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中国建设世界艺术博物馆与国际的关系
作者:朱青生 2005-07-05 13:48:06来源:中国网
A-
A+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世界艺术博物馆首席专家 朱青生
中国从19世纪末期开始就希望建立世界艺术(中国之外的艺术)博物馆。但是由于国家的境遇一直未能实现,现在终于可以实施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北京成为世界上的一个政治和经济的大都市,倍受世人瞩目。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从文化建设需要上都具备了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的基本的条件。目前筹备的世界艺术博物馆是利用世纪坛美术馆作为基地,一开始就探索全面实行实物——数字博物馆一体化的方式,这个全新的方式在世界上并没有先例。而在北京已经逐步试验、实行。
中国建设世界艺术博物馆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
中国建设世界艺术博物馆的对于国际社会也具有意义。以中国文化的角度对世界文化的整体观察,并又反过来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意味着3个相关的问题。
1.以一个博物馆作为载体,对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建造着这个国家的国民与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平。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艺术史研究和对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展示,都不能没有一个博物馆作为载体。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想强调,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的内在动机是对真理的追求,是为科学地追求真理提供一个路标和平台。在科学中,尤其是在现代人文科学中,艺术学是人文方面不可缺少的点。在整个科学领域,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是一些新兴科学和热门科学做出的,但是科学真正的昌明还要考察艺术史的成就。艺术史表面上看最没有实际用处,却是关系到一个个人、一个民族的教养和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发达程度的标尺。所以,从学术的需要出发,中国必须尽快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与大学合作,与研究机构配合,健全学科结构,填补空白。
因为艺术学里透露的是人的精神底蕴,是长期酝酿和积累的结晶。任何一个文化或文明都会留下物质材料,甚至是伟大的视觉形式的作品,但是,只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才会有世界艺术史。落后的民族只有关于自己文化的艺术史,先进的民族不仅有自己的,而且有世界的艺术史。中国文化的复兴不可能不在学术上从落后变为先进,所以中国学术必然会被从二个端点进行衡量,一个是以尖端科学为标志的自然科学,另一个就是以艺术史为代表的人文底蕴。艺术史作为一个整体,缺少对世界各国艺术的研究和介绍(中国目前缺乏外国艺术部分的陈列、展示和研究基地),其整体观念和学科水平就无从谈起。因为仅有对一个局部的观察,是不足以建立科学的整体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由艺术通往真理的道路也依赖于对艺术史整体的研究。
2.世界文化活动需要世界上各个文化成员的参与。对于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世界艺术史研究需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以使艺术问题的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促进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进程。
中国的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也有别于日本、印度、朝鲜和东南亚的文化。由于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于自身之外的文化也会有一种独特的研究角度和评价。世界艺术博物馆将是这种评价的具体体现。
艺术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包含认识主体的参与和互动,所以,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参与各种艺术现象的研究对当地人和其他人的研究来说,也许又是一种有意义的补充和平衡,或者以另一种眼光提供了另一类启示。
同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专门课题的艺术史,也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参与。因为艺术史作为一个整体,针对同一个人类文化现象(同一种人类的问题)也包括对各种艺术理解和判断的对比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中国学者参与的世界艺术史,也是一个有缺憾的学术,因为这个文化所提供的这个角度是独特的和有意味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所谓艺术同西方传统所谓的艺术不是完全相同的一种事物,尤其是现代艺术发生后,用形式分析、图像学、风格史等方法无法分析的艺术现象(如performance),在中国上古艺术传统中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并受到描述和解释。因此,在世界艺术史的讨论中,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学术贡献和研究角度“一个也不能少”。所以,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也要求在中国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
如何来体现独特的研究角度和评价,我们的专家正在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并逐步体现为世界艺术博物馆措施
以下2点是关于世界艺术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思路。
1、 对世界艺术的整体研究:
a、 出自独特的学术与教育理念。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重视通史教育,(在美术史系的本科阶段要用三个学期/1.5年完成“从旧石器到当代”的课程,并有专门课程补充日本、印度、非洲、拉丁美洲的艺术),所以,对于世界艺术的整体观念比较侧重,这个“整体”与德国的seminar研究性教育和美国本科的注重长时段专题课程都有区别,它更多地注重全面,不偏颇,不遗漏。注意各个文化阶段和艺术传统之间全面的的联系,也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分量和“比例”。这是中国古代重视历史的传统在艺术学科中的遗存。在世界艺术陈列中这个特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研究中这种笼统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缺点和问题,是这个学术传统的正负双重性)
