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良公与中国戏曲
作者:徐龙森 2005-07-08 15:23:54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图一:白蛇传 布面油画 30厘米×40厘米 关良
图二:空城计 油画 39厘米×50厘米 关良
艺术门类虽有不同,意境营造则归于一理,其间之隔,仿佛薄纸。大悟者如王维、苏轼辈,于“薄纸”间出入往来,得窥众美,其中妙处,平庸者不足与言。关良先生,悟者也。他描绘中国戏曲人物画,或油彩,或水墨,独造一格,风神迥然。吾辈今日观赏关先生遗作,赏画哉?赏戏哉?二者皆然,二者皆不然。此良公之妙也。
再现戏剧,把经典曲目带离舞台,传之四方者,首推摄影、电影、电视等现代影像。然而戏剧影像止于记录,功在传播,并非创造。良公“画戏”,妙在“戏画”,“画品”与“戏品”相平行:他旨借名剧,摘其情节,上承水墨意韵,外接油画风采,落笔之瞬间,亦即舞台表演之瞬间,于是画中有戏,戏中有人,人有神,则笔亦有神也。
“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戏剧舞台乃人世间喜怒哀乐雅俗忠奸的浓缩与提炼,在舞台上,人性的美丑是非、历史的真伪善恶,得以去芜存精,以少胜多,传之永久。而良公作画一流,赏戏亦一流,于舞台而能寻见画境,纸上而能调理戏味也,信手画来,但见眼神之一瞥、神情之一怒,踢、闪、推、挡,直取角色妙态,传达剧情精粹。此画眼观戏,戏眼入画,良公之外,并世无第二人也。戏曲之境,美在高蹈,超越世俗爱憎,即或反角如董卓、曹操、蔡京、严嵩、和鲜,只须舞台上一番唱念做打,便皆成艺术,可欣赏,可玩味;良公画戏,可谓高蹈之高蹈:画的是唱念做打,而唱念做打又笔笔是“画”,笔墨愈是淋漓尽致,戏态愈是淋漓尽致,看到传神之处、传神之时,良公仿佛身兼导演与画家,识画者为之叹,戏迷者为之迷。唱腔身段者何?行笔设墨者何?知者便知,心领神会。良公老友俞振飞的《太白醉写》一折,饰李白,目睛澄澈,看向唐明皇、杨国忠、高力士,眼神各尽其妙,良公取之下笔,抖出双重思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望帝君重用:“君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俞翁看杨玉环,意思又多两层:赞其倾国之貌,憎其携眷误国,良公下笔,照样入木三分,传神之至。
良公老友盖叫天,武戏文唱,狠、稳、准三字,与良公画境异曲同工:良公下笔点睛,重、拙、辣,笔墨浓淡干湿,童趣盎然而沉着苍老。良公行线,不拘于中国传统书法“一波三折”的渊源法理,更近于现代西画大师的潇洒笔致,而离形得意的汉简味隐约其间,纯然华夏江南书画气,枯而润,浊而清,一派天真质朴,性情毕露。
观良公作画,无论人物、风景、静物,落笔均喜重、拙、大。其重,是在笔墨酣畅沉着、泼辣果断,绝不拖泥带水,即便油画,用笔仍见飞白,率性而痛快。其拙,是在把握凝重、生疏之间,稚趣天然,人物造型,尤以传神为务,要言不烦。其大,则虽素尺之间,纵横捭阖,元气淋漓,全局务求一气呵成,绝不拘泥。
良公用笔,实为卷劲,故不浮泛。良公用色,薄处生光,干净处用脏字诀,浓处见明,流里藏凝,凝中生流。“我不光研究画中颜色,东方的西方的,还仔细观察过瓷器,窑变把匀和的色彩弄成厚薄不一样,未经笔的帮忙,尊重窑火的再加工,我吸收过来用写衣冠,效果味道不错,当然,也失败过很多次,原因是故意找漂亮,反而不漂亮了。”良公如是说,所说皆是画理而俱为独见。
良公画戏剧人物,油画比水墨更见独造之功,因油画除人物外必要配置背景,配置背景,则既要对应曲目,又要经营画面,于是舞台框架为之一破:《武松怒杀西门庆》,狮子楼被画在旷野之中,气氛因之肃杀,主题愈加鲜明。《空城计》一画,人大于城,其美学与中国戏剧布景的“表意”系统相呼应,又正合于古山水画原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白蛇传》索性直取西湖断桥真实环境,戏剧与人生,舞台与非舞台,绘画的虚拟与写真,一旦良公经手,均不在话下,是画是戏,亦假亦真。而良公晚境专意于水墨戏剧人物,“离形得意”,天真恣肆,自宋人梁楷《泼墨仙人图》以降,以简笔作水墨人物画而能如此脱略无碍,惟良公而已。
今以良公油画戏剧人物稍作绍介,俾便世人于良公晚岁水墨戏曲、武剧人物画有所比较参照—鲁迅翁当年以杂文笔法“化”西洋散文,写出《野草》与《故事新编》,一步到位,达于世界性经典水准,不见幼稚的模仿阶段。良公“化”油画而入于中国戏剧人物,不落痕迹,也可视为参禅悟道之举,直奔源头,机锋独出,可赏而不可学。良公在中国油画史分量特重,地位极殊,而至今未予恰当评说,然时不至也,不如不说。我们可学良公画戏,点到为止。
图二:空城计 油画 39厘米×50厘米 关良
艺术门类虽有不同,意境营造则归于一理,其间之隔,仿佛薄纸。大悟者如王维、苏轼辈,于“薄纸”间出入往来,得窥众美,其中妙处,平庸者不足与言。关良先生,悟者也。他描绘中国戏曲人物画,或油彩,或水墨,独造一格,风神迥然。吾辈今日观赏关先生遗作,赏画哉?赏戏哉?二者皆然,二者皆不然。此良公之妙也。
