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第三章、书法的学习——三、笔墨(三)
用墨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5:30:50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用墨对绘画至为重要,书法不同于绘画,但是,用墨之法,对于书法也同样不可缺乏。用墨之法,通过在纸上显现出的墨迹图像表现出来,它讲究技术性,须练习始得。
所谓“墨分五彩”,即渴、润、浓、淡、白。墨之浓淡,在于用水,会用水,墨才能有层次,才活。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衅以圆之”,此为实践之法,很具体、有用。黄宾虹《画语录》中也谈及用水奥妙:“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微揩拭,然后将笔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用水之妙,可于宿墨用法中最悟之:墨色虽淡,然沉稳、厚重,不轻浮,此虽于用笔有关,然与用水亦有关。善用水者,若天厨之调味,随机而化,因势利导,于是笔墨得体,风调雨顺,浓处不枯,淡处不薄,有节奏,有韵律。不善用水者,忽而凝滞枯燥,忽而臃肿肤薄,浓淡失序,浮烟瘴气;或者投机取巧,浓墨中羼水,而后调匀,此则笔画不浓不淡,殊为乏味矣。
宋姜夔《续书谱》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不同书体,不同笔法,所用墨法亦因之而分别。用墨之道,以彰笔法为工,以显神采为上。
所谓“墨分五彩”,即渴、润、浓、淡、白。墨之浓淡,在于用水,会用水,墨才能有层次,才活。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衅以圆之”,此为实践之法,很具体、有用。黄宾虹《画语录》中也谈及用水奥妙:“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微揩拭,然后将笔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用水之妙,可于宿墨用法中最悟之:墨色虽淡,然沉稳、厚重,不轻浮,此虽于用笔有关,然与用水亦有关。善用水者,若天厨之调味,随机而化,因势利导,于是笔墨得体,风调雨顺,浓处不枯,淡处不薄,有节奏,有韵律。不善用水者,忽而凝滞枯燥,忽而臃肿肤薄,浓淡失序,浮烟瘴气;或者投机取巧,浓墨中羼水,而后调匀,此则笔画不浓不淡,殊为乏味矣。
宋姜夔《续书谱》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不同书体,不同笔法,所用墨法亦因之而分别。用墨之道,以彰笔法为工,以显神采为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张” 崔自默当代新彩墨2019-07-04
- 新彩与分形2019-04-10
- 崔自默先生作品亮相“2018奥林匹克博览会”2018-09-01
- 崔自默绘制“五禽戏”体育彩票正式发行销售2018-08-11
- 崔自默作品在“北京2018瀚海春拍”再创佳绩2018-07-03
- 纪念孤独的文怀沙先生2018-06-26
- 李正茂:《再思科学与艺术:序崔自默新彩作2016-11-11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上)2018-07-27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中)2018-07-27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下)2018-07-2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