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一、关于风格(三)
风格的认可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5:07:19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1.符号化
符号化,是技巧熟练、笔墨定型、风格形成的标志,也是风格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之一。符号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因素。积极的便是风格的独特和明显;消极的便是缺少变化、千篇一律。
善变,是以牺牲风格为代价的。风格,本身就有相对稳定的意味。偏重变化而忽视统一,今天这样用笔,明天那样结构,还谈得上什么风格?风格既成,其符号标志愈是强烈,愈是难以被打破。
人们常埋怨名家书法老是一个模样,但问题并不是单方面的;一来由其个人方面的主观原因,二来有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从书家本身看,想创新,也许艺术才能不逮;可是,他一旦变了,若变不好,人家会不再接受、不再喜欢,大概无人愿意冒此险。例如启功书法,人们说他缺少变化,艺术性也因之不高,不过试想,启功忽然过几天变了模样,人们会说:“启功就不写这样的字,这肯定是假的。”
一位书家的风格成熟与确立之后,并不等于说从此他就可以不思进取了,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单调下去。风格,在“一以贯之”的条件下,总是可以深化的,“尽善尽美”的高境界,大概谁也没有理由和资格说。真正的大师,除却阻于寿限,是不会迷失方向的。
2.习以为常
书法风格评判的标准,也像其他类艺术一样,模糊而不确定、主观而不客观,同时,还要受到社会的和经济的等多元因素的影响。由生到熟、先入为主、胜者为王、从众心理,这些都是生活常识,人们看待书家名气和风格的眼光,也大多如此,有一个被逐渐认可的过程。某家风格,起初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是其作品发表的多了,人见多了、习惯了,也便成了风格,犹如鲁迅先生说的“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起初没人走,固然不会踩出路来;路一旦形成,后来的人们又不断地走,就是对它的认可。
笔墨专攻,一来可以尽快达到技法的熟练,实现风格;二来容易使人记住、接受。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毛驴,都是这样。遗憾的是,对于风格的思辩和深层次的认知,人们大多无暇或无能顾及,所以曲高和寡也就成了正常事。一种书法面目,开始读者看着或许不顺眼,慢慢就习惯了。倘若这种风格能让内行人(外行人的看热闹不足为据)望而却步,它就是高明的;反之,让人看了不服气,说,这种胡涂乱抹,我也会弄、比这还好,就不妙了。
风格的认可,除了习惯成自然的过程,还有一个从众心理的问题。开始少数人说某人的字不错,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喊好,他最后就真地成大名家了、家喻户晓了。再接着,求他写字的人多了,他也真地应接不暇了,于是就要钱,于是就越要价越高,于是人们就又越加地觉得他的字“珍贵”了。
以值不值钱、价钱高低来衡量艺术品如书法,是一个不准确的标准,但是,大家一时又拿不出一个更为直截了当的标准,所以这个“权宜标准”就在社会上广泛地使用着。即使你不承认某位名家的作品水平,你得承认他的东西值钱;所以,即使你讨厌他,他送你作品你也接着,大不了转身送人或者卖了。你可以说,我才不会这样没有骨气,白送我我也不要;但别忘了,人家到了那份儿上,还会白送东西给讨厌自己的人吗?群众不都是专家,也不能要求他们都具有识别艺术品水平高低的眼力。况且,都是专家了,都是书法行家了,谁又来买别人的字呢?真掏钱买字的,是那些外行。说外行附庸风雅,是对不起他们,因为他们的广泛存在,是艺术家们的幸运;而内行的专家学者们,都是你无偿书写并求“赐教”的对象。
常言“众口难调”,事实上,艺术品的接受跟食品的被喜欢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就像没有一样食品可以让所以人喜欢一样,没有任何一种面目风格可以让所以欣赏者满意,甚至他们之间的趣味根本对立。单从艺术角度出发的个性,有时从实用眼光看,未必合辙。艺术家有时毋需埋怨大众,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探求雅俗共赏之路。简单地讲,要想让人喜欢,个性就不能太孤傲,曲高未免和寡。“反对骛奇---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使人认出它是艺术”(《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尼采此言颇幽默,亦颇理智,并不像大家相象的那般疯狂相。不是吗,谁喜欢破衣烂衫?
