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第四章、书法的认识——八、理解创新(一)

温故知新

作者:崔自默 2005-11-15 14:17:18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在谈创新之前,还有必要回头再回味一下“传统”一词。走传统,下工夫临帖,练结体、笔法、墨法,讲继承,其目的就是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行家一看,风格突出,味道明显,先说“新”;而后,细看起笔落墨,字形字态,不是花拳绣腿,举首投足都是下过真工夫的,不是无源之水,不是野狐禅,就会说“好”。继承基础上的超越,是创新的正道。艺术高超还是低劣的衡量标准,是好坏,而不是新旧。说“好”,已经有“新”的成分在,而片面的“新”,是算不上好的。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举出八种路径趣向,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于最后两种风格则有所贬抑,说:“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搞艺术,没有人硬性规定必须要经典和雅致,但是,“新奇”和“轻靡”者的通病,无不是因为“竞今”和“附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争着赶时髦、媚俗。

  黄宾虹在《美展国画谈》一文中,论画法而特重书法,有谓“唐宋古画,纯全以书法参入画法,故笔墨高超”,同时说道“阎立本画功臣图,周昉画宫嫔,已入时趋,略变古法”。可见,“略变古法”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倘若当时的艺术家们都只是因循古法,一点也不变法,那么,当今天我们来观察和纵览整个艺术史时,无疑将看到一个极其单调和乏味的景象。量变而质变,传统就是一个逐渐累加而演化的历史。由此可知,胶着传统、故步自封固然可笑,而试图一夜之间便可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也是同样的荒唐。

  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中文本前言中说:“西方艺术的故事,就是永无休止的实验的故事,就是追求前所未有的新颖和独创效果的故事”;“中国的艺术,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雅致和微妙,因为,公众并不那么急于要求看到出人意表的新奇之作”。贡布里希此言,可谓知者之论,读之,或可思辩出一些东西。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崔自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