再现戏剧,把经典曲目带离舞台,传之四方者,首推摄影、电影、电视等现代影像。然而戏剧影像止于记录,功在传播,并非创造。良公“画戏”,妙在“戏画”,“画品”与“戏品”相平行:他旨借名剧,摘其情节,上承水墨意韵,外接油画风采,落笔之瞬间,亦即舞台表演之瞬间,于是画中有戏,戏中有人,人有神,则笔亦有神也。
“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戏剧舞台乃人世间喜怒哀乐雅俗忠奸的浓缩与提炼,在舞台上,人性的美丑是非、历史的真伪善恶,得以去芜存精,以少胜多,传之永久。而良公作画一流,赏戏亦一流,于舞台而能寻见画境,纸上而能调理戏味也,信手画来,但见眼神之一瞥、神情之一怒,踢、闪、推、挡,直取角色妙态,传达剧情精粹。此画眼观戏,戏眼入画,良公之外,并世无第二人也。戏曲之境,美在高蹈,超越世俗爱憎,即或反角如董卓、曹操、蔡京、严嵩、和鲜,只须舞台上一番唱念做打,便皆成艺术,可欣赏,可玩味;良公画戏,可谓高蹈之高蹈:画的是唱念做打,而唱念做打又笔笔是“画”,笔墨愈是淋漓尽致,戏态愈是淋漓尽致,看到传神之处、传神之时,良公仿佛身兼导演与画家,识画者为之叹,戏迷者为之迷。唱腔身段者何?行笔设墨者何?知者便知,心领神会。良公老友俞振飞的《太白醉写》一折,饰李白,目睛澄澈,看向唐明皇、杨国忠、高力士,眼神各尽其妙,良公取之下笔,抖出双重思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望帝君重用:“君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俞翁看杨玉环,意思又多两层:赞其倾国之貌,憎其携眷误国,良公下笔,照样入木三分,传神之至。
良公老友盖叫天,武戏文唱,狠、稳、准三字,与良公画境异曲同工:良公下笔点睛,重、拙、辣,笔墨浓淡干湿,童趣盎然而沉着苍老。良公行线,不拘于中国传统书法“一波三折”的渊源法理,更近于现代西画大师的潇洒笔致,而离形得意的汉简味隐约其间,纯然华夏江南书画气,枯而润,浊而清,一派天真质朴,性情毕露。
观良公作画,无论人物、风景、静物,落笔均喜重、拙、大。其重,是在笔墨酣畅沉着、泼辣果断,绝不拖泥带水,即便油画,用笔仍见飞白,率性而痛快。其拙,是在把握凝重、生疏之间,稚趣天然,人物造型,尤以传神为务,要言不烦。其大,则虽素尺之间,纵横捭阖,元气淋漓,全局务求一气呵成,绝不拘泥。
良公用笔,实为卷劲,故不浮泛。良公用色,薄处生光,干净处用脏字诀,浓处见明,流里藏凝,凝中生流。“我不光研究画中颜色,东方的西方的,还仔细观察过瓷器,窑变把匀和的色彩弄成厚薄不一样,未经笔的帮忙,尊重窑火的再加工,我吸收过来用写衣冠,效果味道不错,当然,也失败过很多次,原因是故意找漂亮,反而不漂亮了。”良公如是说,所说皆是画理而俱为独见。
良公画戏剧人物,油画比水墨更见独造之功,因油画除人物外必要配置背景,配置背景,则既要对应曲目,又要经营画面,于是舞台框架为之一破:《武松怒杀西门庆》,狮子楼被画在旷野之中,气氛因之肃杀,主题愈加鲜明。《空城计》一画,人大于城,其美学与中国戏剧布景的“表意”系统相呼应,又正合于古山水画原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白蛇传》索性直取西湖断桥真实环境,戏剧与人生,舞台与非舞台,绘画的虚拟与写真,一旦良公经手,均不在话下,是画是戏,亦假亦真。而良公晚境专意于水墨戏剧人物,“离形得意”,天真恣肆,自宋人梁楷《泼墨仙人图》以降,以简笔作水墨人物画而能如此脱略无碍,惟良公而已。
今以良公油画戏剧人物稍作绍介,俾便世人于良公晚岁水墨戏曲、武剧人物画有所比较参照—鲁迅翁当年以杂文笔法“化”西洋散文,写出《野草》与《故事新编》,一步到位,达于世界性经典水准,不见幼稚的模仿阶段。良公“化”油画而入于中国戏剧人物,不落痕迹,也可视为参禅悟道之举,直奔源头,机锋独出,可赏而不可学。良公在中国油画史分量特重,地位极殊,而至今未予恰当评说,然时不至也,不如不说。我们可学良公画戏,点到为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雅昌专稿】盛墟山河 · 寒山寒山2019-12-12
- “云山苍苍”徐龙森个展2018-05-22
- 李小山:天地一座峰2018-02-20
- 【天境之光】徐龙森&汪涛访谈片段2018-02-23
- 天境之光:徐龙森作品展 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2018-02-23
- 【观察】中国艺术家进入海外的新路径2016-02-23
- 徐龙森:关于过年2016-02-04
- 【头条】异乡的春节:一年之计在于春2016-02-04
- 徐龙森:狂妄是因为心里还有点谱2015-06-15
- 【雅昌快讯】《徐龙森独幅作品展》开幕 当代2015-05-30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