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第三章、书法的学习——三、笔墨(二)

用笔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5:31:35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1.笔法纷呈

  用笔,即运笔,是笔法之关键。笔法,终归是通过笔画的形态来表现,而笔画的形态,方与圆、尖与钝、重与轻、快与慢、粗与细、薄与厚、藏与露、迟与急、疾与涩、曲与直、虚与实、擒与纵,等等,均出于用笔。

  汉蔡邕《九势》有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软”,并不是指用软毫笔如长锋羊毫,而是指肩、肘腕、指要灵活,一句话,用笔要灵活。晋卫夫人(铄)《笔阵图》有谓:“三端之妙,莫先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于银钩”,“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列出篆法、章草、八分、鹤头、古隶六种用笔之法。唐张怀瓘《玉堂禁经》提出“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并引《翰林密论》所谓迟笔、逆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啄笔等十二种“隐笔法”,云“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平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便宜寂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这样描述用笔的用力之法:“纸犹石也,笔犹钻(錾)也,指犹锤也”,“锋既着纸,即宜转换”,“笔得势而锋得力”,“始艮终乾者,非指全字,乃一笔中自备八法也”。“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此“逆入平出”之道也。逆入平出、欲行还止、正去又留、若疾而涩,书法用笔之道,端的在此。

  “屋漏痕”、“锥划沙”、“印印泥”、“折钗股”,都是讲中锋,讲藏锋,讲力度,讲弹性。清宋曹《书法约言》云:“有藏锋有露锋,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高于出锋,亦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铁之意方妙。”刘熙载《艺概·书概》有谓:“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用笔之力度,亦由此而具体显现;然而,笔力之力,非物理所谓力量。莽汉不可谓无力,但不知用笔,写字亦柔弱不堪,殊为乏力,此可证用笔得力度之难。古今书法既异,所以辨其优劣者,惟笔力而已。笔力不到,心手乖违,会出现病笔,如前人所列用笔“八病”: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宋黄庭坚《山谷文集》云“凡书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然成行,则虽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意装饰,便不成书”,所谓“轻佻”,病根在用笔的浮薄孱弱。

  “笔笔中锋”之说,须贴切理解。笔锋之使转运行,未必总能在点画中间行走。事实上,观诸书法史上的书家及其书体,用笔是变化不居的,是灵便自如的,既可用中锋以得厚重,又可用侧锋以求风采;例如隶书之捺脚、章草之“燕尾”,甚者金农的方笔“漆书”,如何能用“笔笔中锋”写出?现代沈尹默《书法论丛》云“历代书家书法,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因人而异,而不能不同的是,就是‘笔笔中锋’”,此言尚需引申。有才气、有本领的书家,只是以中锋为根本、为基础、为主笔,八面出锋,或藏或露,即便偏锋侧锋,也可得中锋之效果,不会苦言“笔笔中锋”而墨守之。

  用笔之法,体现于笔锋之灵活善变。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笔锋有中锋、侧锋、藏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八种笔锋,各自殊态,各有用途。笔锋之用,几乎所有动作均可借以思悟,若迟锋、逆锋、涩锋、倒锋、转锋、涡锋、啄锋、隐锋、偏锋、筑锋、过锋、出锋、缩锋、抢锋、挫锋、趯锋、裹锋、簇锋、转锋、绞锋、捻锋、搓锋、摆锋、荡笔、摇锋、导锋、抵锋、折锋、翻锋、断锋、提锋、回锋、挈锋、按锋、顿锋、蹲锋、衄锋、驭锋、驻锋、淹锋、揭锋、渴锋、拖锋、打锋、截锋、拽锋、战锋、蹙锋、息锋、憩锋、押锋、结锋、振锋、拓锋、抽锋、拔锋、抛锋、铺锋、搭锋、越锋、度锋、飞锋、纵锋等等。周星莲《临池管见》云:“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沉着痛快,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相。”笔锋灵活圆通,笔画多姿,亦自有生趣,否则即使心端笔正,谨于规矩,亦是乏味僵呆而已。

  现代胡小石《书艺略论》言及用笔,有“三分”之说:“用笔轻者,其效果为超逸秀美;用笔重者,其效果为沉着温厚。书之使笔,率不令过腰节以上。二分笔身,分处为腰。自腰及端,复三分之……”此说具体而微,甚精妙。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谓“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象应神全”,“画有三病,皆系用笔: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用笔之难,就在于它在法度中见圆活、融通;“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抱筋,含文包质”(王羲之《用笔赋》)。

  元赵孟頫《兰亭跋》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此“不易”,当辨证理解。千古不变者,皆使用毛笔罢了;而掌握用笔之诸端奥妙,是不容易的。用笔之妙,在乎“八面出锋”,各具其态,至于一般人用笔,因结字造形等诸多原因,表现得过于简单肤薄而已。

  结字、笔画之具体形,所以实现者,亦依用笔;反之,如何用笔,亦据字形本身。例如,笔画为方,用笔顿、翻而外拓,以方之;其笔画圆,用笔提、绞而中含,以圆之。不同书体,所用笔法自然不会相同。作篆书的笔法自然与作隶书的不同,作楷书的笔法自然与作草书不同。书法活者,其用笔不得不活,此不可胜言矣。

  2.“永字八法”

张怀瓘《玉堂禁经》论用笔法,云“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虽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并以“永”字为例:“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八法”——点为侧,平横为勒,直为弩,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颜真卿有《八法颂》云:“侧蹲鸱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努弯环而势曲,趯峻快而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仰趞以迟移。”八法的各笔画,古人状物以喻其形,于书法实践中需体会得之,如卫夫人《笔阵图》谓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谓直如“万岁枯藤”,

  “永”字的八个点画,确实很有代表性,但不可能包括书法的所有笔画范式和模样。因为,点有各种姿态之别,横画有长短勒策之别,直竖笔有悬针垂露之别,钩趯笔有大小藏露之别,撇笔有啄掠快慢之别,捺磔笔亦有长短收放之别。单看一画之起笔,就有方圆、尖钝、轻重等区别,用笔也要相应灵活、变化,“异势”、“异法”。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崔自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