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呼唤山水——读十届美展中国画展览
作者:徐龙森 2005-07-16 14:08:18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图一:徐龙森先生
应东方早报之邀,日昨前往杭州观看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画展设在西湖之畔国贸中心,蒙蒙细雨中,我与中国美院郑力兄及东方早报记者贾布驱车前往。下得车来,放眼眺望西子湖云山雾水:好一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身边郑力,当今山水画新猷,我不禁感慨:“栖霞岭植被在烟雨迷蒙中,岂不是一幅古意十足的山水画?南宗山水讲究“熟中熟”,那线条墨晕,不无由来。”郑力答曰:“杭州山水只有在苍烟云雾中,才真正体现山水画的魅力,只不知此届展览,山水画作品如何。”
入展厅,一则小插曲令人发噱。郑力主张少买一张票,因他是参展画家,案例可以免票。话刚落音,只听一女子语音铿锵:“不管是谁,进展厅都要买票。”郑力莞尔,付钱如仪。
看罢展览,印象如下:
一、 展品十之有九,尺寸巨大。
二、 人物画比重最高,大致传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增先与刘文西“革命国画”衣钵,手法多采西洋画明暗法则,刻划更趋工整,效果趋于风俗画。
三、 花鸟画以工笔取胜,尤以工夫繁琐的作品,态度颇为认真。大写意作品占少数,似嫌粗糙。
四、 山水画作品稀少,作者均喜墨膏与宿墨,凝滞枯焦,不知与近年黄宾虹山水画路地位的攀升,有无关联。
中国画经过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活形态的种种巨变,水墨人物画愈趋图像化。近十数年,花鸟画中青年新秀群起,显然试图回归传统,然事涉传统渊源,新貌古意之间,论画品画境,没有十几回合,恐难分晓。而独山水画处境,令人气短。
此次全国美展山水画作品递减,看出老一代山水画家继谢世,中青年山水画家后继乏人,并折射出中国文化大环境与价值观日渐西化现代之后,传统山水画在题材、思想、美学、境界上的持续衰竭与贫弱——自宋以降,一部中国绘画史,无疑是一部山水画史。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山水画乃是中国美术史文脉最正宗、最深厚、最丰富的文化大遗产。虽然其国宝级作品十之六、七因历史原因流散欧美日本与台北故宫,总体上,仍可俨然构成具有世界性文化高度的绘画宝藏,足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主流古典绘画的最高层次,等量齐观。其文史资料与学术研究,遍及世界重要学府与美术馆,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中国文化研究的一大显学。便是近年京城一年两度的拍卖专场,山水画也仍是古典书画的重头部分。反观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何以数十年江河日下、无以传承?
此次全国国画展山水作品之量少质薄,尚在其次,不足使笔者发此一问,而疑惑沮丧者,盖因山水画创作的美学基因与文化要义——笔墨烘染、胸中丘壑、人文脉络、哲学背景、品级学养等等——在当代山水画作品中几近荡然无存,惟余徒具其表的图式繁衍,无根无底的笔墨涂鸦。是组织者的原因?还是作者的群体资质与认知水准实确如此?山水画的失根、失衡、失落,目前只是现象,现象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是伟大古典山水画传统彻底的沦亡与终结?还是中国画教育整体上的长期误导?抑或是山水画的精神与文脉,被百年国画革命阉割支离之后,必然呈示的后果?
