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爱玉说--古玉的传奇与鉴赏
作者:董凡 2005-07-04 17:45:48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玉的历史是由传奇和信仰交织在一起的网,既丰富又诱人。从远古到现代,玉以其永恒的美感和谜一样的传说,深深地诱惑着世人……人们把象征和希望寄托于神奇的玉器。“和氏壁”讲述的那个惊天地凄鬼神的故事谁能不为之动容!我们仿佛听得到古人的谆谆告诫:“识物,识人!”
《说文解宇》中对玉的解释是“石之美者也”。
人们爱玉,爱它的尊贵高洁,因而古人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令人景仰,令人钦佩……
人们爱玉,爱它的晶莹剔透,因而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千古绝唱。
人们以玉比喻君子,以玉的洁雅象征君子的高贵气质;以玉的坚硬象征君子的坚贞不屈;以玉的温润象征君子的谦恭礼让。这种重玉、爱玉之风伴随着中华文明绵绵数千年……
《周礼》中不仅规定玉器的形状和用途,还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以玉象征君子的高尚气节,使得玉成为人们争相佩戴的饰物,“自天子以下,人人佩玉”。
孔子赋于玉以十一德,以玉比德,君子“温其如玉”,终生佩玉,“无故玉不去身”。孔子以玉比君子,规范其社会行为,使之符合玉德。
古往今来,拥有一件高贵的玉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玉激发着多少美妙的遐想,……惊叹、感慨,在玉器编织网里,人们沉迷,人们向往……
君子爱玉,小人亦好玉,小人看重的是古玉造假所能带来的高额利润,古玉作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故有“抑谓唐宋以后仿制之器多,而古玉之真者不可辨耶”之慨叹。故此爱玉藏玉者对玉的辨识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想提高古玉的辨别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应多看实物多比较。古玉的鉴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必须常接触实物,最忌讳纸上谈兵。若条件允许,可常去参观博物馆或文物展览以及古玩店和旧货市场,以增进对古玉的各种形制、品色方面的感性认识。初入此行者建议最好从收集明清两代的民间小件玉器开始。因为明清的玉器制造业产量大,工艺不错,至今仍有许多小件玉器流落在民间,比较容易集到,价格也不高,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完全可以买到。明清小件玉器中最常见的要属生肖类的佩件,包括人、马、鹿、猪、兔、鱼、蝉、鸳鸯等。其次就是各类装饰、手串、翎管、戒指、环、钗、簪以及雕花玉片。器皿用具如笔杆、印章、盒、烟袋嘴、拐杖头等在市场中也占一定比例。小件玉价格便宜,几元十几元即可买到,通过了解各种小件玉,可以积累到玉石翡翠的质地、颜色、手感等方面的经验,为真正的投资打好基础。
另外,判断古玉器的优劣与真假具体分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造型: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各个时代玉器在造型上各有特点。如动物形玉器,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以前主要为扁平造型,变形夸张。而新石器时代简练朴拙,商周规谨趋繁,春秋战国则灵巧多姿;汉代以后以立体造型为主,风格趋向写实,常见的有卧羊、卧鹿、卧马等。汉代矫健,唐宋圆浑,明清出现较大器形,后世伪作,往往凭空生造器形,有的则以主观好恶加以增减,此类制品较易识别。
二看琢工:“玉不琢,不成器”,雕琢技法也是体现时代风格的一个方面。商代的典型刀法是双勾阴线,无论人物、鸟兽或其他纹饰多用此种线条组成,朴实滞涩,风格鲜明;而西周则变为一面坡阴线或与另一阴线相合运用的技法,线条趋于婉转。春秋战国琢工显得活泼流畅,汉代除有纤细的游丝线外,尤以挺劲峻峭的“汉八刀”见称。唐代雕技刚质凝重,线条犹如铁线描;元明风格粗浑,有棱有角;清代则将走向至细至巧的极端。古代因技术条件和制作工具限制而受到的影响,也会反映在雕琢上,如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原始钻孔,常采用两面对钻的手法,孔中往往留有台阶痕迹。大体上早期雕工线条较为毛糙滞涩,越往后则愈趋光滑流畅。
