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中国学术界:改革的真空地带?——访谈尹吉男

作者:夏辰 2005-07-06 10:23:58来源:《南方周末》
A- A+
  王铭铭事件只是一个标志。目前大家都在谈论个人道德,忽略了制度的问题。王铭铭是一个“不幸”的人,还有许多“万幸”的人。造成学术腐败的原因,是学术机制的问题。包括评审机制、出版机制等等,都有很多问题。改革20多年来,惟有学术制度没有重大改革,学术和行政一直没有分家。制定学术规范的人是否是学术权威?是否具有合法性?学术官员自自然然就成了学术权威成了学科带头人,成了决定其他学者命运的人,这就有问题了。学术委员会应该由最好的学者组成,而不是由有学术经历的官僚来组成。出现这样一个具体事例,是否可以追问:谁是学术腐败的支持者、诱导者和受益者?谁使这样一件腐败事例成为现实?把学术腐败归咎于个人道德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出现学术腐败事件,谁来负责?首先要由评审机构来负责。如果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们既没看书又没有标准,那问题就大了。不改革学术制度,学术腐败仍将是普遍现象。

  除了直接剽窃,还有间接剽窃。后者更为普遍。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可以说就是生产新知识的人。一个学者没有生产出新的知识,包括概念、方法、理论,他写再多的书都是间接剽窃。

  我们目前的学术制度很有问题,因为它不能区分什么是间接剽窃。这就是问题。在国外,一个学者出版一本学术著作,首先要通过四五位本专业学术权威的鉴定———他们是由出版社邀请的。没有创新、重复自己、重复别人的著作是不可能出版的。一本专著出来了,会有广泛的评论,通常是非常尖锐的,从你的概念、结构、方法和知识来源上挑毛病。国内的书评还是以吹捧为主,或者是简单的骂人,没有学理的分析。在国外参加学术讨论会,也有严格的评审机制,要根据你的选题和论文提纲,不是谁都可以参加。出书,学术讨论会,在一个行当里谁是出色的、谁跑在前头,大家都知道。学术是长跑,不是短跑,这个长跑是没有终点的。只能在不同的时段计算不同的领跑者。

  我们的评审机制是以量取人,鼓励出垃圾。国外一个讲座教授可能只有三四本书,但写了20年。最近听说纽约大学的乔纳森教授写完了一本《石涛》,前后用了16年。如果按我们的标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重视高产。国外学术著作通常在大学出版社出,不考虑盈利,因为有各种基金。我们的出版社过多考虑书能不能热卖,把学者当明星用,鼓励出大路货。学者又把学术普及书当作了专著。问题就来了。

  国外的博士论文,可以给你四到十年,要求你出精品。我们还是计划经济,博士三年就毕业,与读硕士的时间一样长。三年内能写出什么精品来?博士毕业两年后是副教授,再五年是正教授。在任副教授期间要写出两本书。这么短的时间里你怎么可能有像样的成果?只能抄来抄去,有一点新意就不错了。七年后他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一劳永逸。

  国外几乎没有留校制度。在哈佛留校当一个终身教授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到校外去打出一片新天地,确实成为某个领域内有影响的学者,才可能被哈佛请回来。国外的名牌大学,如果有空出的教席,会向全社会征聘,谁都可以来竞争。在国内,北大毕业生占满了北大,清华毕业生占满了清华,别的地方的人没有机会参与竞聘。在国外做终身教授是很难的,那是一个很大的坎儿。他一定是做了很出色的工作,有很多的知识创新。我们的教职都是终身的,从助教到教授,只要在学校就不能下岗,没有普通教师和终身教师的分别。现在又有一种极端的做法,教授也要竞争上岗,职称是不确定的。这又把知识分子等同于民工了。

注:尹吉男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推荐关键字:尹吉男 艺术评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