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当今水墨画弊之我见

作者:海日汗 1998-12-01 17:32:54来源:世艺网
A- A+
  相对今天,在传统水墨画曾经辉煌后,它留给后人的最大困惑便是发展空间的问题,而能否再度辉煌似乎已成了世纪难题。

  以往在机械反映论的思维模式下,不可能有机会使这一矛盾尖锐起来,待画坛普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是在开放以后,80年代初一句"穷途末路"之说如点醒了梦中人一般,混沌中蜂拥而上的大都是初出茅庐的年青人,本能地在封闭缺氧的空间寻找突破口,大有活命要紧的勇者气魄。其结果,确有一批脱颖而出者率先成为乱世英雄。

  然而阐发这一事物的深层根源并非是本文主题,其中的玄机在此也不必赘述。问题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其表象已足具诱惑力。于是后人们恍然,像见到了时下里最具效益的短期投资一样,把热情转移到当代水墨这个最"容易见效"的短、平、快项目上,期待立杆见影,说不准明天就是美术新人,新秀,继而也混上个名家、大师来个名利双收。

  当下,在画家群中确实普遍持有一种投机心理,因为在商品经济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在利益向前要保持心理平衡必竟不是一件易事,世易时移,那种超脱遁世的思想根基早已让位于一种极为现实的处世哲学,追逐时尚,急功近利业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呈迅速蔓延之势。在这种态势下且不用说抵制,不去随波逐流就是一种优秀品质,更何况早有将手中的笔变换成魔术师用以取悦公众的道具,而先前的勇者则再难有底气抵御外在的干扰,其创作活动蜕变为纯粹固守的行为,而利益贴紧创作行为的程度却在人们谈论画价时的兴奋中显露无馀,结果是大家都忙着"标新",忙着办展,忙看见利。这样一个怪圈的循环往复,至使水墨画坛较为长期地被笼罩在一层浮躁当中,展事虽然"繁荣昌盛",而心仄日益冷漠,唯一点燃热情的依旧是金钱这个不灭的火种。

  浮躁在吞噬着画家群体。长此以往,对于刚刚起步的当代水墨而言,其制约的程度和带来的危害也许绝不亚于决定论的时代。

  几年前当看到郎绍君先生针对现代水墨画的发展,杰出艺术家的出现,提出的几方面条件时感触颇为深刻,尤其又以"甘于寂寞,能持久不懈地探索与实验"为最。今天在浮躁之气愈演愈烈之际,再看这点就不仅仅是需要,而且还更加迫切起来,同时也更加显示出它深刻的现实意义。郎先生用林风眠"诚诚恳恳做人,老老实实画画"这句既不惊圣贤,也不惊俗众,直白说明它却非俗辈能为的道理。而林风眠为艺术而沉寂,一生所获取的大成也确实成了他现身说法的有力例证。从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悟"甘于寂寞","诚诚恳恳"和"老老实实"于艺术的崇高境界,甚至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何等重要的品质,若要用刘骁纯先生的话总结起来那就是"人品高未必画品高,但人品不高必难成大器"。

  然而,"甘于寂寞",并不等同于务虚,如果创作环境优良,艺术市场步人良性循环轨道,价格确实体现艺术价值,受虐当然也就成了遥远的童话。不幸的是如此大治的情景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难成现实的幻景,凡高的悲剧仍就在艺术史的前几页中。饶有意味的是他却一直同悲剧的命运抗争,热切企盼得世人的理解和认可,并希望作品售出且是好价格。企图用这种纯世俗的价值取向来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也使残酷的生存环境得到改观,而他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并不比任何一个普通人逊色。他的伟大绝不是他不食人间烟火,正相反凡是人所共有的七情六欲他也有之。问题的关键是在世俗幸福和艺术的矛盾冲突中他选择的是后者,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艺术在他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因为那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唯一媒介,故而他绝不能以此来迁就时尚,以此来媚俗。

  凡高的时代虽然是历史的一页,但生活与艺术的矛盾并没有就此消失,它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当前我国经济的转型阶段尤为突出和对立起来。伴随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已广为公众认同,那么有谁还甘愿成为凡高第二,更何况凡高的悲剧绝非出自他的本意。由此看来今生辉煌的意愿的确无可厚非,但是事与愿违的现象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那时,你能否具有凡高们一样坚定的艺术信念而"甘于寂寞",即使今生看不到辉煌也在所不惜,而这样务虚的意识就当下水墨画坛的现状而言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它绝不在多数,喻之为潜在力量也不过处在相当隐秘的阶段,相反当代水墨画坛内部的浮躁症结却大有膨胀之势,如果不及时加以遏止而一味地讳疾忌医,势必导致当代水墨这个年青的肌体过早夭折。

