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四、塑造读者(一)

贴切读解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4:55:20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鉴赏文艺作品,研究其本身很重要,同时,欲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贴切读解,更需观察与之紧密相关的外围环境和背景资料,如其人与其文的情况。钱锺书《宋诗选注·序》云:“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客观与主观不完全的自欺与欺人,是文艺研究时应该重视的问题之一。
  
  读者对于作品的作者,认识或不认识、了解或不了解,其效果是明显有别的。比如要确切、深入和全面地欣赏一件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都进行一些综合的把握是必要的,否则,即使有相当丰富的主观的审美经验,也必将产生不小的隔膜。这种“隔膜”,会是贴切的读解的阻碍因素。

  我曾缘得夏丏尊(1886-1946年)先生家书七封,在瞻阅其书法墨迹的同时,对这位我喜欢的近代作家便增进了一分了解。丧子之痛、亲离之苦、生孙之喜、战乱之扰……为了生活开支,他要为存款利息、黄金价格、股票等日常琐事操心,但是,他一片淡然地经受和承担着这一切。像夏丏尊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也依靠着一颗平常心,时时譬解、开脱。这一切,我们从他的文章中或许可以体味到一些,但是,如何能从他的书法笔墨中读解出来呢?

  夏丏尊是20年代引人注目的所谓“白马湖作家群”的领衔人,这群作家,包括了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经亨颐、匡互生、刘薰宇、郑振铎等,他们以友情把艺术、文学与美育等融合为“华彩乐段”,至今令人艳羡不已。弘一大师曾记述1913年时的一件事:“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那时我和丏尊居士却出门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当时夏丏尊曾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那时候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李叔同天生的佛性,当然是他出家的更直接的原因,不过,其“远因”——当时夏丏尊的一席话,也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挚友知己的一句话,的确就成了自己人生转捩点上作出抉择的重要外因和动力。弘一大师在《致夏丏尊遗书》中偈语有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些话,与他圆寂前三日绝笔“悲欣交集”四字一样,可谓情理之极、实在之极。佛性与人情、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都会交集到每个人身上,不光弘一大师,还有夏丏尊,还有我们。读解弘一大师绝笔书法“悲欣交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比起空中楼阁式的玄释,大概从平常处着手更容易些,也更容易真的有所受益。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之语,当我们品评任何艺术比如书法时,都可以引以为鉴。庸俗化、市井化、简单化固然不行,而神话化、虚幻化、抽象化也不足取。对于某人其艺,最贴切的观察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地去读解其人。其人等于其艺,信然!

  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张旭《肚痛贴》等传世名作或者八大、青主、弘一等墨迹,若问:“我怎么就看不出书上形容说的那么多内容来?”问的好。读者与作品之间,是需要互相沟通的。在你对某人不甚了解时,你与其作品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层较厚的隔膜;而当你熟悉了相关的背景资料之后,自然会从作品中发现更多的此前难以发现的东西。这个“发现”的过程,虽然溶注了你自己的个性欣赏因素,但决非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你与物化的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沟通。

  书法风格的多样化,也是由人的性情的多面性而产生的。对于某人的书法作品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当你洞察其人之后,这种感觉才愈加强烈。当代的书法艺术家,之所以缺乏无尽的魅力,大概也与其人背景的暗淡和平凡有关系。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崔自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