佳作品和国内获奖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中不难看出,人的肢体或面部不约而同地成了艺术家的主要创作素材,评委也对其情有独钟,六幅获奖作品中五幅都与“人”有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本次双年展的策展委员及评委王镛先生,对记者发现的这一特点表示赞同,并进一步阐释了理由。


  王镛讲道:“威尼斯双年展”百年纪念时,它的主题就是“面孔与差异”,这其实是对世界艺术百年历史发展的回顾。这个主题源于一个重要观念:人的形象,包括面孔、人体是艺术表现的中心。由于当代艺术的兴起,人的形象逐渐扭曲、变形,被抽象艺术取代,而以装置、视像、多媒体为代表的数字艺术,则更对人的形象提出挑战。然而随着扭曲、挑战的加剧,有些西方艺术家不满于抽象艺术、现代主义对人的扭曲,主张恢复人的本来面目。所以,现在有一种影响很大的文化保守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形象在艺术中最难表现,也最能体现人文主义的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新的人文主义观点关注人的形象,但这种形象不是过去单一的形象,而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这已经成了当代国际艺术的一种趋势,连“新潮”的视像作品,也强调人的生存、人的精神状态。


  《新的解剖》


  这幅画既有西方古典绘画的技巧,比如人物造型;又有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比如缝合皮肤的针脚和裸露的血管,正是古典主义与现代手法的结合。在技法之外,它表现了现代人的感觉和情感,生理上的解剖,实指现代人心理上的创伤。而且这幅作品画幅较大,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攻击2》


  这幅画的作者巴塞利茨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最有名的代表性画家。他的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倒置的人物”,表现一种非理性的东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尼采等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一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就是表现主义,而巴塞利茨推崇的新表现主义吸收了其他现代流派的特点。比如就色彩一点,别人都低调、灰暗,巴的作品却强烈,无论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对观众有冲击力。这幅作品就像一个人从空中坠落下来,怪诞、恐怖,表现了当代人存在的荒谬感。


  《无题》


  根据王镛评委的介绍,伊朗艺术家的这幅作品给西方评委冲击很大。因为他们认为伊朗是个与中国一样的文明古国,但有些封闭保守,而这幅画的作者创作这么自由,有女性的面孔,甚至还有女性人体,其大胆、自由让西方评委惊讶是个奇迹。这幅作品用波斯细密画的片段、女性以及碎片式的色块拼凑在一起,现代感很强,但一看又知道是东方的、伊朗的。


  《踱步之二》


  这幅作品虽是国画,但接近油画,而且用了很多西方、东方的符号。维纳斯、提香的画、库尔贝的画、中国壁画都被作者剪切、融合做了作品人物的背景。国外评委认为这种东西方文化结合的背景,正是中国当前的现状。


  《哥们姐们》


  这幅油画作品截取了人物头像的片段,虽然只是片段,却一眼能看出是中国人,而且是当代中国青年,这点很不容易。以往刻画人物要依据人物外形、服装、道具,而这么一个片段即刻画得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中国当代青年,很不简单。而且这些人物特色抓得很准,每人的性格、表情都互不雷同,光影运用也很独到。


  解读二 三位中国艺术家怎样胜出?


  这次评选,对国外艺术家的年龄有所宽限,而国内艺术家的参加评奖年龄严格限制在45岁以下。王镛说:“评选前,我们四个人因为参与了策展,对这些作品都非常熟悉了。但那时大家看的都是照片,结果布展出来,比我们预想的好多了。外国评委第一次进美术馆,看到他们那种惊讶的表情,我们很欣慰。别人还在惊讶、议论的时候,我们的国外策展人桑福已经把自己看中的作品都记在手里的小纸条上,特别认真。”王镛透露,外国评委走到哪儿都觉得很好,中国评委见惯了的有点现代感又中国的东西,也都觉得不错。特别是油画部分,外国评委强调绘画性,对中国艺术家过硬的基本功都很赞赏。中国部分的评选采用了评委先圈出作品,然后再讨论有争议的作品。源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不同,在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的评选中,中外评委争论较多,分歧也比较大。尤其是油画部分,评委们对超级写实主义的作品类型和比较粗犷的作品类型争论不下,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讨论,才最终确定后者(《哥们姐们》)的胜出。国画部分也是如此,只有雕塑作品,大家一致通过。


  《中华根》是用中国传统的麻材料制作的软雕塑,占据了美术馆的一整面壁,人一进展厅,就会被它震撼。这幅作品的材料原始,整个结构却现代感很强。作品中隐约有人体的形象,表现子孙源源不绝,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解读三 中国艺术家与外国艺术家有何差异?


  王镛认为,中国艺术家写实绘画的技法好,基本功牢固,但观念上不够开放。中国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比西方作品沉重,西方作品即便是表达严肃主题,也随意、轻松,中国艺术家则人工痕迹重,刻意为之,创作心态不自由,沉重。从色彩方面来讲,中国艺术家选取的色彩较暗、乌,国外艺术家则偏好清晰、鲜亮的颜色。综观整个展览,中国艺术家在抽象绘画方面落后于国际,国外那种抽象作品中国较欠缺。


  晨报记者 侯柠柠


  名词解释


  何为双年展


  双年展是一种制度化的艺术展览形式。多数系跨国界的国际性展事。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成为全球文化互鉴融合的枢纽。这种艺术展览,一般每两年举行一届,有时三年。双年展亦可视为同类国际性展览的概称。


  评选花絮


  三个“老外”评委


  评委团中有三名外国评委,他们分别是展览的海外策展人意大利人桑福、法国秋季沙龙主席拉里厄及瑞典女艺术史家伊娃。第一天进美术馆的展厅,最性急的人当数桑福,大家还没开始参观,他自己就先迫不及待地在展厅里到处快速乱走了。据描述,其边走还边往手里的小纸片上记东西,并念念有词:“这么多都喜欢怎么办?”好像印证他的话,拉里厄也对中国评委“诉苦”:“这么多好作品,却只能让我选一个,非把我逼疯了不可。”鉴于现状,这次评选奖项把中国艺术家的年龄底线定在了45岁,比国际通用的青年人标准-35岁晚了十年。女评委伊娃对此表示不解,评委王镛遂解释道:“我们中国人的寿命都比较长,所以在我们这儿45岁还是青年人。”听完,伊娃终于恍然大悟地指着王镛道:“你果然很年轻健康。”


推荐关键字:北京美术双年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