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中国书画鉴定因素构成述略(一)

作者:何鸿 2005-09-15 15:02:52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2002年12月~2003年1月,上海博物馆50周年庆典,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举行“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这一略带缺憾(台湾省故宫博物院未参加)的书画艺术“盛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然而就在人们喜兴未尽时,从北京中贸圣佳秋季艺术品拍卖场传来佳音,北宋书法家米芾(1051~1107)的书法卷《研山铭》(海外回流)以2999万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北京中国嘉德2002春季艺术品拍卖的北宋徽宗(1082~1135)《写生珍禽图》(海外回流)2530万人民币所创立的中国书画艺术品世界记录,这件作品现已进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的回归,也拾回了人们刚刚为失去《写生珍禽图》而留下的遗憾。当然,人们也没有忘记就在1995年北宋画家张先(990~1078)的《十咏图》以1980万元人民币创立的当时世界记录。北宋书画三破世界记录,必将集聚人们的目光重新审视宋代这一中国美术史上经典和辉煌的时段。但从这次“千年遗珍”展和近年的世界拍卖场上透析的信息表明,宋代以前中国传世的书画艺术品已经很难再世和出现了,因此重构中国书画艺术史图序只能建构在现有的书画遗存、古籍史迹和不断进行的考古发现之上。然而在中国书画艺术品不断回流的大好形势面前,以及不同的学者对同一件作品的不同解读和书画鉴定人才的严重断代和滞后,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中国书画真伪的鉴定问题。北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据说已尘埃落定进驻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但它的去向和真伪依然有来自异域不同的声音。但愿张先的《十咏图》和米芾的《研山铭》真伪没有争议。艺术品的真伪争议也许是一个永远的话题,2003年7月在北京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晋)索靖的书法《出师颂》以2200万元的价格为北京故宫购得,被冠以“重购国宝”的美名,然而,它的真伪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国人一片哗然,后来诸多媒体和专家都作了讨论。不管结果如何,讨论和争论的意义是积极而有益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就怕“某些专家说了算”而盖棺定论。为了让世人对中国早期书画艺术的直观感受和比较,2003年8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索靖《出师颂》的重重迷雾中组织了题为“两晋隋唐书法”的展览,这种挑战和应战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文化社会责任感。这次展览中还有王珣的《伯远帖》等名品佳作。

  中国书画真伪的鉴定,一直是困绕世界的难题。针对中国书画空前的作假行为,几年前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就宣布停拍中国书画。虽然历朝历代有一些书画著录和文献记载,但毕竟元代以前书画真迹、实物遗存相当少,难以回复当时的状态。加上中国书画艺术品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分散性和损毁相当严重,即便很多学者下大力气在世界各地进行搜寻、统计和研究,也由于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和博大精深,故难以建构严谨、系统而有序的美术史真时空。历朝历代浩如烟海的书画作品、仿品、摹本和中国书画师承传统的自律性因素为书画真伪的鉴定增大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建构中国书画艺术的文化基因图序。鉴于中国书画艺术是包容人文精神的复杂胎体,只是尽可能去建立中国书画艺术的真伪鉴定体系和图示坐标参照体系。可喜的是,新的《文物法》的颁布、国家文物局文物专项基金的设立和海外中国书画艺术品的回流、以及打击文物走私和盗墓等破坏文物活动的加强,北京中国文博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学校对文物鉴定人才培养的重视,加上海内外许多中国书画艺术展览的增多提高了全民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意识,正在进行中的弘扬中国书画国粹系列展览活动,为我们建立中国书画基因图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毫无疑问,中国书画真伪的鉴定,必须建立中国书画基因图库,这一方面是重新拾回世界关注中国书画艺术的信心,同时以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探究精神对中国传统书画进行重新洗牌,以确立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关系。

  中国书画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科。它有很强烈的历史时空和延续感。它的层层叠加,筑成了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宝库,并作为精英文化而载入中国文化史册。它的复杂性超越了人们常态的想像。是啊,自然科学最大的特征是遵循自然规律,理性地抹去人的个性;人文学科的艺术则极力宣扬个性和关注社会,因此,社会性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书画艺术,不只是材料、表现形式、主题等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诸如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学、生物、化学等都会与之发生关系。法国文学大师雨果说:“‘巴黎圣母院’上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不仅仅是法国历史的一页,同时也是艺术史和科技史的一页。”一件艺术作品的容量的确要比人们想像的复杂得多,中国书画亦是如此。从技术层面上看,中国书画所包含的要素有材料(包括绢、纸、笔、墨、砚、颜料等)、技法(历朝历代创立的书画表现技巧和规范等)、装裱(不同时期、各个地区的装裱样式、所用材料等)、主题内容(中国画外在形式上的题材、款记、印鉴、跋文等)等。这些是鉴定中国书画必须首先掌握的内容,作品背后所包含的主体个性、人文、历史等要素则是鉴定中国书画的最难之处。针对一件书画作品,细细分来,有这么一些因素供我们参考。

  作品的现存状况:

  作品的现存状况是指作品的破损程度和保存状况。中国书画所用的绢帛、宣纸等由于时间的久远,大多已经损坏或人为因素破坏。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去建构它的完整性则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才能体现它当时的面貌和正确引领人们的思维。如元四家之一黄公望(1269~1354)的《富春山居图》(长卷),由于一位名叫无用的先生临终前将它投入火中,致使它断为两截,一半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另一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如何去复位这件作品被烧的部位相当重要。否则不能完整地展现富春江一带的山水风貌和地域环境,也就不能全面把握黄公望山水画的艺术特色。重构的一种可能是以现存的蓝本对着实景比较,寻找缺失。另一种可能是从黄公望的其他山水画中找寻注脚或同时代及以后画家的相关绘画中找到线索。还有一种可能是从文献、著录等描述中进行重构。但重构的难度是,元代的山水画与宋代范宽等人的山水画有质的不同。宋代是注重“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范宽语)的游观山水,而元代多是“直抒胸臆”的“书斋山水”。但希望黄公望“领略自然胜境,随笔模写”的学习方法能帮我们找到重构的依据。与之相比,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要幸运得多。它完整的形象让我们鉴定同时代的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坐标和范本。完整的且准确无误的书画真迹在鉴定学上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为我们建构一个书画家在某个时期的书画文化基因提供了精确的参照和数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面对早期书画摹本和不完整的作品时经常出现尴尬的情形。西方的艺术品也同样遇到类似的问题。当我们面对古希腊时期著名的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亚历山德罗斯)时,丝毫不会关注她原始的状态,而是她的秀美大大掩盖了她的残缺。脱离了原生环境和状态,人们也无心和无法回复她的本真面貌。但中国书画一以贯之的自律传承和重复回归与叠加使我们必须面对和重构作品的真实面貌。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何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