b、 长期注重翻译和调查。中国虽然还没有全面研究世界艺术的条件,但是100多年以来,已经有不少翻译和介绍。50年代以来,又展开了有计划的翻译活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一直在做世界艺术系统的的翻译。由于Freda Murck的努力,美国学者的“艺术史之旅”顺利展开,而在这个基础上邀请美国、德国和法国学者和中国学者一道建立了世界艺术史翻译编委会,并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室,配合世界艺术博物馆的项目每年翻译中国之外的研究。对于中国自己的研究,正在做非常仔细的总结,并有专门的研究论文,为全面研究世界艺术创造条件
c、 调集人员。目前参与世界艺术博物馆的项目学术委员会成员都有在西方攻读的艺术史学位的经历,并在中国长期工作,了解中国的文化需要和观众状况。而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目前都设有世界艺术史的硕士和博士课程计划,而世界艺术史的硕士课程计划几乎遍及每一个省,每年都有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完成或发表。
2、 对艺术与文明的关系的关注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明一直以“图书”作为标志,将艺术作品——“图”放在与书同等的地位看待。所以在对中国之外的文明研究和了解中,特别关注其艺术成就。在我们建造世界艺术陈列时,是作为一种“图书”观念的延伸,将艺术作为文明的标志和窗户。这样,一方面会将世界艺术放到一个文明的高度去认识,就会广泛地注意各地区各时代的作品。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各种艺术品中反映出来的文明的关联和差异。在其中,既显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揭示人类共同的性情和认知结构的取向。差异和共同使人们在新世纪看到新的问题和新的可能。虽然中国传统也注意艺术品中反射出来的文明的冲突,但是,更注重其“和而不同”,就是说将艺术看作解决冲突的道路和希望。 (这对全球化的时代和日益激化的文明冲突无疑提供着一种有益的建议。)
3.中国博物馆综合展示的世界艺术,显示和反映着新世纪中国对世界的评价,对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基本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窗口。
最后,我们不得不强调,在今天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了解和相互理解是和平和安全的基础,这种基础不能通过经济利益竞争和政治斗争来实现,更不能通过战争和制裁来实现。巨大的中国如果不了解世界文化的基础和传统,不了解怎么用艺术来表达和记录不可言说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式,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危机,也是世界冲突的隐患。所以,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我们的愿望,也应该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责任,也是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需要!
中国从19世纪末期开始就希望建立世界艺术(中国之外的艺术)博物馆。但是由于国家的境遇一直未能实现,现在终于可以实施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北京成为世界上的一个政治和经济的大都市,倍受世人瞩目。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从文化建设需要上都具备了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的基本的条件。目前筹备的世界艺术博物馆是利用世纪坛美术馆作为基地,一开始就探索全面实行实物——数字博物馆一体化的方式,这个全新的方式在世界上并没有先例。而在北京已经逐步试验、实行。
中国建设世界艺术博物馆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
中国建设世界艺术博物馆的对于国际社会也具有意义。以中国文化的角度对世界文化的整体观察,并又反过来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意味着3个相关的问题。
1.以一个博物馆作为载体,对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建造着这个国家的国民与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平。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艺术史研究和对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展示,都不能没有一个博物馆作为载体。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想强调,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的内在动机是对真理的追求,是为科学地追求真理提供一个路标和平台。在科学中,尤其是在现代人文科学中,艺术学是人文方面不可缺少的点。在整个科学领域,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是一些新兴科学和热门科学做出的,但是科学真正的昌明还要考察艺术史的成就。艺术史表面上看最没有实际用处,却是关系到一个个人、一个民族的教养和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发达程度的标尺。所以,从学术的需要出发,中国必须尽快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与大学合作,与研究机构配合,健全学科结构,填补空白。
因为艺术学里透露的是人的精神底蕴,是长期酝酿和积累的结晶。任何一个文化或文明都会留下物质材料,甚至是伟大的视觉形式的作品,但是,只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才会有世界艺术史。落后的民族只有关于自己文化的艺术史,先进的民族不仅有自己的,而且有世界的艺术史。中国文化的复兴不可能不在学术上从落后变为先进,所以中国学术必然会被从二个端点进行衡量,一个是以尖端科学为标志的自然科学,另一个就是以艺术史为代表的人文底蕴。艺术史作为一个整体,缺少对世界各国艺术的研究和介绍(中国目前缺乏外国艺术部分的陈列、展示和研究基地),其整体观念和学科水平就无从谈起。因为仅有对一个局部的观察,是不足以建立科学的整体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由艺术通往真理的道路也依赖于对艺术史整体的研究。
2.世界文化活动需要世界上各个文化成员的参与。对于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世界艺术史研究需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以使艺术问题的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促进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进程。
