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百变收藏----能喝的古董
作者:赵庆伟 2005-08-23 10:31:24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无论他们所处的地域、无论他们的经济状况,饮茶的习俗自古是尽而有之的。茶文化在中国的复兴,茶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当然是今天富足了的社会所要追求高尚生活的必然结果。
自身独饮,得清静心,体验禅宗境界;众人合饮,走入时尚,贴心交流。现如今人们通过饮名茶,寻找成功的感觉;通过送名茶,显示友谊的深厚。我在乎的却是它的收藏性。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茶的种类繁多,民间素有“茶叶做到老,名目认不了”之说。有关茶叶的书籍古时流传至今也有很多:《茶经》唐代,陆羽著;《圣宋茶论》宋代,徽宗著;《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番著;《北苑别录》宋代,赵汝矿著;《北苑茶录》宋代,丁谓著;《建安茶记》宋代,吕孝卿著;《品茶要录》宋代,黄儒著;《东溪试茶录》宋代,宋子安著;《补茶经》宋代,蔡宗颜著;《壑源茶录》宋代,章炳文著;《茶苑杂录》宋代;《茶谱》明代,顾元庆著;《茶疏》明代,许次纾著;《茶约》明代,何彬然著;《茶笺》明代,屠隆著;等等。
中国伟大的茶文化在民国晚期却因战乱、外茶竞争等诸多原因落败了。
解放初期,茶叶快速发展的契机得自于中苏贷款协议的签订;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第五条是: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根据这一条款,同时签订了关于贷款给中国的协定,贷款总额为三亿美元。协定指定将来还贷及还息均以茶叶偿还为主。当时全国的茶品年总产量仅为二十万担,而光苏联的年需求就在七十万担以上,因而科学化、规模化、合作化的茶厂新建了很多;大量的茶品运往苏联。及至中苏交恶,断绝了关系,茶品转而更多地销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能收集到的老茶砖多为当时所制并积压在一些老供销社里以至今天。
茶的制式分为散装与紧压两种,茶的制法分为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三种;适合于长久收藏的茶品为全发酵茶亦即红茶或黑茶,乌龙茶为半发酵,绿茶为不发酵茶。饮茶的好处任谁都能说出几条来,但饮老红茶的好处就有些不同的地方了:它属于中性茶,不寒、不温,饮时不会有苦涩之感,饮后不会使身体在亢奋状态下有更多地透支,不过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它的消脂去油的功力-----减肥!
国人多喜爱喝叶类青茶,而欧美诸国却更喜爱喝末状红茶;因而早期中国用于出口的贸易茶中有很多是末状红茶压制成的茶砖,最大的砖茶厂在湖北,外国人称其为“黑砖”,国人称其为“米砖”“末砖”。当年的茶商也很乐于销售这种茶砖:一是成本较低利润较高,二是压紧度较好、占用空间较少便于运输存储。现在的茶商往往认为末砖价值很低,这是由于今天茶的产量较之开国时已不知大了多少倍,新制的叶砖尚且积压,边角料制的新末砖当然就更别提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当年那些出口苏联的末砖在制作上是很讲究很精到的:要由大茶叶公司聘请专业的茶师,从众多小茶园产的毛茶中重选出高品质者再次焙炒、拣选、分筛;再配以茶花、茶籽、叶梗等调配口味,经30多道工艺,用六十吨的水压机在有蒸汽配合的情况下精模压成。当年黑砖受欢迎的程度在茶商中流行的一句话中“要解放西藏,只要每个人背一块黑茶砖去就行”即可略见一斑。
抗战前出口红茶的产区主要在:安化、桃源、邵阳、湘乡、宁乡,羊楼洞、蒲圻、通城、通山、修水、铜鼓、浏阳,祁门、秋潽、平里、浮梁,乐清、永嘉、瑞安,宜都、宜昌、五峰、恩施。解放后根据人民政府在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第四章经济政策第三十条的规定:凡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植其发展。建国初期政府为了恢复茶农茶商的信心还曾直接出资购买茶品:1949年10月长沙军管会贸易处收购黑砖4100箱,上海杭州的贸易处也收购了很多的不合时销的外贸茶;帮助恢复发展茶业,新产区扩大了数倍,茶的品种、质量、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全中国有二十多个省五百多个地区产茶,茶的名号有近千种之多,收藏就一定要有所选择:要么年代够久, 要么口味够醇,要么外观够美,要么数量够少。我是这么想的,一个茶的时代到来了,好歹得搭上车,攒点茶!再贵的新茶(不发酵),隔年不就变成陈茶了吗!不要。攒点老红茶!
