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中国先锋女艺术家展 八个女人的艺术表达
———关于“语言的阁楼”的语言
作者:马潇然 2005-07-28 15:21:49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A-
A+
四分之三、语言的阁楼、酷·爱身体、女性艺术家、前卫艺术,这一切因素的组合未免让观者有些迷离的印象。中国顶尖的女性艺术家展览在近些年有些稀疏,除了喻红在两年前的成长系列外,其他的似乎都在寂寞中默默生长。而这两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为茂盛的时节,缺少了她们,男性艺术家疯长的声音尽管喧嚣却显得单调。
8个女子的组合
陈庆庆、何成瑶、喻红、崔岫闻、杨帆、陈秋林、陈羚羊、沈娜,她们的“语言的阁楼——中国先锋女艺术家展”在北京“四分之三”画廊举行。按年代排序,她们是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出生,50、40、30——让人想起张艾嘉、刘若英和李心洁——陈庆庆和沈娜这样俨然两代人的女艺术家可以同时被人们所注意。
早些年,喻红和她先生刘晓东在油画界的名声就已超过了美院“隔行如隔山”的篱笆,她那时的画,巨大,红与绿强烈对比,衬托出阴影里的光,有一种沉着的明亮。她后来的“目击成长”系列,以照片和绘画的对比,绵延生命的历程,厚重沉积。现在看来正像端坐在面前的她,稳重而霸气。
崔岫闻是个冷静而理性的女人,无法猜测年龄,笑起来很疯狂。站在她新作前,有些恐惧,一面墙大小的摄影,一个戴红领巾的女孩,用各种动作和表情组成一张集体照。恍惚间,把人拉入童年,让那些不愿回到过去的人会难以面对。
陈羚羊的《12月花》,初看很美丽,仔细看却觉得不舒服。这个系列将女性身体局部变成一种个人化的语汇,珍惜地美化着女性经期的血,表现出一种自我呈现的勇气。生于1979年的沈娜是其中最年轻的,她有些困扰于别人对她同性恋题材的好奇,其实那有些漫画意味的画面并非她所有过的生活。杨帆在表现都市女性的虚无和感伤时似乎有自己影子,那在原野上吹蒲公英的女子和在车站里垂头沉思的女子有着不可解释的迷惘。
陈庆庆的装置表现出一个虚拟的女性幻想盒,打开它,就是打开她,里面充满着符号意味的史前、政治和女性景观。还有她的衣服编织系列,一些花瓣夹杂在经过磨制的粗砺麻布中,那种晶亮而坚韧的质感,仿佛可以听到时光在温暖地流淌。
何成瑶的摄影有关自己生活。很多人会惊讶于她敢于裸露身体的勇气,但并不知道她这幅与母亲、儿子袒露上身的合影是对过去伤痛的检视——母亲是精神病人,童年回忆是母亲经常赤裸自己于街上疯癫狂奔的痛苦。
“疗伤”和自我寻找的过程
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喜爱。她们鲜明的个人特质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吸引着有相似经历的人。与男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她们更多的以女性形象为载体,渗透在画面深处的,是女人独特视角和叙述方式。尽管8位女艺术家有些排斥将她们的性别刻意加以强调,并要求以后参展时要在男艺术家后注上“(男)”,但这毕竟是玩噱头式的调侃,也掺杂着几许无奈。性别特征也许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强调,而她们的作品也正好补充了这一印象,虽然其中有些情感和表达的力度比男艺术家还要冷静和理性。
在女性“先锋”艺术的语汇中,男性在她们生活中的角色似乎愈来愈模糊。丈夫、情人、朋友、合作者、竞争对手……她们的角色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单纯。更加复杂,更加暧昧,更加混沌,从仰视到平视,这些女性艺术家在作品中显示出了完全对等的独立性。虽然在现实中,她们仍旧为寻求两性关系的平衡苦苦挣扎。
也许这是一个对女性更为宽容的时代,使得这些女性艺术家可以借助艺术找到生命的另一个出口,对她们其中的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惟一的出口。她们通过语言乌托邦进行自我超越和解放,就像是在重建一座“语言的阁楼”。“阁楼”是这样一种隐语,中国传统的“闺阁”与欧洲女性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通过从阁楼到语言的超越,中国女性艺术开始超越了自己的性别角色。
这是一个漫长的“疗伤”和自我寻找的过程。四分之三的画廊里,充满了女性成长的呻吟和愉悦。
8个女子的组合
