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四、塑造读者(一)
贴切读解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4:55:20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鉴赏文艺作品,研究其本身很重要,同时,欲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贴切读解,更需观察与之紧密相关的外围环境和背景资料,如其人与其文的情况。钱锺书《宋诗选注·序》云:“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客观与主观不完全的自欺与欺人,是文艺研究时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
读者对于作品的作者,认识或不认识、了解或不了解,其效果是明显有别的。比如要确切、深入和全面地欣赏一件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都进行一些综合的把握是必要的,否则,即使有相当丰富的主观的审美经验,也必将产生不小的隔膜。这种“隔膜”,会是贴切的读解的阻碍因素。
我曾缘得夏丏尊(1886-1946年)先生家书七封,在瞻阅其书法墨迹的同时,对这位我喜欢的近代作家便增进了一分了解。丧子之痛、亲离之苦、生孙之喜、战乱之扰……为了生活开支,他要为存款利息、黄金价格、股票等日常琐事操心,但是,他一片淡然地经受和承担着这一切。像夏丏尊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也依靠着一颗平常心,时时譬解、开脱。这一切,我们从他的文章中或许可以体味到一些,但是,如何能从他的书法笔墨中读解出来呢?
夏丏尊是20年代引人注目的所谓“白马湖作家群”的领衔人,这群作家,包括了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经亨颐、匡互生、刘薰宇、郑振铎等,他们以友情把艺术、文学与美育等融合为“华彩乐段”,至今令人艳羡不已。弘一大师曾记述1913年时的一件事:“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那时我和丏尊居士却出门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当时夏丏尊曾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那时候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李叔同天生的佛性,当然是他出家的更直接的原因,不过,其“远因”——当时夏丏尊的一席话,也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挚友知己的一句话,的确就成了自己人生转捩点上作出抉择的重要外因和动力。弘一大师在《致夏丏尊遗书》中偈语有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些话,与他圆寂前三日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一样,可谓情理之极、实在之极。佛性与人情、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都会交集到每个人身上,不光弘一大师,还有夏丏尊,还有我们。读解弘一大师绝笔书法“悲欣交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比起空中楼阁式的玄释,大概从平常处着手更容易些,也更容易真的有所受益。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之语,当我们品评任何艺术比如书法时,都可以引以为鉴。庸俗化、市井化、简单化固然不行,而神话化、虚幻化、抽象化也不足取。对于某人其艺,最贴切的观察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地去读解其人。其人等于其艺,信然!
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张旭《肚痛贴》等传世名作或者八大、青主、弘一等墨迹,若问:“我怎么就看不出书上形容说的那么多内容来?”问的好。读者与作品之间,是需要互相沟通的。在你对某人不甚了解时,你与其作品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层较厚的隔膜;而当你熟悉了相关的背景资料之后,自然会从作品中发现更多的此前难以发现的东西。这个“发现”的过程,虽然溶注了你自己的个性欣赏因素,但决非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你与物化的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沟通。
书法风格的多样化,也是由人的性情的多面性而产生的。对于某人的书法作品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当你洞察其人之后,这种感觉才愈加强烈。当代的书法艺术家,之所以缺乏无尽的魅力,大概也与其人背景的暗淡和平凡有关系。
读者对于作品的作者,认识或不认识、了解或不了解,其效果是明显有别的。比如要确切、深入和全面地欣赏一件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都进行一些综合的把握是必要的,否则,即使有相当丰富的主观的审美经验,也必将产生不小的隔膜。这种“隔膜”,会是贴切的读解的阻碍因素。
我曾缘得夏丏尊(1886-1946年)先生家书七封,在瞻阅其书法墨迹的同时,对这位我喜欢的近代作家便增进了一分了解。丧子之痛、亲离之苦、生孙之喜、战乱之扰……为了生活开支,他要为存款利息、黄金价格、股票等日常琐事操心,但是,他一片淡然地经受和承担着这一切。像夏丏尊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也依靠着一颗平常心,时时譬解、开脱。这一切,我们从他的文章中或许可以体味到一些,但是,如何能从他的书法笔墨中读解出来呢?
夏丏尊是20年代引人注目的所谓“白马湖作家群”的领衔人,这群作家,包括了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经亨颐、匡互生、刘薰宇、郑振铎等,他们以友情把艺术、文学与美育等融合为“华彩乐段”,至今令人艳羡不已。弘一大师曾记述1913年时的一件事:“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那时我和丏尊居士却出门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当时夏丏尊曾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那时候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李叔同天生的佛性,当然是他出家的更直接的原因,不过,其“远因”——当时夏丏尊的一席话,也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挚友知己的一句话,的确就成了自己人生转捩点上作出抉择的重要外因和动力。弘一大师在《致夏丏尊遗书》中偈语有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些话,与他圆寂前三日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一样,可谓情理之极、实在之极。佛性与人情、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都会交集到每个人身上,不光弘一大师,还有夏丏尊,还有我们。读解弘一大师绝笔书法“悲欣交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比起空中楼阁式的玄释,大概从平常处着手更容易些,也更容易真的有所受益。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之语,当我们品评任何艺术比如书法时,都可以引以为鉴。庸俗化、市井化、简单化固然不行,而神话化、虚幻化、抽象化也不足取。对于某人其艺,最贴切的观察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地去读解其人。其人等于其艺,信然!
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张旭《肚痛贴》等传世名作或者八大、青主、弘一等墨迹,若问:“我怎么就看不出书上形容说的那么多内容来?”问的好。读者与作品之间,是需要互相沟通的。在你对某人不甚了解时,你与其作品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层较厚的隔膜;而当你熟悉了相关的背景资料之后,自然会从作品中发现更多的此前难以发现的东西。这个“发现”的过程,虽然溶注了你自己的个性欣赏因素,但决非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你与物化的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沟通。
书法风格的多样化,也是由人的性情的多面性而产生的。对于某人的书法作品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当你洞察其人之后,这种感觉才愈加强烈。当代的书法艺术家,之所以缺乏无尽的魅力,大概也与其人背景的暗淡和平凡有关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张” 崔自默当代新彩墨2019-07-04
- 新彩与分形2019-04-10
- 崔自默先生作品亮相“2018奥林匹克博览会”2018-09-01
- 崔自默绘制“五禽戏”体育彩票正式发行销售2018-08-11
- 崔自默作品在“北京2018瀚海春拍”再创佳绩2018-07-03
- 纪念孤独的文怀沙先生2018-06-26
- 李正茂:《再思科学与艺术:序崔自默新彩作2016-11-11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上)2018-07-27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中)2018-07-27
- 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下)2018-07-2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