现在普洱茶已叫得满天响,似乎它已成云南茶的代名词了,其实普洱只是云南十几个产茶区的地名之一罢了。但当地特产一种小叶茶,茶品一流,周边其它地区没有生长;不过建国前的十几年间,茶道败落,茶树或伐或弃已是留存无多了;要想找到建国前产的普洱茶难度赶得上明代官窑瓷了。
我初次买到老茶砖是在一家古董店里,给店主送货的是些山西人,本来这些旧货商靠倒腾些小古董还能赚些钱,现在东西也少了价格也贵了钱也不好赚了,但他们发现撮旧货时里面偶尔夹带的老茶砖,在不经意的半卖半送后,受购者们经常反复询问有没有又找到老茶砖,这使他们发现这路货有人要,于是乎他们开始往青海、新疆、内蒙等边远山区的老供销社、老畜牧公司那转悠,居然就让他们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
晋商在中国近代茶叶史上功不可没,在明末、清代至民国时期、解放初期,山西晋商以渠氏为代表的巨绅,在湖北产茶地的鄂南蒲坪(今赤壁市)羊楼洞、咸宁柏墩等两处主产区,设立了茶厂、钱庄、当铺、药房等诸多商号,为茶叶种植、采摘、加工、运销服务。晋商们将产茶地的茶叶运往汉口集中,走水路运至湖北襄樊,换骡马走旱路经河南社旗、洛阳,纵贯到山西老家的晋城长治到太原。然后将茶叶分装,再赴大同运到内蒙古、蒙古、中亚、俄国等地进行交易。 晋商的另一条线路是:出湖北后,入河南伏牛山脉、黄河、太行山北上,再向北进入草原、戈壁,换骆驼抵蒙古国乌兰巴托。这里已是漠北地区,气候寒冷,驼队又换成牛车,走150公里,到当时中俄边境商埠恰克图,全长约3000公里。耗时三个月。俄商则将买到的茶叶从恰克图出发向西,一直运往莫斯科。沿着这些轨迹,我的收藏希图能有些许发现。
茶品收藏在内地是一个新兴领域,鉴别的能力将决定藏品的成败:一看外观,二看汤色,三看茶底,四品茶气。
茶叶一身都是宝,细心体会少不了。
沏泡过后的茶叶不要扔,还有很多用处:晒干切碎后与宠物食品适量掺和,可使一些大型宠物开胃去火;可与很多家养植物的土壤混合,即能增肥又能加强植物根系的透气性;用陈茶叶填装的枕头有很好的镇神作用;用陈茶叶水对纸张、布料、木材等进行浸泡,可产生较好的做旧效果。
泡沫红茶暑期时尚饮法:开水冲泡红茶,取第二遍茶汤滤后备用,;用洋酒调酒器装冰块八成满,加入枣花蜜、再加入茶汤,上下左右用力摇晃至冰化,倒出后分饮是也。
自身独饮,得清静心,体验禅宗境界;众人合饮,走入时尚,贴心交流。现如今人们通过饮名茶,寻找成功的感觉;通过送名茶,显示友谊的深厚。我在乎的却是它的收藏性。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茶的种类繁多,民间素有“茶叶做到老,名目认不了”之说。有关茶叶的书籍古时流传至今也有很多:《茶经》唐代,陆羽著;《圣宋茶论》宋代,徽宗著;《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番著;《北苑别录》宋代,赵汝矿著;《北苑茶录》宋代,丁谓著;《建安茶记》宋代,吕孝卿著;《品茶要录》宋代,黄儒著;《东溪试茶录》宋代,宋子安著;《补茶经》宋代,蔡宗颜著;《壑源茶录》宋代,章炳文著;《茶苑杂录》宋代;《茶谱》明代,顾元庆著;《茶疏》明代,许次纾著;《茶约》明代,何彬然著;《茶笺》明代,屠隆著;等等。
中国伟大的茶文化在民国晚期却因战乱、外茶竞争等诸多原因落败了。
解放初期,茶叶快速发展的契机得自于中苏贷款协议的签订;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第五条是: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根据这一条款,同时签订了关于贷款给中国的协定,贷款总额为三亿美元。协定指定将来还贷及还息均以茶叶偿还为主。当时全国的茶品年总产量仅为二十万担,而光苏联的年需求就在七十万担以上,因而科学化、规模化、合作化的茶厂新建了很多;大量的茶品运往苏联。及至中苏交恶,断绝了关系,茶品转而更多地销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能收集到的老茶砖多为当时所制并积压在一些老供销社里以至今天。
茶的制式分为散装与紧压两种,茶的制法分为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三种;适合于长久收藏的茶品为全发酵茶亦即红茶或黑茶,乌龙茶为半发酵,绿茶为不发酵茶。饮茶的好处任谁都能说出几条来,但饮老红茶的好处就有些不同的地方了:它属于中性茶,不寒、不温,饮时不会有苦涩之感,饮后不会使身体在亢奋状态下有更多地透支,不过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它的消脂去油的功力-----减肥!
