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僧说“仙人乘槎”(系列之八)
作者:张跃华 2005-09-15 14:29:35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一)“僧说”出现的缘由
据说,在一些出版物中,认为“仙人乘槎”与达摩“一苇渡江”存在着某种联系。因为达摩是禅宗祖师,所以此文用“僧说”为题。在《残瓷雅集》一书中,是这样解释一幅“仙人乘槎”瓷画的:“槎是木筏,乘槎仙人光头,所以表现的应该是达摩渡江的故事。” (图一)。
在“仙人乘槎”论坛讨论中, 也有的朋友说:
“这一题材“仙人乘槎”,其实来源于达摩渡江,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之所以较多,主要是明太祖出身于僧侣,因此尽管佛教末法时期已经开始,但汉传佛教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代的心越、木庵都是画达摩的高手,这种风气也必将反映在瓷画上。”
例如瓷画“一苇渡江”(图二)。
笔者感觉,“一苇渡江”与‘仙人乘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者在背景、文化、素材、故事的发生、发展……,诸多方面都有着差异。前者是根据一定事实,演义出来的禅宗祖师人物传奇。后者是依据晋人志怪小说杜撰的神话故事。
(二)“一苇渡江”的禅宗传奇
民间传说,达摩到了中国的南京,看见当地的佛家高手神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坐而论道,便一会摇头,一会点头,暗自离去。神光心中不悦。有人告诉他:“这是天竺高僧达摩。”神光表面谦虚,去请达摩,其实,是想与达摩论个高低。可是达摩已经到了江边,见左右无船,就拣起脚下的一根芦苇,踏苇为船,渡江而去。前往少林寺。神光不服,也拣芦苇模仿达摩的样子渡江,结果,成了落汤鸡,很是狼狈。后来流传成“一苇渡江”的达摩传奇。
有人考证,达摩从南朝到北朝,确有其事,可事实不是如此神奇。
“一苇”两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卫风】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里的“一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疏言:“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然,非一根苇也。”根据这种理解,古人的“一苇”并非一根芦苇,而是许多芦苇结扎成的一个筏子。达摩乘坐这种芦苇筏子渡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古代文献《释氏通鉴》里面说: “(达摩)遂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所以说,“一苇渡江”是依据一定的历史事实,通过夸张、神化出现的禅宗传奇。
(三)“仙人乘槎”的来龙去脉
“仙人乘槎”的故事,是晋人张华在他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记载的一段传说中的怪异现象。原文这样写道:“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二馀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馀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后来,有人又把这个美丽传说的主人公,附会到张骞身上。于是,引申出了“张骞乘槎”的故事。仙人变成张骞的时间,根据一些朋友的研究,大概在南朝,自宋至梁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此说。大量的诗词歌赋、雕塑、绘画等可以佐证。
(四)仙人僧人,泾渭分明
前后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到,仙人与僧人是不可混淆的。仙人是远古传说中怪异人物。虚无缥缈,若有若无。僧人是古代天竺国的和尚,来华夏中原,史书记载,确有其人。两个瓷画,两个故事。在情节、人物、,内涵……等诸多方面,是根本不相同的,僧人是从西天来东方,仙人是从东土向西行。是根本不同道的。
据说,在一些出版物中,认为“仙人乘槎”与达摩“一苇渡江”存在着某种联系。因为达摩是禅宗祖师,所以此文用“僧说”为题。在《残瓷雅集》一书中,是这样解释一幅“仙人乘槎”瓷画的:“槎是木筏,乘槎仙人光头,所以表现的应该是达摩渡江的故事。” (图一)。
在“仙人乘槎”论坛讨论中, 也有的朋友说:
“这一题材“仙人乘槎”,其实来源于达摩渡江,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之所以较多,主要是明太祖出身于僧侣,因此尽管佛教末法时期已经开始,但汉传佛教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代的心越、木庵都是画达摩的高手,这种风气也必将反映在瓷画上。”
例如瓷画“一苇渡江”(图二)。
笔者感觉,“一苇渡江”与‘仙人乘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者在背景、文化、素材、故事的发生、发展……,诸多方面都有着差异。前者是根据一定事实,演义出来的禅宗祖师人物传奇。后者是依据晋人志怪小说杜撰的神话故事。
(二)“一苇渡江”的禅宗传奇
民间传说,达摩到了中国的南京,看见当地的佛家高手神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坐而论道,便一会摇头,一会点头,暗自离去。神光心中不悦。有人告诉他:“这是天竺高僧达摩。”神光表面谦虚,去请达摩,其实,是想与达摩论个高低。可是达摩已经到了江边,见左右无船,就拣起脚下的一根芦苇,踏苇为船,渡江而去。前往少林寺。神光不服,也拣芦苇模仿达摩的样子渡江,结果,成了落汤鸡,很是狼狈。后来流传成“一苇渡江”的达摩传奇。
有人考证,达摩从南朝到北朝,确有其事,可事实不是如此神奇。
“一苇”两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卫风】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里的“一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疏言:“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然,非一根苇也。”根据这种理解,古人的“一苇”并非一根芦苇,而是许多芦苇结扎成的一个筏子。达摩乘坐这种芦苇筏子渡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古代文献《释氏通鉴》里面说: “(达摩)遂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所以说,“一苇渡江”是依据一定的历史事实,通过夸张、神化出现的禅宗传奇。
(三)“仙人乘槎”的来龙去脉
“仙人乘槎”的故事,是晋人张华在他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记载的一段传说中的怪异现象。原文这样写道:“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二馀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馀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后来,有人又把这个美丽传说的主人公,附会到张骞身上。于是,引申出了“张骞乘槎”的故事。仙人变成张骞的时间,根据一些朋友的研究,大概在南朝,自宋至梁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此说。大量的诗词歌赋、雕塑、绘画等可以佐证。
(四)仙人僧人,泾渭分明
前后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到,仙人与僧人是不可混淆的。仙人是远古传说中怪异人物。虚无缥缈,若有若无。僧人是古代天竺国的和尚,来华夏中原,史书记载,确有其人。两个瓷画,两个故事。在情节、人物、,内涵……等诸多方面,是根本不相同的,僧人是从西天来东方,仙人是从东土向西行。是根本不同道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焦点艺术人物权威专题报道--张跃华2022-07-04
- 当代书画名家张跃华参加画者文脉全国书画名2022-07-04
- 张跃华:袭古创今-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纪录2022-07-04
-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面对面》专访中国著名2022-07-04
- 苍山云海玉生烟--华翁张跃华大师水墨重彩山2022-07-01
- 张跃华:给山水画穿上“时代新装”2022-06-28
- 文化人物 | 以色写意 以彩畅神 -张跃华山水2018-04-28
- 墨彩神光(一)梦翁·张跃华精品艺术展2022-06-27
- 墨彩神光(三)梦翁·张跃华的艺术创新2022-06-27
- 梦翁·张跃华艺术风潮惊现中国宋庄波及全球2015-10-2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