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谁来保护官窑窑址
作者:晨 光 2005-07-23 11:00:03来源:中国艺术网
A-
A+
中国古代有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之说,其中官窑旧址在何处,一直悬而未决。2000年4月至2001年6月,在河南汝州张公巷一居民建房现场,考古人员先后发掘出大量青釉瓷片,并且发现了胎色更白的另一类标本。这一发现不但可能确定这是最为定型的汝窑,而且使一直难觅的官窑窑址一露真容。然而,这一破解北宋官窑之谜的钥匙,目前却陷入保护不力、频遭破坏的困境。
198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发现汝窑旧址,这一发现立刻引起海内外关注。有人认为这就是定型的汝窑窑址,汝州汝瓷博物馆副馆长朱文立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清凉寺汝窑可能是发展中的汝窑,而不是最后定型的汝窑。为了证明这种推断,他展开了对汝窑窑址的新的寻找。
后来在张公巷和中大街交汇处一居民挖地基的现场,出土了青釉瓷片、匣钵等大量的珍贵文物。经耿宝昌等5位知名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汝窑瓷片,并认为发掘处应是一处烧制汝窑青瓷的遗址,但窑址的定性尚需进一步挖掘考证。
2001年4月的一天,汝州一个名叫吴广武的人向朱文立反映,自己早年租住张公巷一赵姓居民房屋时,发现自己挖掘的红薯洞内有石碑和瓷片。朱立文马上和当地文化局有关人员一同前往探测,果然探出了大量的素烧胎片及青釉瓷片。2001年6月,张公巷再次挖掘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釉瓷片、匣钵等珍贵文物。
对于朱文立来说,2001年是个非同寻常的年份,一直痴迷于寻找汝瓷窑址的他却极可能找到了一把打开北宋官窑窑址之门的钥匙。
2001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如期举行。由于在张公巷的重大发现,会议的中心议题即是张公巷窑址与汝官窑的关系。会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说:“汝州张公巷窑址不仅出土了汝瓷,而且发现了胎更白,釉呈淡粉青色的另一类型的标本。这类标本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片我过去怀疑有可能是北宋官窑瓷片相类,经过分析,一些成分亦不同于汝瓷,因此,张公巷窑址的发现实属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与会专家分析,张公巷可能是北宋官窑,也可能是更高水平的汝官窑。
从2001年4月张公巷窑址被发现至今,其间尽管不少专家多次催促进一步发掘,可窑址不仅没有深入挖掘反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张公巷窑址的试掘口上原是赵爱民家的6小间房子,2001年5月,河南省文物局来试掘时,通过政府做工作,赵家把房子给拆了,保护试掘口的任务也随之承揽下来。据赵爱民反映,试掘口多次被盗。赵家人轮流值守,还专门买了一条狼狗,但试掘口防盗门锁仍多次被撬开。文物贩子早就盯上了这个地方。
由于张公巷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太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少居民在将现场深沟回填后,又盖起了房屋。窑址中心区居民建房,深挖地基对窑址的破坏性更大。据调查,张公巷窑址中心区约为2500米,有9户居民。从2000年朱文立第一次在张公巷一居民挖地基的现场找到瓷片等文物至今,9户居民中又有4户先后翻盖新房。据估计,窑址中心区实际破坏的面积已达一半。
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汝州市拆迁资金不到位。文化局官员表示:“2001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后,市政府一直重视此事。但要深入挖掘,就需要数十万元拆迁费。由于地方财政极为困难,一时凑不出,没能及时拆迁,致使挖掘暂时停顿。”
至今,张公巷窑址保护工作仍未落到实处。张公巷窑址是破解北宋官窑是否存在的一把“钥匙”,是解决北宋官窑与汝窑关系这一重大课题的“敲门砖”,如果张公巷窑址被破坏,无疑将留下千古遗憾。
“张公巷成了一团迷雾。”记者在汝州城采访时,不时听到有人这样说道。“张公巷窑址不是很重要么,两年多过去了,为什么没有确诊呢?”“文物考古本来就神秘,张公巷窑址的事情搞得尤其神秘兮兮,外行人弄得一头迷雾。”当地一位官员也说。
“有人在故意制造迷雾,早在2001年6月,试掘的时候,我在现场,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想拍照,有人不让拍,而且对闻迅而来的新闻记者们也竭力阻止”,朱文立对此很是气愤。
其实,由于张公巷挖出来的文物,没有完整的瓷器、窑炉和作坊,再加上考古学年代不准,所以无法论证,一时又不能深入开掘,这才是造成“张公巷迷雾”的真正原因。专家们认为,考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仅靠鉴定学是不够的,光看一个东西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是地层较乱,出土的文物也杂乱,不仅有大量的叠摞堆积的素烧胎片、匣钵及青釉瓷片,也有大量的生活用瓷,宋代的钱币、金代的钱币混于一炉,同时没有完整的瓷器,如何下最后的结论?