  艺术的纯粹性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所谓的纯粹当然就狭意而言,是指艺术活动的主体即艺术家本身在创作中不掺杂私心杂念而言。任何以艺术创作来谋取利益的企图,一开始就已和艺术背道而驰。它不可能做到创造性地把握"客体风神",因而也就无法使"主体风神"得到深刻的体现,其图式也就失去了真实感人的意义,完全可以称之为是不诚实或浮浅。历史上那些卓越的艺术大师成功的经验,毫无疑问在于其作品的感人至深,因为无论他们的图式历属于什么派系,标新立异得多么有别于常人习惯的知觉经验,但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就能够觉悟到它是普通人都有可能知觉到的情、景,是一种从普通事物中生发出来的深刻的新奇,因而才显得更加耐人寻味,更打动人的心灵。可强化、再强化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而最终成为永恒。

  可是,使艺术趋于永恒的行为必须是,也只能是发自内心深层的一种需要,它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不掺杂半点虚伪和造作,如果这里出现故弄玄虚,故意追求个人风格的因素,其作品的永恒性一定会大打折扣。故而所谓独创和个人风格的界定必须基于做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以独有的方式感知世界的那个"点"上,体现到艺术作品中就是创造者内心感受和体验的形式,就像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这个点也因个体生命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观照艺术的终极目的也就成了能否找到这个点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在世界万物生死流灭的普遍性中剥离出最独特的那一点点(意义),从而使普遍性得到最独特的体现。如果毕加索只有用他所使用的方法才能使生命活力得了到更强烈、更真切的表达,而那些卓越的艺术大师也无一不深谙此道。他们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目的不外乎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剔除后天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的干扰;清解来自各种"为"的诱惑,而寻找原初生命感知世界的那个瞬间。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称之为是清洗的过程,清洗得愈彻底,一方面生命的本真就愈显露得清晰、明朗;另一方面脱颖而出的是一个自然的纯形式,即生命的形式,生命的影像,即我所谓纯粹的(或纯然的)艺术。艺术的永恒就呈现在这种"物化"和"涅槃"使"我"消失后心物为一的大气象,真境界--真我之中,它除了具有深刻的特质外还表述着绝不可替代和相比的特质,以同属于色彩大师的塞尚和凡高为例,前者的灿烂承载的是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心象;后者的灿烂、却透着生命的激情,映现的显然是一个永远不要的魂灵。同样,中外绘画史上那些非凡的艺术创造无不带着各自鲜活的生命特征,并且以此来慰藉人类的苦难,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

  由此,完全可以引出艺术是形而上的存在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是创造者通过内心的感受,体验上达于生命之自然本真的独有方式。相反"些为形式,为目的,为其它什么的手段、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违背艺术规律,所以只能称之为伪艺术。

  从这个意义上再度现当今水墨画坛现状,探寻其浮躁的根源,就个会一味归咎于社会大气候这个外在的成因上而忽略画家本身存在贪欲过重的根本问题。"贪"是恶业之首,不治贪难以修身正心,因而也就无法铲除浮躁的根源。因为对艺术的研究说到长远是对人本身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画家素质的优劣当然关系着水墨艺术发展这个大问题。如果不从内在成因上进行深刻反醒,当下那些令人眼花乱的肤浅之作就会继续干扰人们的知觉,使更多的人陷于思维混乱之中。其结果:一、由于浮躁的加剧画家现有的能力将丧失殆尽;二、公众的判断能力也得丧失殆尽。这就等于为劣质作品流向市场敞开大门,而它泛滥的同时势必极大地抑制水墨画坛中的积极因素。在这种状况下再谈水墨艺术的发展,无疑是一句空话。

  但是,水墨艺术归根结底要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与其要被历史彻底埋葬,不如从现在起扎扎实实地做些有意义的努力,即使成为前进路上的一块铺路石也不在此生,因此再次以林风眠那句"诚诚恳恳做人,老老实实画画"来与同道共勉。
推荐关键字:深圳双年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