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二、从艺“两手”(二)

关于“天才”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5:04:51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有没有这样的书家,他在“传统”上没下过工夫、甚至对传统知之甚少,就可以创新、让人服气的?大概没有。大多数人既然都是普通人,就要遵循普通人所应该使用的方法,既要深入传统、继承传统,又要学理论提高眼界,还要花力气实践。古语“短绠不可以汲深井”正是明析此理。

  谈到“天才”,首先不要忌讳,虽说不属于科学实证的范畴,但它跟迷信是两码事。比如说马一浮大师读书一目十行、生而知之,说钱钟书记忆超群、学贯古今中外,是绝对超出常人的,甚至文化人中百分九十九点九的人也望尘莫及,当然是天才。反映敏捷、记忆超群,是智商高的两个最基本因素;学问深透渊博、可称得上一流学者的人,究其根源,也大都会落到这两个因素上。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本事和才能的人,作学问就不成问题。那么回头问,这两个因素从何而来,还不是天生固有的吗?

  从知与行的角度看,作学问或者当大书家,还有个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师承关系的实际问题。回顾过去的一批学问大家、书家巨匠,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常人无从掌握的珍贵资料,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个人阅历和交游。那么,这种缘分又从何而来?大概也是命中注定的了。再拿书法艺术来说,字写得好的人有的是,而名家却是少数。你可以说,名家还会搞社会活动、懂关系学,那么,同样会拉关系的人也多了,何以不都当上书协主席呢?恐怕问题经不起这般刨根问底,又落到命运这一话题上。

  任何问题,只要经过数次追问,必然是“形而上”,是“不可知”,这似乎有点触及“玄学”的味道,似乎不符合唯物主义;但是,随着科技的无限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有更多的“不可知”涌现出来。认为什么都可以知道,才是无知。

  “不怕成名晚,就怕寿限短。”搞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越老越值钱的说法,不只是一笑谈。搞艺术,既是在比艺术水平的高低,又是在“拼命”——看寿命的长短。《论语·公冶长》有子贡的一句话,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不可得而闻也”。对于贫病等无奈,孔子常常叹问“命矣夫!?”在《论语》的尾声,孔夫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需要“知命”(“君子”一词,不是现在的俗解);“知命”,就是客观、唯物、面对现实。这似乎已经离开我们的书法话题很远了,但是,人生有很多悖论(paradox),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不是吗?

  近代中国绘画大师傅抱石便是一位难得的天才,他的山水画中独特的“抱石皴”,在粗犷的笔墨中营造出一片氤氲之气,其间,再点缀一两个不大的人物,但审其神情,无不精妙毕肖。极粗犷中有细腻,不是天才何以然?他还善篆刻,据说能在方寸之间镌刻上千字,此等工夫,大概不是仅靠眼力的,需要超人的敏锐的感觉力。傅抱石自己也十分肯定“天才”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一文中,他总结出的三大要素是:人品;学问;天才。在论及“天才”时,傅抱石有这样一段话,照录如下:

  大概有天才的人,不知不觉中会流露一切的。这流露,自己实在是莫明其所以然,或仅感觉得兴趣高一点罢了。就以写字而论,一个字的笔画程序是一定的;然而有天才的人他写一横,绝不等于其他的一横。一竖一点也俱是一样。不同的缘故在哪里呢?这是天机。岂容泄漏?不过一横一点之顷,天才者必不异样吃力,“吃力”是讨不到好。天才者也必不以为困难,“困难”可以使心手都受迟疑的束缚。这是天赋的特权,与生俱来的一种“力”。

  “天才”一词,本来是包括很多内容的,只是不应有迷信的成分。承认“天才”,是唯物辨证法,是尊重客观实在。所以,谈“天才”,没有必要忌讳和保留;这样说,当然并不排除刻苦用功者的可能性,不过,与“功性俱佳者”——本有天才又能下得苦功夫者——相比较,其成就还是有所差别的。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崔自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