三看纹饰:纹饰是玉器的装饰,要留意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行特征,如谷纹是战国的典型纹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同一种纹样在不同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如龙纹是在商代龙作“臣”字眼,身饰重环纹和菱形鳞纹;春秋战国多变而为带眼角线的滴水形眼,身饰谷纹、勾连云纹、绳纹等,有的还附加网格纹、节状纹等装饰;汉代龙眼与螭眼相似,呈圆角度的方形,眼眶略下垂,体躯谷纹少见,流云纹相对增多;唐宋龙眼常如丹凤眼,全身饰以鳞纹;至明清则为凸起的圆眼或虾米眼,身亦刻鳞纹。此外,在龙口、角、尾、足、爪等方面皆有不同。赝品常常在饰纹上与时代不合,露出破绽。
四看质地:古玉的质地与色泽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质差的下品玉粗糙干涩,无光泽且不透明;玉质佳的则温润缜密,莹洁匀净,有玻璃光泽,半透明,声音清脆。玉中极品为羊脂白玉,色如凝脂,《天工开物》记载: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和田玉中最高档的即是羊脂白玉,雕工精美的,价值可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传说中观音菩萨手中托的净瓶,即是由羊脂玉制成。黄玉如熟粟色,碧玉如蓝靛色,墨玉如墨光者亦属珍品。中国古玉从流传渠道上可分为传世玉和土古玉两种,传世玉是指一代代经手流传下来的古玉,一般都保持原色,或因年代久远而略微变暗;土古玉则指随墓葬长期埋在地下,后又出土之古玉。土古玉因受地下水土的侵蚀渗染和其他物质成分的化学作用,表面上就会产生一些不同于原色的变化,叫做沁色。古人将沁色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五种,西北地区土燥,出土的古玉土沁较重,多为黄色;南方地区土湿,出土的古玉水沁较重,多为白色。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价值也随之增长,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因此古人云:“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足见沁色越多越珍贵。伪造者为达到旧玉之效果,大多在玉质上做假,其花样百出,不得不防。
玉器作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把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称为“伪石灰玉”;用乌梅水煮质地松软的玉,冒充“水坑玉”;用虹光草加瑙砂,将玉罨入,再以竹枝烧烤,称之为“老提油”;玉色欲黑用乌木屑煨之,欲红则用红木屑煨之,如欲留玉之本质,即用石膏粉贴于玉质之上,只在别处着色,贴处则色不能侵入,这种作伪手法被称作“新提油”;用浓灰水加乌梅煮玉,乘热置之风雪中一夜,使玉纹冻裂(现在也有使其置于冰箱中冻裂的),再加提油上色,以仿牛毛纹;用铁屑将玉器拌过,再用热醋浇之,埋土经数月取出,亦宛如古玉;把活羊腿皮割开,置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使之不出血,三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旧物,称为“羊玉”;将玉纳于刚杀之狗腹中,缝固后埋入地下,待三五年取出,表面上即形成土花血斑,人称“狗玉”;“羊玉”和“狗玉”质地与土古玉相差无几,但加热时可闻到微微的腥味。
传统的古玉作伪手法还有许多种,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列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古玉作伪近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势,高科技手法的介入,使古玉鉴定更显得扑朔迷离。辨伪难度越来越高,令许多爱玉者望而却步。尽管如此古玉的真伪辨别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真品的色泽自然温润,伪器因其色自外入,故较轻浮,且有的易退色,另外伪品光泽较差,硬度亦低于真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感受,仔细甄别。
玉器的收藏鉴赏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国的玉雕已有八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各类玉材也不下数十种,要想完全分门别类地弄清它们,需点滴积累。
“黄金有价玉无价”,面对美仑美奂的精美玉器我们不禁感悟玲珑幽邃的无尽妙趣。中国古玉有上万年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玉文化内涵,形成了中国人崇玉、爱玉、玩玉、收藏玉的传统。
“雅石,无言无语,有情有笑,任君赏玩,乐趣无穷。”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越透,爱玉之情就越深。
《说文解宇》中对玉的解释是“石之美者也”。