国人多喜爱喝叶类青茶,而欧美诸国却更喜爱喝末状红茶;因而早期中国用于出口的贸易茶中有很多是末状红茶压制成的茶砖,最大的砖茶厂在湖北,外国人称其为“黑砖”,国人称其为“米砖”“末砖”。当年的茶商也很乐于销售这种茶砖:一是成本较低利润较高,二是压紧度较好、占用空间较少便于运输存储。现在的茶商往往认为末砖价值很低,这是由于今天茶的产量较之开国时已不知大了多少倍,新制的叶砖尚且积压,边角料制的新末砖当然就更别提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当年那些出口苏联的末砖在制作上是很讲究很精到的:要由大茶叶公司聘请专业的茶师,从众多小茶园产的毛茶中重选出高品质者再次焙炒、拣选、分筛;再配以茶花、茶籽、叶梗等调配口味,经30多道工艺,用六十吨的水压机在有蒸汽配合的情况下精模压成。当年黑砖受欢迎的程度在茶商中流行的一句话中“要解放西藏,只要每个人背一块黑茶砖去就行”即可略见一斑。
抗战前出口红茶的产区主要在:安化、桃源、邵阳、湘乡、宁乡,羊楼洞、蒲圻、通城、通山、修水、铜鼓、浏阳,祁门、秋潽、平里、浮梁,乐清、永嘉、瑞安,宜都、宜昌、五峰、恩施。解放后根据人民政府在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第四章经济政策第三十条的规定:凡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植其发展。建国初期政府为了恢复茶农茶商的信心还曾直接出资购买茶品:1949年10月长沙军管会贸易处收购黑砖4100箱,上海杭州的贸易处也收购了很多的不合时销的外贸茶;帮助恢复发展茶业,新产区扩大了数倍,茶的品种、质量、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全中国有二十多个省五百多个地区产茶,茶的名号有近千种之多,收藏就一定要有所选择:要么年代够久, 要么口味够醇,要么外观够美,要么数量够少。我是这么想的,一个茶的时代到来了,好歹得搭上车,攒点茶!再贵的新茶(不发酵),隔年不就变成陈茶了吗!不要。攒点老红茶!
现在普洱茶已叫得满天响,似乎它已成云南茶的代名词了,其实普洱只是云南十几个产茶区的地名之一罢了。但当地特产一种小叶茶,茶品一流,周边其它地区没有生长;不过建国前的十几年间,茶道败落,茶树或伐或弃已是留存无多了;要想找到建国前产的普洱茶难度赶得上明代官窑瓷了。
我初次买到老茶砖是在一家古董店里,给店主送货的是些山西人,本来这些旧货商靠倒腾些小古董还能赚些钱,现在东西也少了价格也贵了钱也不好赚了,但他们发现撮旧货时里面偶尔夹带的老茶砖,在不经意的半卖半送后,受购者们经常反复询问有没有又找到老茶砖,这使他们发现这路货有人要,于是乎他们开始往青海、新疆、内蒙等边远山区的老供销社、老畜牧公司那转悠,居然就让他们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
晋商在中国近代茶叶史上功不可没,在明末、清代至民国时期、解放初期,山西晋商以渠氏为代表的巨绅,在湖北产茶地的鄂南蒲坪(今赤壁市)羊楼洞、咸宁柏墩等两处主产区,设立了茶厂、钱庄、当铺、药房等诸多商号,为茶叶种植、采摘、加工、运销服务。晋商们将产茶地的茶叶运往汉口集中,走水路运至湖北襄樊,换骡马走旱路经河南社旗、洛阳,纵贯到山西老家的晋城长治到太原。然后将茶叶分装,再赴大同运到内蒙古、蒙古、中亚、俄国等地进行交易。 晋商的另一条线路是:出湖北后,入河南伏牛山脉、黄河、太行山北上,再向北进入草原、戈壁,换骆驼抵蒙古国乌兰巴托。这里已是漠北地区,气候寒冷,驼队又换成牛车,走150公里,到当时中俄边境商埠恰克图,全长约3000公里。耗时三个月。俄商则将买到的茶叶从恰克图出发向西,一直运往莫斯科。沿着这些轨迹,我的收藏希图能有些许发现。
茶品收藏在内地是一个新兴领域,鉴别的能力将决定藏品的成败:一看外观,二看汤色,三看茶底,四品茶气。
茶叶一身都是宝,细心体会少不了。
沏泡过后的茶叶不要扔,还有很多用处:晒干切碎后与宠物食品适量掺和,可使一些大型宠物开胃去火;可与很多家养植物的土壤混合,即能增肥又能加强植物根系的透气性;用陈茶叶填装的枕头有很好的镇神作用;用陈茶叶水对纸张、布料、木材等进行浸泡,可产生较好的做旧效果。
泡沫红茶暑期时尚饮法:开水冲泡红茶,取第二遍茶汤滤后备用,;用洋酒调酒器装冰块八成满,加入枣花蜜、再加入茶汤,上下左右用力摇晃至冰化,倒出后分饮是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收藏家赵庆伟30吨手稿论麻袋买2014-05-23
- 【藏家专访系列】赵庆伟:做一个善于等待的2014-03-26
- 平民收藏家赵庆伟:遗失的收藏乐趣2013-10-29
- “拾荒者”赵庆伟的收藏江湖2013-05-31
- 赵庆伟:拾荒者的江湖2013-05-28
- 【北京拍卖季】赵庆伟:草根对中小拍场的支2012-12-21
- 赵庆伟:引爆微小幸福2012-09-18
- 赵庆伟的收藏经 收藏的眼光2012-02-29
- 成为收藏家所需的眼光2011-12-13
- 成为收藏家所需的眼光2011-12-12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