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四、塑造读者(二)

培养过程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4:54:26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读者是可塑造的。起初稚嫩而不成熟的读者,需要一个变化过程。文化(culture),文以“化”之。“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 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的修养过程,和种庄稼一样,都必须经过一个辛勤的劳作过程,才有望丰硕的收获。文化的含义,可以引申为教养、修养、文明、陶冶、教化、锻炼、发育、培育、培植、栽培、培养等意味。

  “化”的过程总是缓慢的。培养和塑造读者,也同样的不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开始阶段的适应读者,不是毫无边际的,不是毫无原则的无限的迁就。适应,是为了征服。艺术家的从俗、媚俗,是对艺术水准的出卖,是屈服于经济利益的行为。保持艺术品的档次,而能“通”(“通”,不等于“同”)俗,是一种智慧,也有性格因素存在。

  对于美,人们有一定的同感。但对于艺术品的欣赏,尤其是对不同风格的认同,却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俗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非常有道理。阅读一部《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对一部《红楼梦》,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王熙凤、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刘姥姥。对于利益的追求,众人基本上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幸福的体味,却也各有差异。有人喝粥最感幸福,看见大鱼大肉就恶心,而有人则就喜欢吃大鱼大肉,喝粥就根本不能接受。生活习惯如此,文化态度亦如此。

  面对和欣赏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平淡——险绝——平淡的欣赏历程中,分布着不同的读者群。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云:“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碑,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不一横是横、竖是竖耶?”沈曾植所要辨析的书法结字笔画的构成问题,便是一个欣赏习惯问题,能“见怪不怪”了,便自然上了一个认识层次。然而这个习惯,是绝对不易扭转的;提笔时,总是难以逃脱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视觉感受。

  人们对于同样一幅艺术品,比如书法作品,其认同程度之所以产生大的偏差,不外乎主观的和客观的两方面原因,而主观的原因则居于主要地位,其中包括对书法知识的了解、对书法风格的认同、对作品作者的熟悉以及自己的久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审美倾向,等等。“众口难调”,要想博得所有读者的欢心,客观上根本不可能。

  大众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其欣赏能力往往是不成熟的。大众不可能都是专家,不能要求他们都具有识别艺术品水平高低的眼力。艺术市场,是靠大众支撑的。假如都是专家了,都是书法行家了,谁还会买别人的字?真掏钱买字的,还是那些外行。说外行“附庸风雅”,是对不起他们,是忘恩负义,因为他们的广泛存在,是艺术家们安逸生存的保障。想想看,令人佩服的内行们、专家学者们,还不都是你无偿书写并求人家“赐教”的对象吗?你可以不承认某些名家的作品水平,但你得承认他的字值钱;所以,即使你讨厌他,他送你作品你也接着,大不了转身送人或者卖了。你可以说:“我才不会这样没有骨气呢,白送我也不要”;但别忘了,人家到了那份儿上,还会白送东西给你,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

  读者需要培养。人总是要有所爱好的,在业余时间干什么,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兴趣的发生和培养,起着关键作用。艺术不能只属于艺术家,应该属于大家,大家来共同营造市场、扩大市场。现代社会中许多的新现象,致使通俗理论的流行,比如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乃是通俗化了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如此似乎自然界的动物规律完全适合于人类,因此,这无论如何都是大家的一种悲哀,毕竟人类是已经文明和开化了的。倘若一切都由着市场规律,由着自然的力量慢慢解决,也许我们将来会失去更多,后悔莫及。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崔自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