多数专家认为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李知宴表示“窑迹的发掘面积太小,还需要更大面积的揭露……”著名文博专家耿宝昌也认为:“张公巷窑有可能是北宋官窑,但尚需进一步发掘来证实。”“现在对张公巷窑址下结论为时尚早。不过,即便不是北宋官窑,张公巷窑址也应该保护好,因为它还有可能是金代或者其它后人仿汝官窑的窑址。”孙新民教授说,“过去,张公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出现了法律上空白,居民建房以没办法,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哪怕先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以待进一步发掘。”
198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发现汝窑旧址,这一发现立刻引起海内外关注。有人认为这就是定型的汝窑窑址,汝州汝瓷博物馆副馆长朱文立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清凉寺汝窑可能是发展中的汝窑,而不是最后定型的汝窑。为了证明这种推断,他展开了对汝窑窑址的新的寻找。
后来在张公巷和中大街交汇处一居民挖地基的现场,出土了青釉瓷片、匣钵等大量的珍贵文物。经耿宝昌等5位知名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汝窑瓷片,并认为发掘处应是一处烧制汝窑青瓷的遗址,但窑址的定性尚需进一步挖掘考证。
2001年4月的一天,汝州一个名叫吴广武的人向朱文立反映,自己早年租住张公巷一赵姓居民房屋时,发现自己挖掘的红薯洞内有石碑和瓷片。朱立文马上和当地文化局有关人员一同前往探测,果然探出了大量的素烧胎片及青釉瓷片。2001年6月,张公巷再次挖掘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釉瓷片、匣钵等珍贵文物。
对于朱文立来说,2001年是个非同寻常的年份,一直痴迷于寻找汝瓷窑址的他却极可能找到了一把打开北宋官窑窑址之门的钥匙。
2001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如期举行。由于在张公巷的重大发现,会议的中心议题即是张公巷窑址与汝官窑的关系。会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说:“汝州张公巷窑址不仅出土了汝瓷,而且发现了胎更白,釉呈淡粉青色的另一类型的标本。这类标本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片我过去怀疑有可能是北宋官窑瓷片相类,经过分析,一些成分亦不同于汝瓷,因此,张公巷窑址的发现实属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与会专家分析,张公巷可能是北宋官窑,也可能是更高水平的汝官窑。
从2001年4月张公巷窑址被发现至今,其间尽管不少专家多次催促进一步发掘,可窑址不仅没有深入挖掘反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张公巷窑址的试掘口上原是赵爱民家的6小间房子,2001年5月,河南省文物局来试掘时,通过政府做工作,赵家把房子给拆了,保护试掘口的任务也随之承揽下来。据赵爱民反映,试掘口多次被盗。赵家人轮流值守,还专门买了一条狼狗,但试掘口防盗门锁仍多次被撬开。文物贩子早就盯上了这个地方。
由于张公巷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太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少居民在将现场深沟回填后,又盖起了房屋。窑址中心区居民建房,深挖地基对窑址的破坏性更大。据调查,张公巷窑址中心区约为2500米,有9户居民。从2000年朱文立第一次在张公巷一居民挖地基的现场找到瓷片等文物至今,9户居民中又有4户先后翻盖新房。据估计,窑址中心区实际破坏的面积已达一半。
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汝州市拆迁资金不到位。文化局官员表示:“2001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后,市政府一直重视此事。但要深入挖掘,就需要数十万元拆迁费。由于地方财政极为困难,一时凑不出,没能及时拆迁,致使挖掘暂时停顿。”
至今,张公巷窑址保护工作仍未落到实处。张公巷窑址是破解北宋官窑是否存在的一把“钥匙”,是解决北宋官窑与汝窑关系这一重大课题的“敲门砖”,如果张公巷窑址被破坏,无疑将留下千古遗憾。
“张公巷成了一团迷雾。”记者在汝州城采访时,不时听到有人这样说道。“张公巷窑址不是很重要么,两年多过去了,为什么没有确诊呢?”“文物考古本来就神秘,张公巷窑址的事情搞得尤其神秘兮兮,外行人弄得一头迷雾。”当地一位官员也说。
“有人在故意制造迷雾,早在2001年6月,试掘的时候,我在现场,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想拍照,有人不让拍,而且对闻迅而来的新闻记者们也竭力阻止”,朱文立对此很是气愤。
其实,由于张公巷挖出来的文物,没有完整的瓷器、窑炉和作坊,再加上考古学年代不准,所以无法论证,一时又不能深入开掘,这才是造成“张公巷迷雾”的真正原因。专家们认为,考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仅靠鉴定学是不够的,光看一个东西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是地层较乱,出土的文物也杂乱,不仅有大量的叠摞堆积的素烧胎片、匣钵及青釉瓷片,也有大量的生活用瓷,宋代的钱币、金代的钱币混于一炉,同时没有完整的瓷器,如何下最后的结论?
多数专家认为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李知宴表示“窑迹的发掘面积太小,还需要更大面积的揭露……”著名文博专家耿宝昌也认为:“张公巷窑有可能是北宋官窑,但尚需进一步发掘来证实。”“现在对张公巷窑址下结论为时尚早。不过,即便不是北宋官窑,张公巷窑址也应该保护好,因为它还有可能是金代或者其它后人仿汝官窑的窑址。”孙新民教授说,“过去,张公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出现了法律上空白,居民建房以没办法,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哪怕先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起来,以待进一步发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耿宝昌大师的古瓷鉴定秘笈,藏家必藏!2020-02-22
- 耿宝昌:清翫雅集藏瓷中的中国陶瓷史2018-05-07
- 以权威鉴定家所支撑的当代“鉴定学”的局限2016-09-08
- “知白守黑——北方黑釉瓷精品文物展”开幕2016-04-21
- 记忆中的鉴定家父亲张葱玉2015-06-11
- 耿宝昌先生等谈“明代御窑瓷器”系列对比展2015-06-06
- 王国维:不附和 鉴定家的良心2015-01-22
- 不附和,鉴定家的良心2015-01-19
- "鉴定家的水墨丹青"活动在国家文化市场调查2014-10-13
- 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故宫是我安身立命的第2014-09-0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