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瓦当——中国古文化的精灵
作者:董凡 2005-07-04 17:30:13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坦诚相见的木家具,古朴稚拙的石材,清雅淡定的墙面--在这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中,如果再加上瓦当的点缀,就会显得锦上添花。瓦当,这种古老的建筑元素如今已成了现代家居装饰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古朴,且和着岁月痕迹的暗青色。可尽情展现中国文化的美妙内涵。在现代家居中,以瓦当作为装饰品,更能体现出现代人坚毅处事的性格,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可以显出主人智慧的一面。看多了拥有诱人迷幻色彩的东西,人们反而被瓦当这有点苍凉和悲愤的颜调深深地吸引住了,一股瓦当收藏热潮也随之而起………
其实对瓦当的研究与收藏,早在金石学较为发达的北宋时代就开始了,此后的南宋及元明都有记载,清代乾嘉学派将瓦当的研究推入高峰。当时,在文人士大夫中间瓦当之收藏与研究甚为流行,从清末到民国,在一代又一代的瓦当研究与爱好者的努力下,如今瓦当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成为大众喜爱的装饰品和收藏品。
多姿多彩的瓦当
中国古典文化不相信完美,也不相信终极。人们赞美自然的巧夺天工,喜欢自然的生动和灵性。瓦当的制作也体现了这种东方的智慧,在有意无意间营造出与泥坯相似的厚重和拙朴,这种不加修饰的简朴并非简陋,却给人们带来一种贴近天然的心灵驿动。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瓦当,出土于周原西周中晚期的宫殿建筑群遗址,当时瓦当事人的制作是先制成园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故“瓦解”一词即源于此。板瓦用于屋顶,筒瓦覆盖于两行板瓦之间,真正开始有瓦当,大约在春秋晚期,起初瓦当上的主要纹饰多为兽面纹,后来普遍向卷云纹发展。到了东周列国,瓦当成一些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鼎盛一时。瓦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独特风貌。瓦当不仅具有遮挡两行板瓦之间的缝隙,使建筑更加牢固和美观。保护屋檐缘头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实用价值,同时更以其千姿百态的图案、丰富的文字信息,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和收藏爱好者。
瓦当的种类很多,就质料区分:瓦当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瓦当和金属瓦当。灰陶瓦当最古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大约唐代以后出现了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都是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宋元明清时期,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金属瓦当有铸铁、黄铜和抹金的三个品种。
就形制区分:瓦当有半圆形、圆形和大半圆形三种。西周的瓦当都是半圆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以半圆形为主,但已经出现了圆形的。在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占据主流,半圆形瓦当逐渐被淘汰,到东汉时终于绝迹。大半圆形的瓦当出现于秦代。秦始皇陵北2号建筑基址出土一件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纹大半圆形瓦当。当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姿态矫健,气韻生动,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文物考古界誉之为"瓦当王"。
