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呼唤山水——读十届美展中国画展览

作者:徐龙森 2005-07-16 14:08:18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图一:徐龙森先生

  应东方早报之邀,日昨前往杭州观看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画展设在西湖之畔国贸中心,蒙蒙细雨中,我与中国美院郑力兄及东方早报记者贾布驱车前往。下得车来,放眼眺望西子湖云山雾水:好一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身边郑力,当今山水画新猷,我不禁感慨:“栖霞岭植被在烟雨迷蒙中,岂不是一幅古意十足的山水画?南宗山水讲究“熟中熟”,那线条墨晕,不无由来。”郑力答曰:“杭州山水只有在苍烟云雾中,才真正体现山水画的魅力,只不知此届展览,山水画作品如何。”

  入展厅,一则小插曲令人发噱。郑力主张少买一张票,因他是参展画家,案例可以免票。话刚落音,只听一女子语音铿锵:“不管是谁,进展厅都要买票。”郑力莞尔,付钱如仪。

  看罢展览,印象如下:

  一、 展品十之有九,尺寸巨大。

  二、 人物画比重最高,大致传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增先刘文西“革命国画”衣钵,手法多采西洋画明暗法则,刻划更趋工整,效果趋于风俗画。

  三、 花鸟画以工笔取胜,尤以工夫繁琐的作品,态度颇为认真。大写意作品占少数,似嫌粗糙。

  四、 山水画作品稀少,作者均喜墨膏与宿墨,凝滞枯焦,不知与近年黄宾虹山水画路地位的攀升,有无关联。

  中国画经过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活形态的种种巨变,水墨人物画愈趋图像化。近十数年,花鸟画中青年新秀群起,显然试图回归传统,然事涉传统渊源,新貌古意之间,论画品画境,没有十几回合,恐难分晓。而独山水画处境,令人气短。

  此次全国美展山水画作品递减,看出老一代山水画家继谢世,中青年山水画家后继乏人,并折射出中国文化大环境与价值观日渐西化现代之后,传统山水画在题材、思想、美学、境界上的持续衰竭与贫弱——自宋以降,一部中国绘画史,无疑是一部山水画史。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山水画乃是中国美术史文脉最正宗、最深厚、最丰富的文化大遗产。虽然其国宝级作品十之六、七因历史原因流散欧美日本与台北故宫,总体上,仍可俨然构成具有世界性文化高度的绘画宝藏,足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主流古典绘画的最高层次,等量齐观。其文史资料与学术研究,遍及世界重要学府与美术馆,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中国文化研究的一大显学。便是近年京城一年两度的拍卖专场,山水画也仍是古典书画的重头部分。反观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何以数十年江河日下、无以传承?

  此次全国国画展山水作品之量少质薄,尚在其次,不足使笔者发此一问,而疑惑沮丧者,盖因山水画创作的美学基因与文化要义——笔墨烘染、胸中丘壑、人文脉络、哲学背景、品级学养等等——在当代山水画作品中几近荡然无存,惟余徒具其表的图式繁衍,无根无底的笔墨涂鸦。是组织者的原因?还是作者的群体资质与认知水准实确如此?山水画的失根、失衡、失落,目前只是现象,现象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是伟大古典山水画传统彻底的沦亡与终结?还是中国画教育整体上的长期误导?抑或是山水画的精神与文脉,被百年国画革命阉割支离之后,必然呈示的后果?

  “江山如此多娇”!南国秋初,西子湖依旧、富春江宛然,回想展厅前远眺山色空蒙、水光滟涟那一瞬,自然在、山水在、古人的笔墨意境,俱在其间——难道那只能是古人的笔墨,古人的画意吗?董其昌有言:“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今以老董此语,一咏三叹:

  当代山水画,莫非真到了“画不如山水”的地步吗?以中华山水竟至于空自秀丽,殊可叹也!以宋元明清山水画后世之颓败一至于此,犹可叹也。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徐龙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