人们爱玉,爱它的尊贵高洁,因而古人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令人景仰,令人钦佩……
人们爱玉,爱它的晶莹剔透,因而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千古绝唱。
人们以玉比喻君子,以玉的洁雅象征君子的高贵气质;以玉的坚硬象征君子的坚贞不屈;以玉的温润象征君子的谦恭礼让。这种重玉、爱玉之风伴随着中华文明绵绵数千年……
《周礼》中不仅规定玉器的形状和用途,还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以玉象征君子的高尚气节,使得玉成为人们争相佩戴的饰物,“自天子以下,人人佩玉”。
孔子赋于玉以十一德,以玉比德,君子“温其如玉”,终生佩玉,“无故玉不去身”。孔子以玉比君子,规范其社会行为,使之符合玉德。
古往今来,拥有一件高贵的玉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玉激发着多少美妙的遐想,……惊叹、感慨,在玉器编织网里,人们沉迷,人们向往……
君子爱玉,小人亦好玉,小人看重的是古玉造假所能带来的高额利润,古玉作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故有“抑谓唐宋以后仿制之器多,而古玉之真者不可辨耶”之慨叹。故此爱玉藏玉者对玉的辨识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想提高古玉的辨别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应多看实物多比较。古玉的鉴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必须常接触实物,最忌讳纸上谈兵。若条件允许,可常去参观博物馆或文物展览以及古玩店和旧货市场,以增进对古玉的各种形制、品色方面的感性认识。初入此行者建议最好从收集明清两代的民间小件玉器开始。因为明清的玉器制造业产量大,工艺不错,至今仍有许多小件玉器流落在民间,比较容易集到,价格也不高,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完全可以买到。明清小件玉器中最常见的要属生肖类的佩件,包括人、马、鹿、猪、兔、鱼、蝉、鸳鸯等。其次就是各类装饰、手串、翎管、戒指、环、钗、簪以及雕花玉片。器皿用具如笔杆、印章、盒、烟袋嘴、拐杖头等在市场中也占一定比例。小件玉价格便宜,几元十几元即可买到,通过了解各种小件玉,可以积累到玉石翡翠的质地、颜色、手感等方面的经验,为真正的投资打好基础。
另外,判断古玉器的优劣与真假具体分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造型: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各个时代玉器在造型上各有特点。如动物形玉器,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以前主要为扁平造型,变形夸张。而新石器时代简练朴拙,商周规谨趋繁,春秋战国则灵巧多姿;汉代以后以立体造型为主,风格趋向写实,常见的有卧羊、卧鹿、卧马等。汉代矫健,唐宋圆浑,明清出现较大器形,后世伪作,往往凭空生造器形,有的则以主观好恶加以增减,此类制品较易识别。
二看琢工:“玉不琢,不成器”,雕琢技法也是体现时代风格的一个方面。商代的典型刀法是双勾阴线,无论人物、鸟兽或其他纹饰多用此种线条组成,朴实滞涩,风格鲜明;而西周则变为一面坡阴线或与另一阴线相合运用的技法,线条趋于婉转。春秋战国琢工显得活泼流畅,汉代除有纤细的游丝线外,尤以挺劲峻峭的“汉八刀”见称。唐代雕技刚质凝重,线条犹如铁线描;元明风格粗浑,有棱有角;清代则将走向至细至巧的极端。古代因技术条件和制作工具限制而受到的影响,也会反映在雕琢上,如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原始钻孔,常采用两面对钻的手法,孔中往往留有台阶痕迹。大体上早期雕工线条较为毛糙滞涩,越往后则愈趋光滑流畅。
三看纹饰:纹饰是玉器的装饰,要留意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行特征,如谷纹是战国的典型纹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同一种纹样在不同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如龙纹是在商代龙作“臣”字眼,身饰重环纹和菱形鳞纹;春秋战国多变而为带眼角线的滴水形眼,身饰谷纹、勾连云纹、绳纹等,有的还附加网格纹、节状纹等装饰;汉代龙眼与螭眼相似,呈圆角度的方形,眼眶略下垂,体躯谷纹少见,流云纹相对增多;唐宋龙眼常如丹凤眼,全身饰以鳞纹;至明清则为凸起的圆眼或虾米眼,身亦刻鳞纹。此外,在龙口、角、尾、足、爪等方面皆有不同。赝品常常在饰纹上与时代不合,露出破绽。