就纹饰区分:瓦当可以分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秦始皇内城西墙出土的云纹图案瓦当,直径15厘米,当心为一圆钮,圆钮周围有一圈小乳钉纹,心外对称均衡地分布着四朵蘑菇形云纹,给人一种强烈的规范化、程式化的美感。两汉时期盛行文字瓦当。瓦当文字数从一字至十二字不等,但目前尚未十一字瓦当。文字瓦当以四字者为最常见。东汉以后,文字瓦当日趋衰落;从瓦当实物来看,文字瓦当字数不拘,从一字到十余字均有,纹饰图案各异。它们一个共同特点是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无论文字与纹饰均能巧妙布局,排列组织匀称和谐,特别是文字瓦当充分利用了中国汉字结构的艺术特色。
市场的宠儿——秦汉瓦当
秦汉瓦当是我国古代瓦当艺术中的珍品,其主要出土于陕西、山东和河南三省,其中陕西西安一带尤多。汉代瓦当中较常见的文字瓦当,书法不拘一格,烂漫天真,气韵安定,丰满舒畅,艺术价值很高。从字体来看,这类瓦当文字阳文多于阴文,篆书多于隶书。从文字内容来看,有的标明建筑物的名称,如“长乐”、“未央”、“上林”等。有的为吉语,如“长乐无极”、“延年益寿昌”、“长生吉利”、“万岁未央”等,这类吉语瓦当在品种和数量上都非常多。有的瓦当文字表明墓葬名称,如“高祖万世”、“长陵西神”、“殷氏冢当”等。这些文字的结构形式较多:有一个单元结构,多安排一字,如“卫”、“冢”、“李”等,字的外围笔画依圆而变,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图案美;二单元结构多安排二字,如左右结构的“千秋”、“万岁”,上下结构的“甘林”、“冢上”等,讲究对称美;四单元结构形式在汉代文字瓦当中最为常见,将圆分为四部分,每部分安排一字或两字,画面四方连续,产生一种整体的美感;此外,还有多单元和无单元结构,如无单元的“与华无极”、多单元的“千金宜富景当”、“延寿万岁常与天久长”、“鼎湖延寿宫”等,布局依字的多少而变,体现出了活泼生动的形式美。汉代文字瓦当是中国文字瓦当艺术的集大成者,它运用文字线条的依让伸缩,形成一种变化无穷的美的旋律。
秦汉瓦当的珍贵的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历来为金石家学家与收藏家们所重视,其市场价格也早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高位。据钱献之的《汉瓦图录》记载,“长乐无极”的瓦当在乾隆年间的价格每枚达到了白银十两,最高的一枚动物瓦当达到了白银二百两。光绪末年,端方在陕西收集瓦当时,精品往往达到白银五十两,而到了1940年,秦汉史专家陈直在陕西收集瓦当时,一些珍贵的品种,每枚少则十元大洋,高则到达了三十元大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秦汉瓦当的收藏陷入低迷,价格也相对较低,但文字瓦当每枚也在40-50元之间。近年来,一些常见的文字瓦当每枚价格已升到了300-600元,动物瓦当则超过了千元,精品到达了3000元以上。四灵瓦当市场价格品相好的每枚价格也达到了4000-5000元。2001天津国际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一个带木盒的汉瓦当成交价高达110000元。
由于秦汉瓦当的数量有限,因此瓦当的拓片近年来也受到了瓦当爱好者们的青睐,市场价格一般少则四、五十元,多则百元以上,精品甚至达到了数千元。名人收藏过的瓦当拓本更是价格不菲,如在1996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陈直的《新出汉瓦拓片》以1.98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在2001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本王孝玉旧藏的清末汉瓦当八品拓本成交价已达6600元。
戳穿假瓦当
近年来,伴随着繁荣的瓦当收藏热潮,也有一股浊流在涌动--假瓦当正悄然地涌进市场。具了解,瓦当赝品的
制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翻制:用上等品相的真瓦翻制出模具,再用它做出泥坯烧制出新瓦,然后进行做旧处理,用石灰水加盐煮数小时,使瓦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仿古包浆,再喷上加胶的泥浆,看上去无论从手感、重量、包浆等方面均酷似真瓦。但仔细分辨,则漏洞百出。真瓦的包浆不易除掉,而假瓦则容易除掉包浆。敲一敲声音也不一样,真瓦的声音脆,而假的声音发闷。再有,真瓦的内壁有粗布纹理,假的没有,即使有也是极细的机制布纹。假瓦经过碱水煮,异味极大,真瓦则没有任何怪味。