陈庆庆、何成瑶、喻红、崔岫闻、杨帆、陈秋林、陈羚羊、沈娜,她们的“语言的阁楼——中国先锋女艺术家展”在北京“四分之三”画廊举行。按年代排序,她们是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出生,50、40、30——让人想起张艾嘉、刘若英和李心洁——陈庆庆和沈娜这样俨然两代人的女艺术家可以同时被人们所注意。
早些年,喻红和她先生刘晓东在油画界的名声就已超过了美院“隔行如隔山”的篱笆,她那时的画,巨大,红与绿强烈对比,衬托出阴影里的光,有一种沉着的明亮。她后来的“目击成长”系列,以照片和绘画的对比,绵延生命的历程,厚重沉积。现在看来正像端坐在面前的她,稳重而霸气。
崔岫闻是个冷静而理性的女人,无法猜测年龄,笑起来很疯狂。站在她新作前,有些恐惧,一面墙大小的摄影,一个戴红领巾的女孩,用各种动作和表情组成一张集体照。恍惚间,把人拉入童年,让那些不愿回到过去的人会难以面对。
陈羚羊的《12月花》,初看很美丽,仔细看却觉得不舒服。这个系列将女性身体局部变成一种个人化的语汇,珍惜地美化着女性经期的血,表现出一种自我呈现的勇气。生于1979年的沈娜是其中最年轻的,她有些困扰于别人对她同性恋题材的好奇,其实那有些漫画意味的画面并非她所有过的生活。杨帆在表现都市女性的虚无和感伤时似乎有自己影子,那在原野上吹蒲公英的女子和在车站里垂头沉思的女子有着不可解释的迷惘。
陈庆庆的装置表现出一个虚拟的女性幻想盒,打开它,就是打开她,里面充满着符号意味的史前、政治和女性景观。还有她的衣服编织系列,一些花瓣夹杂在经过磨制的粗砺麻布中,那种晶亮而坚韧的质感,仿佛可以听到时光在温暖地流淌。
何成瑶的摄影有关自己生活。很多人会惊讶于她敢于裸露身体的勇气,但并不知道她这幅与母亲、儿子袒露上身的合影是对过去伤痛的检视——母亲是精神病人,童年回忆是母亲经常赤裸自己于街上疯癫狂奔的痛苦。
“疗伤”和自我寻找的过程
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喜爱。她们鲜明的个人特质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吸引着有相似经历的人。与男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她们更多的以女性形象为载体,渗透在画面深处的,是女人独特视角和叙述方式。尽管8位女艺术家有些排斥将她们的性别刻意加以强调,并要求以后参展时要在男艺术家后注上“(男)”,但这毕竟是玩噱头式的调侃,也掺杂着几许无奈。性别特征也许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强调,而她们的作品也正好补充了这一印象,虽然其中有些情感和表达的力度比男艺术家还要冷静和理性。
在女性“先锋”艺术的语汇中,男性在她们生活中的角色似乎愈来愈模糊。丈夫、情人、朋友、合作者、竞争对手……她们的角色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单纯。更加复杂,更加暧昧,更加混沌,从仰视到平视,这些女性艺术家在作品中显示出了完全对等的独立性。虽然在现实中,她们仍旧为寻求两性关系的平衡苦苦挣扎。
也许这是一个对女性更为宽容的时代,使得这些女性艺术家可以借助艺术找到生命的另一个出口,对她们其中的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惟一的出口。她们通过语言乌托邦进行自我超越和解放,就像是在重建一座“语言的阁楼”。“阁楼”是这样一种隐语,中国传统的“闺阁”与欧洲女性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通过从阁楼到语言的超越,中国女性艺术开始超越了自己的性别角色。
这是一个漫长的“疗伤”和自我寻找的过程。四分之三的画廊里,充满了女性成长的呻吟和愉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浓妆淡抹总相宜2007-12-29
- 喻高&文子访谈录2007-03-20
- 北京四分之三画廊《裂色》喻高个展已开幕2007-03-18
- “色即是空”评“裂色”喻高个展2007-03-18
- 李文子入选0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2007-01-26
- 艺术与慈善(一)2006-12-21
- 郭浩满——中青代国画的投资智者2000-01-01
- 画廊·青年画家·当代艺术2000-11-20
- 上海画廊:一只笼子在等待一只鸟(图)2001-04-03
- 开放的象牙塔2001-04-21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