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视力与听力

作者:邵建武 2005-08-01 16:07:31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这些年,经常参观一些拍卖会。发现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前几年,拍卖会刚刚在北京出现时,与会人士除了海外买家与中介人,大多是北京的美术界人士。近两年,无论是在预展,还是在拍卖会上,陌生的面孔居多。

  无疑,他们构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品消费群。这两年,他们创造了国内买家多于国外买家、本土文物与艺术品成交屡创新高、海外文物回流等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应当说,这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据笔者观察和了解,这个消费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三五成群,而不像海外买家那样——多为独行客。这个特点,让我想起一位香港收藏家的话。他说,在香港,艺术品的消费者听力极好,但视力较差。其意是,香港的艺术品消费者多数鉴赏水平不高,而对关于艺术品的传说、报道极为敏感。因此,他们常常被误导。

  乱世饥饿,盛世文物。生活环境的稳定,社会购买力的迅速提高,导致了公众收藏意愿的日益强烈(装饰、投资、投机),并没有导致公众收藏水平的相应增长。也就是说,从一个被动的收藏者到一个主动的收藏家,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大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我们曾经遭遇数十年的战乱频仍与十年的文化被“革命”。

  缘于此,近年来,国内许多出版机构出版了一批关于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的书籍,绝大多数新闻媒体陆续推出收藏专栏与专版,一些美术机构不断开设有关的讲座,一些美术院校也开始设立相关的专业。人们的听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和一定程度的锻炼,但是,他们的视力提高却相对缓慢了。一个有力的根据是,陈设着真正文物与艺术品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没有得到收藏者的应有关注。

  无论是文物,还是艺术品,只要涉及收藏,关键是多过眼、多上手。历史上的许多收藏家并非是学富五车的文人,而是水里来、泥里去的实践者。一方面,文物、艺术品的学术评估与市场评估虽有所交叉,但毕竟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体系;另一方面,文物、艺术品生产与流传的许多细节常常被学术研究忽略不计,也是文物与艺术品造假者力所不及的,只有通过常常把玩,才能感觉得到,掌握得了;最重要的是,今天的许多收藏者在他们初涉其间时,即为赝品所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看坏了眼睛,如此,自然见怪不怪、见假不假,长此以往,很可能当一辈子的冤大头。

  所以,有志于收藏的人们,不妨多多参观博物馆与美术馆,让自己面对真正的文物与艺术品,让自己面对历史与真实,让它们打开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视力。

  〔1998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邵建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