拼接:用残缺的瓦片来拼接,是造假的新手法。造假者大多采用钢锯把瓦当上的字面锯下来,用胶或水泥进行粘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假瓦大多都是用汉代的真瓦来做的,稍不留神就会上当。用这种手法制出的瓦当,一般在市场能卖到几百元。
改刻:在西安、洛阳、开封等文化古城,找一块汉代的砖是件很容易的事。挖掘一个墓,就能出土几百块汉代的砖,这砖一般也没人要,但制假者却用一些既便宜又有图案的汉砖来刻制瓦当。在市场上,这种瓦当对初学收藏的人来说,是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虽然瓦当赝品令收藏爱好者头疼不已,但由于瓦当价格在古玩市场上一路攀升,而瓦当作为文物资源又有限,丰厚的利润令一些人不顾良知疯狂造假,此外,在古玩市场上玩的就是眼力,也向来不提倡打假,这从客观上提供了假瓦当的生存土壤,并得以堂而皇之的公然亮相,更让不懂行的爱好者们难辨是非,无从选择。但再精明的狐狸也会露出一些马脚,在此,建议收藏爱好者,在购藏瓦当时,除了要了解以上介绍的作假方法外,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细节上留心观察,便较容易找出假瓦当的破绽:第一、有些瓦当,如文字瓦当和四灵瓦当的市场价值高,收藏者多,而普通图案瓦当不受欢迎,所以伪品大多数是文字和动物等图形瓦当。见到这类希奇稀有的瓦当就要特别注意。
第二、假瓦当都是用黄土像烧砖一样做成,再涂上泥土,就像是出土的一样,一般市场上的贩子不会让买者清洗,因为一洗真相毕露。
第三、瓦当只是整个瓦的头部,所以真瓦当背面往往有长短不一的筒瓦残存,假瓦当便多无筒瓦残存。现在也出现有这方面作伪的,大多数十分拙劣,应该注意的有残断痕迹是否自然,简瓦背印下的布纹等。
第四、也有作伪者用真的图案瓦当,如较廉价的汉代云纹瓦当作伪,在种瓦当三五十元可得,而文字瓦要超过百元。方法是先将真瓦的图案铲去,再用水泥仔细模仿稀少的文字瓦当上的文字,制造完后再涂抹泥浆掩盖作旧。以便使得买家上当。鉴别方法是仔细分辩文字,作伪文字写法多有问题。还有就是洗去瓦当上的泥土,水泥和原汉代瓦当的呈色、质地差别就清楚了。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收藏爱好者购藏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遇到看上去不错的东西时,不要激动,也不可着急,更不能轻信售主新编的故事段子,而要细心冷静地观察分析。如果你常去古玩市场,就要留心瓦当的图案和规格,制假一般都是批量生产的,真与假在图案和规格上,相同是有可能的,但如果几个瓦当的断口也是一样的,那就值得怀疑了。
其实对瓦当的研究与收藏,早在金石学较为发达的北宋时代就开始了,此后的南宋及元明都有记载,清代乾嘉学派将瓦当的研究推入高峰。当时,在文人士大夫中间瓦当之收藏与研究甚为流行,从清末到民国,在一代又一代的瓦当研究与爱好者的努力下,如今瓦当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成为大众喜爱的装饰品和收藏品。
多姿多彩的瓦当
中国古典文化不相信完美,也不相信终极。人们赞美自然的巧夺天工,喜欢自然的生动和灵性。瓦当的制作也体现了这种东方的智慧,在有意无意间营造出与泥坯相似的厚重和拙朴,这种不加修饰的简朴并非简陋,却给人们带来一种贴近天然的心灵驿动。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瓦当,出土于周原西周中晚期的宫殿建筑群遗址,当时瓦当事人的制作是先制成园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故“瓦解”一词即源于此。板瓦用于屋顶,筒瓦覆盖于两行板瓦之间,真正开始有瓦当,大约在春秋晚期,起初瓦当上的主要纹饰多为兽面纹,后来普遍向卷云纹发展。到了东周列国,瓦当成一些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鼎盛一时。瓦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独特风貌。瓦当不仅具有遮挡两行板瓦之间的缝隙,使建筑更加牢固和美观。保护屋檐缘头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实用价值,同时更以其千姿百态的图案、丰富的文字信息,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和收藏爱好者。
瓦当的种类很多,就质料区分:瓦当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瓦当和金属瓦当。灰陶瓦当最古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大约唐代以后出现了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都是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宋元明清时期,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金属瓦当有铸铁、黄铜和抹金的三个品种。