艺术的欣赏,是勉强不得的,要让人喜欢,只能投其所好,所谓“适者生存”。黄宾虹1943年《与傅怒庵书》记有这样的话:“金冬心自命不凡,讲学扬州梅花书院为山长,画粗笔佛像梅花,亦以湘竹灯求袁子才在随园寄售,而经年未出售,袁谓‘南京人只解吃鸭臊’而退回之。古人至诣不干时好,无足怪者。故爵禄可辞,白刃可蹈,而中庸不可能。”
一种书法风格,即便再好,始终关在书斋里秘不示人,那么它的存在也基本等于零。孤芳自赏的书家大师,假如说有,也是遗憾。更多的书法风格的面世、实现其价值,无疑是更为令人欣喜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信息时代,一种文化产品的存在与实现,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
符号化,是技巧熟练、笔墨定型、风格形成的标志,也是风格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之一。符号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因素。积极的便是风格的独特和明显;消极的便是缺少变化、千篇一律。
善变,是以牺牲风格为代价的。风格,本身就有相对稳定的意味。偏重变化而忽视统一,今天这样用笔,明天那样结构,还谈得上什么风格?风格既成,其符号标志愈是强烈,愈是难以被打破。
人们常埋怨名家书法老是一个模样,但问题并不是单方面的;一来由其个人方面的主观原因,二来有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从书家本身看,想创新,也许艺术才能不逮;可是,他一旦变了,若变不好,人家会不再接受、不再喜欢,大概无人愿意冒此险。例如启功书法,人们说他缺少变化,艺术性也因之不高,不过试想,启功忽然过几天变了模样,人们会说:“启功就不写这样的字,这肯定是假的。”
一位书家的风格成熟与确立之后,并不等于说从此他就可以不思进取了,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单调下去。风格,在“一以贯之”的条件下,总是可以深化的,“尽善尽美”的高境界,大概谁也没有理由和资格说。真正的大师,除却阻于寿限,是不会迷失方向的。
2.习以为常
书法风格评判的标准,也像其他类艺术一样,模糊而不确定、主观而不客观,同时,还要受到社会的和经济的等多元因素的影响。由生到熟、先入为主、胜者为王、从众心理,这些都是生活常识,人们看待书家名气和风格的眼光,也大多如此,有一个被逐渐认可的过程。某家风格,起初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只是其作品发表的多了,人见多了、习惯了,也便成了风格,犹如鲁迅先生说的“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起初没人走,固然不会踩出路来;路一旦形成,后来的人们又不断地走,就是对它的认可。
笔墨专攻,一来可以尽快达到技法的熟练,实现风格;二来容易使人记住、接受。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毛驴,都是这样。遗憾的是,对于风格的思辩和深层次的认知,人们大多无暇或无能顾及,所以曲高和寡也就成了正常事。一种书法面目,开始读者看着或许不顺眼,慢慢就习惯了。倘若这种风格能让内行人(外行人的看热闹不足为据)望而却步,它就是高明的;反之,让人看了不服气,说,这种胡涂乱抹,我也会弄、比这还好,就不妙了。
风格的认可,除了习惯成自然的过程,还有一个从众心理的问题。开始少数人说某人的字不错,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喊好,他最后就真地成大名家了、家喻户晓了。再接着,求他写字的人多了,他也真地应接不暇了,于是就要钱,于是就越要价越高,于是人们就又越加地觉得他的字“珍贵”了。
以值不值钱、价钱高低来衡量艺术品如书法,是一个不准确的标准,但是,大家一时又拿不出一个更为直截了当的标准,所以这个“权宜标准”就在社会上广泛地使用着。即使你不承认某位名家的作品水平,你得承认他的东西值钱;所以,即使你讨厌他,他送你作品你也接着,大不了转身送人或者卖了。你可以说,我才不会这样没有骨气,白送我我也不要;但别忘了,人家到了那份儿上,还会白送东西给讨厌自己的人吗?群众不都是专家,也不能要求他们都具有识别艺术品水平高低的眼力。况且,都是专家了,都是书法行家了,谁又来买别人的字呢?真掏钱买字的,是那些外行。说外行附庸风雅,是对不起他们,因为他们的广泛存在,是艺术家们的幸运;而内行的专家学者们,都是你无偿书写并求“赐教”的对象。
常言“众口难调”,事实上,艺术品的接受跟食品的被喜欢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就像没有一样食品可以让所以人喜欢一样,没有任何一种面目风格可以让所以欣赏者满意,甚至他们之间的趣味根本对立。单从艺术角度出发的个性,有时从实用眼光看,未必合辙。艺术家有时毋需埋怨大众,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探求雅俗共赏之路。简单地讲,要想让人喜欢,个性就不能太孤傲,曲高未免和寡。“反对骛奇---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使人认出它是艺术”(《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灵魂》),尼采此言颇幽默,亦颇理智,并不像大家相象的那般疯狂相。不是吗,谁喜欢破衣烂衫?
艺术的欣赏,是勉强不得的,要让人喜欢,只能投其所好,所谓“适者生存”。黄宾虹1943年《与傅怒庵书》记有这样的话:“金冬心自命不凡,讲学扬州梅花书院为山长,画粗笔佛像梅花,亦以湘竹灯求袁子才在随园寄售,而经年未出售,袁谓‘南京人只解吃鸭臊’而退回之。古人至诣不干时好,无足怪者。故爵禄可辞,白刃可蹈,而中庸不可能。”
一种书法风格,即便再好,始终关在书斋里秘不示人,那么它的存在也基本等于零。孤芳自赏的书家大师,假如说有,也是遗憾。更多的书法风格的面世、实现其价值,无疑是更为令人欣喜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信息时代,一种文化产品的存在与实现,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张” 崔自默当代新彩墨2019-07-04
- 新彩与分形2019-04-10
- 崔自默先生作品亮相“2018奥林匹克博览会”2018-09-01
- 崔自默绘制“五禽戏”体育彩票正式发行销售2018-08-11
- 崔自默作品在“北京2018瀚海春拍”再创佳绩2018-07-03
- 纪念孤独的文怀沙先生2018-06-26
- 李正茂:《再思科学与艺术:序崔自默新彩作2016-11-11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上)2018-07-27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中)2018-07-27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下)2018-07-2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