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拍卖中的价格博奕——抵制“集团标” 拍卖行出笼“虚叫价”(三)

作者:郑鑫尧 2005-08-29 14:03:15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拍卖商对集团标痛恨之极,对他们从自己口袋里明目张胆抢钱的行为当然不会无动于衷。“虚叫价”策略是一种他们常用的而且特别有效的应对措施。所谓的虚叫价,从理论上来说,目的在于防范集团标。拍卖商的论点是:如果竞价从底价开始,集团标就会大显身手。集团标成员叫一次价,锁住这件拍卖品,然后袖手旁观,等成交后再举行清算大会,进行第二次拍卖。拍卖商的一套反制措施,通常以下面这种方式运作。

  通常,每一件拍卖品的底价,总是比刊载在目录上的最低个人估价低个一两标,但没有人知道确实的底价,有时底价也可能比估价低得多,有时也可能根本没有底价。拍卖商声称,虚叫价的作用在于炒热每一件拍卖品的买气,同时混淆集团标的视听,让他们摸不清底价。因此,在关键时刻,拍卖师总会环视厅堂一周,点点头笑一笑,说道:“谢谢您出价”或“是您喊价吗?”而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人叫价,这一切都是假装。在这个阶段,除了拍卖员,没有人知道哪些叫价是真实的,哪些是虚的。拍卖商对采用“虚叫价”有一个理由:如果竞标从底价开始,却没有人看中这件拍卖品,那么,场面就会变得十分冷清,根本没有人喊价,连虚叫价也施展不出来,结果只好宣布流标。从低于估价的某一点起叫,拍卖员就可以“炒热”拍卖场的气氛,制造一个假相:看上这件拍卖品的人可真不少啊。

  在拍卖会上玩“虚叫价”的还有委托人,他们被称为“托儿”。这些人为了抵制集团标,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或者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会找朋友做托儿,佯扮竞买人参与竞价,竞买自己的标的,哄抬价格。对于委托人的虚叫价,拍卖商又喜又怕,喜的是他们帮自己“干活”而不用支付报酬;怕的是一旦露馅,砸了拍卖商的牌子。

  20世纪早期,艺术品市场繁荣出现之前,参加拍卖会的人大多是业界人士——收藏家、博物馆采购员和每周出入拍卖场几次的经纪人。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当然晓得什么是虚叫价。就算他们不喜欢、不赞成这种做法,他们也得遵守拍卖场的规矩。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80年代起至今,拍卖场本质上起了很大的转变,虚叫价的陋规开始受到强烈的批评。

  集团标也好,虚叫价也好,都是委托人、竞买人、拍卖商为了牟利而用来对付另一方的策略。在这场争斗中各方时有胜负,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繁荣”的景象。拍卖会上的这种“潜规则”,你知、我知,人人皆知。但是,谁也不愿意去捅漏这一层窗户纸,因为参与者中没有人想当“皇帝的新衣”里哪个聪明的小男孩。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郑鑫尧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