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第二章、书法史述略——二、书法史撮要(一)
商周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5:50:35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1.甲骨文
甲骨文,或称卜辞、殷墟文字,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神秘的刻划符号,他发生浓厚兴趣,旋即到当地收集这些“龙骨”,并带回去研究。其后,又有刘鄂等人继续搜罗。
“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那里曾是殷商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的甲骨文,被冲刷出来,人们以为是龙骨,并用来做药材治病。当时人们敬畏鬼神,遇事先占卜,然后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其他兽骨上,涂红色表示吉利,黑色表示凶险,在心理上试图与神灵沟通。这些字,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则如谷粒,极其精致。
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形声字,可见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
甲骨书法,其刀法灵秀,变幻莫测而奇趣丛生,其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在作者的主观审美趣味上,已经具有强烈和完善“书法意识”。而且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自序》中盛赞甲骨书法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2.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亦称钟鼎文、籀篆、籀书、古籀、史书、大篆等。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作为礼器的鼎为其代表,乐器则以钟为代表,所以“钟鼎”即作青铜器的代名词,而金文则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见图3)。金文的内容为记录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事件,既可祭祀神灵,显示威仪,又可记录事件,传诸子孙。和甲骨文相比,金文字体古朴厚重,更为丰富多姿。金文在汉武帝时已有发掘,有人将在汾阳出土的鼎送进宫中,汉武帝于是以元鼎(前116)为年号。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其后西周武王时期的《天王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大盂鼎》(见图4)铭文近300字,横平竖直,行距字距均匀分布,而每字结构活脱,局部线画肥厚而有装饰意味,充分展示了方块汉文字的艺术魅力。《毛公鼎》铭文32行497字,为出土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者,是金文作品中的极品。而作于宣王十二年正月丁亥日的《虢季子白盘》,通篇为韵文,与《诗经》“出车”、“六月”、“采薇”等篇相类,其书法线条婉转而不失于凝重,气韵整肃而又有节奏感,布局则疏朗整饬,为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所承袭,也为后来《石鼓文》谋篇之先导。《散氏盘》铭文书法结体取横势而重心偏低,颇显朴古,线条圆润凝练,颇显“浇铸”感。
至春秋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中山王方壶》(见图5),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
甲骨文,或称卜辞、殷墟文字,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神秘的刻划符号,他发生浓厚兴趣,旋即到当地收集这些“龙骨”,并带回去研究。其后,又有刘鄂等人继续搜罗。
“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那里曾是殷商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的甲骨文,被冲刷出来,人们以为是龙骨,并用来做药材治病。当时人们敬畏鬼神,遇事先占卜,然后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其他兽骨上,涂红色表示吉利,黑色表示凶险,在心理上试图与神灵沟通。这些字,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则如谷粒,极其精致。
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形声字,可见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
甲骨书法,其刀法灵秀,变幻莫测而奇趣丛生,其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在作者的主观审美趣味上,已经具有强烈和完善“书法意识”。而且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自序》中盛赞甲骨书法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2.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亦称钟鼎文、籀篆、籀书、古籀、史书、大篆等。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作为礼器的鼎为其代表,乐器则以钟为代表,所以“钟鼎”即作青铜器的代名词,而金文则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见图3)。金文的内容为记录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事件,既可祭祀神灵,显示威仪,又可记录事件,传诸子孙。和甲骨文相比,金文字体古朴厚重,更为丰富多姿。金文在汉武帝时已有发掘,有人将在汾阳出土的鼎送进宫中,汉武帝于是以元鼎(前116)为年号。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其后西周武王时期的《天王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大盂鼎》(见图4)铭文近300字,横平竖直,行距字距均匀分布,而每字结构活脱,局部线画肥厚而有装饰意味,充分展示了方块汉文字的艺术魅力。《毛公鼎》铭文32行497字,为出土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者,是金文作品中的极品。而作于宣王十二年正月丁亥日的《虢季子白盘》,通篇为韵文,与《诗经》“出车”、“六月”、“采薇”等篇相类,其书法线条婉转而不失于凝重,气韵整肃而又有节奏感,布局则疏朗整饬,为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所承袭,也为后来《石鼓文》谋篇之先导。《散氏盘》铭文书法结体取横势而重心偏低,颇显朴古,线条圆润凝练,颇显“浇铸”感。
至春秋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中山王方壶》(见图5),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张” 崔自默当代新彩墨2019-07-04
- 新彩与分形2019-04-10
- 崔自默先生作品亮相“2018奥林匹克博览会”2018-09-01
- 崔自默绘制“五禽戏”体育彩票正式发行销售2018-08-11
- 崔自默作品在“北京2018瀚海春拍”再创佳绩2018-07-03
- 纪念孤独的文怀沙先生2018-06-26
- 李正茂:《再思科学与艺术:序崔自默新彩作2016-11-11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上)2018-07-27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中)2018-07-27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下)2018-07-2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