就形制区分:瓦当有半圆形、圆形和大半圆形三种。西周的瓦当都是半圆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以半圆形为主,但已经出现了圆形的。在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占据主流,半圆形瓦当逐渐被淘汰,到东汉时终于绝迹。大半圆形的瓦当出现于秦代。秦始皇陵北2号建筑基址出土一件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纹大半圆形瓦当。当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姿态矫健,气韻生动,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文物考古界誉之为"瓦当王"。
就纹饰区分:瓦当可以分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秦始皇内城西墙出土的云纹图案瓦当,直径15厘米,当心为一圆钮,圆钮周围有一圈小乳钉纹,心外对称均衡地分布着四朵蘑菇形云纹,给人一种强烈的规范化、程式化的美感。两汉时期盛行文字瓦当。瓦当文字数从一字至十二字不等,但目前尚未十一字瓦当。文字瓦当以四字者为最常见。东汉以后,文字瓦当日趋衰落;从瓦当实物来看,文字瓦当字数不拘,从一字到十余字均有,纹饰图案各异。它们一个共同特点是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无论文字与纹饰均能巧妙布局,排列组织匀称和谐,特别是文字瓦当充分利用了中国汉字结构的艺术特色。
市场的宠儿——秦汉瓦当
秦汉瓦当是我国古代瓦当艺术中的珍品,其主要出土于陕西、山东和河南三省,其中陕西西安一带尤多。汉代瓦当中较常见的文字瓦当,书法不拘一格,烂漫天真,气韵安定,丰满舒畅,艺术价值很高。从字体来看,这类瓦当文字阳文多于阴文,篆书多于隶书。从文字内容来看,有的标明建筑物的名称,如“长乐”、“未央”、“上林”等。有的为吉语,如“长乐无极”、“延年益寿昌”、“长生吉利”、“万岁未央”等,这类吉语瓦当在品种和数量上都非常多。有的瓦当文字表明墓葬名称,如“高祖万世”、“长陵西神”、“殷氏冢当”等。这些文字的结构形式较多:有一个单元结构,多安排一字,如“卫”、“冢”、“李”等,字的外围笔画依圆而变,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图案美;二单元结构多安排二字,如左右结构的“千秋”、“万岁”,上下结构的“甘林”、“冢上”等,讲究对称美;四单元结构形式在汉代文字瓦当中最为常见,将圆分为四部分,每部分安排一字或两字,画面四方连续,产生一种整体的美感;此外,还有多单元和无单元结构,如无单元的“与华无极”、多单元的“千金宜富景当”、“延寿万岁常与天久长”、“鼎湖延寿宫”等,布局依字的多少而变,体现出了活泼生动的形式美。汉代文字瓦当是中国文字瓦当艺术的集大成者,它运用文字线条的依让伸缩,形成一种变化无穷的美的旋律。
秦汉瓦当的珍贵的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历来为金石家学家与收藏家们所重视,其市场价格也早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高位。据钱献之的《汉瓦图录》记载,“长乐无极”的瓦当在乾隆年间的价格每枚达到了白银十两,最高的一枚动物瓦当达到了白银二百两。光绪末年,端方在陕西收集瓦当时,精品往往达到白银五十两,而到了1940年,秦汉史专家陈直在陕西收集瓦当时,一些珍贵的品种,每枚少则十元大洋,高则到达了三十元大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秦汉瓦当的收藏陷入低迷,价格也相对较低,但文字瓦当每枚也在40-50元之间。近年来,一些常见的文字瓦当每枚价格已升到了300-600元,动物瓦当则超过了千元,精品到达了3000元以上。四灵瓦当市场价格品相好的每枚价格也达到了4000-5000元。2001天津国际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一个带木盒的汉瓦当成交价高达110000元。