中国的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也有别于日本、印度、朝鲜和东南亚的文化。由于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于自身之外的文化也会有一种独特的研究角度和评价。世界艺术博物馆将是这种评价的具体体现。
艺术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包含认识主体的参与和互动,所以,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参与各种艺术现象的研究对当地人和其他人的研究来说,也许又是一种有意义的补充和平衡,或者以另一种眼光提供了另一类启示。
同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专门课题的艺术史,也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参与。因为艺术史作为一个整体,针对同一个人类文化现象(同一种人类的问题)也包括对各种艺术理解和判断的对比和分析。也就是说,没有中国学者参与的世界艺术史,也是一个有缺憾的学术,因为这个文化所提供的这个角度是独特的和有意味的。比如中国传统的所谓艺术同西方传统所谓的艺术不是完全相同的一种事物,尤其是现代艺术发生后,用形式分析、图像学、风格史等方法无法分析的艺术现象(如performance),在中国上古艺术传统中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并受到描述和解释。因此,在世界艺术史的讨论中,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学术贡献和研究角度“一个也不能少”。所以,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也要求在中国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
如何来体现独特的研究角度和评价,我们的专家正在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并逐步体现为世界艺术博物馆措施
以下2点是关于世界艺术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思路。
1、 对世界艺术的整体研究:
a、 出自独特的学术与教育理念。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重视通史教育,(在美术史系的本科阶段要用三个学期/1.5年完成“从旧石器到当代”的课程,并有专门课程补充日本、印度、非洲、拉丁美洲的艺术),所以,对于世界艺术的整体观念比较侧重,这个“整体”与德国的seminar研究性教育和美国本科的注重长时段专题课程都有区别,它更多地注重全面,不偏颇,不遗漏。注意各个文化阶段和艺术传统之间全面的的联系,也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分量和“比例”。这是中国古代重视历史的传统在艺术学科中的遗存。在世界艺术陈列中这个特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研究中这种笼统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缺点和问题,是这个学术传统的正负双重性)
b、 长期注重翻译和调查。中国虽然还没有全面研究世界艺术的条件,但是100多年以来,已经有不少翻译和介绍。50年代以来,又展开了有计划的翻译活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一直在做世界艺术系统的的翻译。由于Freda Murck的努力,美国学者的“艺术史之旅”顺利展开,而在这个基础上邀请美国、德国和法国学者和中国学者一道建立了世界艺术史翻译编委会,并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室,配合世界艺术博物馆的项目每年翻译中国之外的研究。对于中国自己的研究,正在做非常仔细的总结,并有专门的研究论文,为全面研究世界艺术创造条件
c、 调集人员。目前参与世界艺术博物馆的项目学术委员会成员都有在西方攻读的艺术史学位的经历,并在中国长期工作,了解中国的文化需要和观众状况。而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目前都设有世界艺术史的硕士和博士课程计划,而世界艺术史的硕士课程计划几乎遍及每一个省,每年都有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完成或发表。
2、 对艺术与文明的关系的关注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明一直以“图书”作为标志,将艺术作品——“图”放在与书同等的地位看待。所以在对中国之外的文明研究和了解中,特别关注其艺术成就。在我们建造世界艺术陈列时,是作为一种“图书”观念的延伸,将艺术作为文明的标志和窗户。这样,一方面会将世界艺术放到一个文明的高度去认识,就会广泛地注意各地区各时代的作品。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各种艺术品中反映出来的文明的关联和差异。在其中,既显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揭示人类共同的性情和认知结构的取向。差异和共同使人们在新世纪看到新的问题和新的可能。虽然中国传统也注意艺术品中反射出来的文明的冲突,但是,更注重其“和而不同”,就是说将艺术看作解决冲突的道路和希望。 (这对全球化的时代和日益激化的文明冲突无疑提供着一种有益的建议。)
3.中国博物馆综合展示的世界艺术,显示和反映着新世纪中国对世界的评价,对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基本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窗口。
最后,我们不得不强调,在今天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了解和相互理解是和平和安全的基础,这种基础不能通过经济利益竞争和政治斗争来实现,更不能通过战争和制裁来实现。巨大的中国如果不了解世界文化的基础和传统,不了解怎么用艺术来表达和记录不可言说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式,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危机,也是世界冲突的隐患。所以,建立世界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我们的愿望,也应该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责任,也是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需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光幻闪烁和运动感——张立珩的奥普艺术探索2022-07-04
- 雅昌快讯 | 即日起 投稿吧:第八届国际艺术2022-05-22
- 预告|香港当代艺术生态系列论坛:香港当代2022-04-28
- 预告|香港当代艺术生态系列论坛 | 香港当代2022-04-26
- 当疫情成为当代艺术的现实主题:“年鉴展202021-11-29
- 论坛回顾|郑胜天 朱青生 侯瀚如:三位AA2021-10-23
- 观点 | 红梅: “绘画的复兴”?主体的回归2016-12-12
- 快讯|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中国当代2021-08-28
- 观点|展览之展——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上海展2021-01-23
- 孙策:念念不忘;不必有回响2020-11-1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