“江山如此多娇”!南国秋初,西子湖依旧、富春江宛然,回想展厅前远眺山色空蒙、水光滟涟那一瞬,自然在、山水在、古人的笔墨意境,俱在其间——难道那只能是古人的笔墨,古人的画意吗?董其昌有言:“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今以老董此语,一咏三叹:
当代山水画,莫非真到了“画不如山水”的地步吗?以中华山水竟至于空自秀丽,殊可叹也!以宋元明清山水画后世之颓败一至于此,犹可叹也。
应东方早报之邀,日昨前往杭州观看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画展设在西湖之畔国贸中心,蒙蒙细雨中,我与中国美院郑力兄及东方早报记者贾布驱车前往。下得车来,放眼眺望西子湖云山雾水:好一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身边郑力,当今山水画新猷,我不禁感慨:“栖霞岭植被在烟雨迷蒙中,岂不是一幅古意十足的山水画?南宗山水讲究“熟中熟”,那线条墨晕,不无由来。”郑力答曰:“杭州山水只有在苍烟云雾中,才真正体现山水画的魅力,只不知此届展览,山水画作品如何。”
入展厅,一则小插曲令人发噱。郑力主张少买一张票,因他是参展画家,案例可以免票。话刚落音,只听一女子语音铿锵:“不管是谁,进展厅都要买票。”郑力莞尔,付钱如仪。
看罢展览,印象如下:
一、 展品十之有九,尺寸巨大。
二、 人物画比重最高,大致传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增先与刘文西“革命国画”衣钵,手法多采西洋画明暗法则,刻划更趋工整,效果趋于风俗画。
三、 花鸟画以工笔取胜,尤以工夫繁琐的作品,态度颇为认真。大写意作品占少数,似嫌粗糙。
四、 山水画作品稀少,作者均喜墨膏与宿墨,凝滞枯焦,不知与近年黄宾虹山水画路地位的攀升,有无关联。
中国画经过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活形态的种种巨变,水墨人物画愈趋图像化。近十数年,花鸟画中青年新秀群起,显然试图回归传统,然事涉传统渊源,新貌古意之间,论画品画境,没有十几回合,恐难分晓。而独山水画处境,令人气短。
此次全国美展山水画作品递减,看出老一代山水画家继谢世,中青年山水画家后继乏人,并折射出中国文化大环境与价值观日渐西化现代之后,传统山水画在题材、思想、美学、境界上的持续衰竭与贫弱——自宋以降,一部中国绘画史,无疑是一部山水画史。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山水画乃是中国美术史文脉最正宗、最深厚、最丰富的文化大遗产。虽然其国宝级作品十之六、七因历史原因流散欧美日本与台北故宫,总体上,仍可俨然构成具有世界性文化高度的绘画宝藏,足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主流古典绘画的最高层次,等量齐观。其文史资料与学术研究,遍及世界重要学府与美术馆,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中国文化研究的一大显学。便是近年京城一年两度的拍卖专场,山水画也仍是古典书画的重头部分。反观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何以数十年江河日下、无以传承?
此次全国国画展山水作品之量少质薄,尚在其次,不足使笔者发此一问,而疑惑沮丧者,盖因山水画创作的美学基因与文化要义——笔墨烘染、胸中丘壑、人文脉络、哲学背景、品级学养等等——在当代山水画作品中几近荡然无存,惟余徒具其表的图式繁衍,无根无底的笔墨涂鸦。是组织者的原因?还是作者的群体资质与认知水准实确如此?山水画的失根、失衡、失落,目前只是现象,现象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是伟大古典山水画传统彻底的沦亡与终结?还是中国画教育整体上的长期误导?抑或是山水画的精神与文脉,被百年国画革命阉割支离之后,必然呈示的后果?
“江山如此多娇”!南国秋初,西子湖依旧、富春江宛然,回想展厅前远眺山色空蒙、水光滟涟那一瞬,自然在、山水在、古人的笔墨意境,俱在其间——难道那只能是古人的笔墨,古人的画意吗?董其昌有言:“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今以老董此语,一咏三叹:
当代山水画,莫非真到了“画不如山水”的地步吗?以中华山水竟至于空自秀丽,殊可叹也!以宋元明清山水画后世之颓败一至于此,犹可叹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雅昌专稿】盛墟山河 · 寒山寒山2019-12-12
- “云山苍苍”徐龙森个展2018-05-22
- 李小山:天地一座峰2018-02-20
- 【天境之光】徐龙森&汪涛访谈片段2018-02-23
- 天境之光:徐龙森作品展 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2018-02-23
- 【观察】中国艺术家进入海外的新路径2016-02-23
- 徐龙森:关于过年2016-02-04
- 【头条】异乡的春节:一年之计在于春2016-02-04
- 徐龙森:狂妄是因为心里还有点谱2015-06-15
- 【雅昌快讯】《徐龙森独幅作品展》开幕 当代2015-05-30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