四看质地:古玉的质地与色泽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质差的下品玉粗糙干涩,无光泽且不透明;玉质佳的则温润缜密,莹洁匀净,有玻璃光泽,半透明,声音清脆。玉中极品为羊脂白玉,色如凝脂,《天工开物》记载: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和田玉中最高档的即是羊脂白玉,雕工精美的,价值可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传说中观音菩萨手中托的净瓶,即是由羊脂玉制成。黄玉如熟粟色,碧玉如蓝靛色,墨玉如墨光者亦属珍品。中国古玉从流传渠道上可分为传世玉和土古玉两种,传世玉是指一代代经手流传下来的古玉,一般都保持原色,或因年代久远而略微变暗;土古玉则指随墓葬长期埋在地下,后又出土之古玉。土古玉因受地下水土的侵蚀渗染和其他物质成分的化学作用,表面上就会产生一些不同于原色的变化,叫做沁色。古人将沁色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五种,西北地区土燥,出土的古玉土沁较重,多为黄色;南方地区土湿,出土的古玉水沁较重,多为白色。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价值也随之增长,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因此古人云:“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足见沁色越多越珍贵。伪造者为达到旧玉之效果,大多在玉质上做假,其花样百出,不得不防。
玉器作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把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称为“伪石灰玉”;用乌梅水煮质地松软的玉,冒充“水坑玉”;用虹光草加瑙砂,将玉罨入,再以竹枝烧烤,称之为“老提油”;玉色欲黑用乌木屑煨之,欲红则用红木屑煨之,如欲留玉之本质,即用石膏粉贴于玉质之上,只在别处着色,贴处则色不能侵入,这种作伪手法被称作“新提油”;用浓灰水加乌梅煮玉,乘热置之风雪中一夜,使玉纹冻裂(现在也有使其置于冰箱中冻裂的),再加提油上色,以仿牛毛纹;用铁屑将玉器拌过,再用热醋浇之,埋土经数月取出,亦宛如古玉;把活羊腿皮割开,置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使之不出血,三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纹,如同旧物,称为“羊玉”;将玉纳于刚杀之狗腹中,缝固后埋入地下,待三五年取出,表面上即形成土花血斑,人称“狗玉”;“羊玉”和“狗玉”质地与土古玉相差无几,但加热时可闻到微微的腥味。
传统的古玉作伪手法还有许多种,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列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古玉作伪近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势,高科技手法的介入,使古玉鉴定更显得扑朔迷离。辨伪难度越来越高,令许多爱玉者望而却步。尽管如此古玉的真伪辨别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真品的色泽自然温润,伪器因其色自外入,故较轻浮,且有的易退色,另外伪品光泽较差,硬度亦低于真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感受,仔细甄别。
玉器的收藏鉴赏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国的玉雕已有八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各类玉材也不下数十种,要想完全分门别类地弄清它们,需点滴积累。
“黄金有价玉无价”,面对美仑美奂的精美玉器我们不禁感悟玲珑幽邃的无尽妙趣。中国古玉有上万年的历史,沉淀了丰厚的玉文化内涵,形成了中国人崇玉、爱玉、玩玉、收藏玉的传统。
“雅石,无言无语,有情有笑,任君赏玩,乐趣无穷。”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越透,爱玉之情就越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从记录到创造,中国先锋摄影的形成和发展2008-10-08
- 摄影的资本和资本的摄影2008-10-08
- 艺术的异化2003-06-20
- 收藏三得2004-10-15
-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2004-10-15
- 想念秦公2004-10-15
- 千年收藏2004-10-29
- 嘉德十年2004-10-30
- 五月槐花香飘京城拍场2004-11-01
- 风起云涌的2003年古玩艺术品拍卖2004-11-1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