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第二章、书法史述略——一、文字问题(二)

书与画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5:52:42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1.“书画同源”问题

  书与画之间的衍生关系,萦绕人们的思路已经很多年了。书法和绘画,在原始的最初阶段,到底是否为一物?这是美学上的一个难题,与“苍颉造字”之说一样,是难以确考的谜。然而有一个事实,就是书画之创造,都符合追求美的目的,正如徐悲鸿《积玉桥字题跋》文中所云:“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人同此心,会心千古,抒情悉达,不减晤谈。”

  “同源”于否暂可放置一边,但有一点应是毫无疑义的,即书与画的机制和功用不同。“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道殊,不可浑诘”(传唐张彦远《画估》)。清朱履真《书学捷要》云:“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画也;籀变古文,斯、邈因之。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黼黼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也。”所表现的目的,是“意”还是“形”,是区分“书”还是“画”的一个法则。但这个法则,还是基于书画的本质意义而立论的,即还是从主要从实用性出发的。任何艺术,包括书和画,都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功用,只是两者比重有所不等量罢了。

  当书法的艺术性远远逾越实用性之后,也就根本脱离了“传其意”的目的,然而此时,它是否一定就会朝着“见其形”即“画”的方向发展呢?显然未必。这时,我们就想到一个问题:“书法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书法还可以成什么样子?”

  有一点似乎没有疑问,即很多汉字的雏形,就是绘画的童蒙态,就是所说的日、月、山、水等象形文字。另外应该看到,即使在最早期的文字实物如甲骨上,已经有大量的书写整饬的方块文字,从中很难看出什么绘画性的东西;那么,这些成熟的文字又从何而来?

  中国的汉字,由绘画型的象形文字,经过转变彻底摆脱绘画形象,称为现在的这个样子,是一个巨大的革命和进化。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绘画味道的现代书法,我们不能不埋怨它的一定程度上的返祖。生物进化论上的返祖现象,不能视为退步,因为遗传基因的作用,其力量是无比的大,越千年而不违,超乎想象。生物遗传和文化进步,是两途,现代书法的挪用绘画诸法,无论如何不是指挥的选择。

  2.书画“一律”

  苏东坡的“书画本一律”之论,着实吸引人。书法和绘画,绝对是两物,两种路线,但是,二者“本一律”,即:遵从一样的道理、法则和趣味。《石涛画语录·兼字章》云:“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

  书与画的相“通”之处,除了理趣之外,就是用笔的一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吴道玄(子)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受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元赵孟頫提倡书画用笔同法,他在《题柯九思画竹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亦引前人“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之说。清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有诗云:“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不然试问张颠老,解处何观舞剑人?”倘若真地像赵孟頫他们说的那样,作画像写书法,大概常人难以立竿见影。可是,有些人因此就指责这种说法的荒唐与浅薄,也是没有深悟。“通”,毕竟不等于“同”;“通”的是“法”,“同”的是“理”。作画时的用笔,假如真地能像作书时的厚重稳当,起笔落墨有把握、有法度,不能增一笔,不能删一笔,那样的画艺显然是十分精湛的,可惜,这种境界大概没有人曾经达到过。仅从此一点,我们可以再度领会到书与画的差别之大。

  李苦禅曾说:“画至书为高度,书至画为极则”。这话应该辨证贴切地读解。书法虽然仍是书法,但有“画意”是相当的高度;画当然还是画,但用笔与书法是一致的,画法的最高法则当是以笔笔由书法出。

  凡大画家,其书法肯定也是开宗立派的,否则其画本身也要大打折扣,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等,无一例外。今展中的李可染董寿平何海霞,既是有代表性的大画家,而他们的书法,也各开生面。李可染的“酱当体”,结字与用笔、用墨,厚重中见空灵,如其画风;董寿平的书法,有其除绘画之外的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作支撑;“长安三杰”之一的何海霞,直接承传了乃师张大千那颇具性情的书法,有风帆并进之势。

  黄宾虹特别推重书法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书学的兴衰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画法。他在谈及画学至清代道咸之际的复兴时,认为“盖由金石学盛,穷极根柢,书法词章,闻见博洽,有以致之,非偶然也”(《古画微自序》)。他还说过:““吴道子学书不成,去而学画”(《与郑轶甫书》1954年),此则有点偏爱书法过于绘画的味道。

  书法不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更不是画,其视觉上的通俗性和可观性,远逊色于绘画、舞蹈、建筑、雕塑等门类。

  3.书写内容

  中国的书法艺术,虽然其书写工具毛笔在现代社会风光不再,由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书写格式也为从左到右的现代格式所替代,但这反而促进了其艺术性一足的超速进展。

  一幅书法,写什么内容,完全是作者的自由。书法,是一种雅文化行为,形式雅,内容也要雅,才可谓秀外惠中,大概没人喜欢悬挂文字内容恶心粗俗的东西。

  在书展评选中,有文字把握一关,即检查书写的文字中有无错误,有错字,就是硬伤。“硬伤”,是相对的,手指头划破了,对手的皮肤当然是局部的硬伤,但对于整体生命而言,算不得什么。

  书法,是艺术作品,不是作为文章字句来品评的,所以,光就书法水平而言,文字错误不算硬伤;但是,站在更高的水准上观察,书法既然是文化行为,就要注重修养,书写者连字都写不对,遑论其余。

  京剧艺术中关于服装道具有一句戏诀,叫“宁穿破,不穿错”,那么,挪用于书法艺术,说“宁写破,不写错”,如何?

  或问,有些现代书法,满纸符号,又怎么讲?中国书法,能不能脱离汉字?要立刻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不过,中国书法有其传统的特征和规定,大众的欣赏也有其相对稳定的习惯和定势。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崔自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