由于秦汉瓦当的数量有限,因此瓦当的拓片近年来也受到了瓦当爱好者们的青睐,市场价格一般少则四、五十元,多则百元以上,精品甚至达到了数千元。名人收藏过的瓦当拓本更是价格不菲,如在1996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陈直的《新出汉瓦拓片》以1.98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在2001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本王孝玉旧藏的清末汉瓦当八品拓本成交价已达6600元。
戳穿假瓦当
近年来,伴随着繁荣的瓦当收藏热潮,也有一股浊流在涌动--假瓦当正悄然地涌进市场。具了解,瓦当赝品的
制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翻制:用上等品相的真瓦翻制出模具,再用它做出泥坯烧制出新瓦,然后进行做旧处理,用石灰水加盐煮数小时,使瓦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仿古包浆,再喷上加胶的泥浆,看上去无论从手感、重量、包浆等方面均酷似真瓦。但仔细分辨,则漏洞百出。真瓦的包浆不易除掉,而假瓦则容易除掉包浆。敲一敲声音也不一样,真瓦的声音脆,而假的声音发闷。再有,真瓦的内壁有粗布纹理,假的没有,即使有也是极细的机制布纹。假瓦经过碱水煮,异味极大,真瓦则没有任何怪味。
拼接:用残缺的瓦片来拼接,是造假的新手法。造假者大多采用钢锯把瓦当上的字面锯下来,用胶或水泥进行粘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假瓦大多都是用汉代的真瓦来做的,稍不留神就会上当。用这种手法制出的瓦当,一般在市场能卖到几百元。
改刻:在西安、洛阳、开封等文化古城,找一块汉代的砖是件很容易的事。挖掘一个墓,就能出土几百块汉代的砖,这砖一般也没人要,但制假者却用一些既便宜又有图案的汉砖来刻制瓦当。在市场上,这种瓦当对初学收藏的人来说,是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虽然瓦当赝品令收藏爱好者头疼不已,但由于瓦当价格在古玩市场上一路攀升,而瓦当作为文物资源又有限,丰厚的利润令一些人不顾良知疯狂造假,此外,在古玩市场上玩的就是眼力,也向来不提倡打假,这从客观上提供了假瓦当的生存土壤,并得以堂而皇之的公然亮相,更让不懂行的爱好者们难辨是非,无从选择。但再精明的狐狸也会露出一些马脚,在此,建议收藏爱好者,在购藏瓦当时,除了要了解以上介绍的作假方法外,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细节上留心观察,便较容易找出假瓦当的破绽:第一、有些瓦当,如文字瓦当和四灵瓦当的市场价值高,收藏者多,而普通图案瓦当不受欢迎,所以伪品大多数是文字和动物等图形瓦当。见到这类希奇稀有的瓦当就要特别注意。
第二、假瓦当都是用黄土像烧砖一样做成,再涂上泥土,就像是出土的一样,一般市场上的贩子不会让买者清洗,因为一洗真相毕露。
第三、瓦当只是整个瓦的头部,所以真瓦当背面往往有长短不一的筒瓦残存,假瓦当便多无筒瓦残存。现在也出现有这方面作伪的,大多数十分拙劣,应该注意的有残断痕迹是否自然,简瓦背印下的布纹等。
第四、也有作伪者用真的图案瓦当,如较廉价的汉代云纹瓦当作伪,在种瓦当三五十元可得,而文字瓦要超过百元。方法是先将真瓦的图案铲去,再用水泥仔细模仿稀少的文字瓦当上的文字,制造完后再涂抹泥浆掩盖作旧。以便使得买家上当。鉴别方法是仔细分辩文字,作伪文字写法多有问题。还有就是洗去瓦当上的泥土,水泥和原汉代瓦当的呈色、质地差别就清楚了。
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收藏爱好者购藏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遇到看上去不错的东西时,不要激动,也不可着急,更不能轻信售主新编的故事段子,而要细心冷静地观察分析。如果你常去古玩市场,就要留心瓦当的图案和规格,制假一般都是批量生产的,真与假在图案和规格上,相同是有可能的,但如果几个瓦当的断口也是一样的,那就值得怀疑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从记录到创造,中国先锋摄影的形成和发展2008-10-08
- 摄影的资本和资本的摄影2008-10-08
- 艺术的异化2003-06-20
- 收藏三得2004-10-15
-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2004-10-15
- 想念秦公2004-10-15
- 千年收藏2004-10-29
- 嘉德十年2004-10-30
- 五月槐花香飘京城拍场2004-11-01
- 风起云涌的2003年古玩艺术品拍卖2004-11-1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