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为民间收藏竖一把尺——拨开藏品研究的迷雾
作者:董凡 2005-07-04 17:26:09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你了解你的藏品吗?
只重收集不重研究,是目前收藏圈内的一个普遍现象,更多的人看中的是藏品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然而造化弄人,有时越想借着收藏赚钱,反倒越损失,收藏圈内令人痛心的事件屡见不鲜:有的一掷千金,却换回一堆垃圾,有的因不识货而与宝贝擦肩而过,有的甚至得而复失……。
前不久,有一位颇有些身份的“收藏家”请懂行的朋友去观赏他花了几百万元购买来的藏品。但是,当朋友“观赏”之后,不免大失所望,原来所谓的“收藏家”竟然不识真假,几百万基本上都打了水漂——其藏品百分之八九十是赝品。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有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得到一个战国时期的中山鼎,这本是一件难得的、无须怀疑的开门之物,但是对青铜器缺乏研究的他心理总是犯嘀咕。于是经人引见,他请到了一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拿出锯子,抓起鼎的一只腿便锯开了。以锯子来鉴定青铜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乃是此仁兄的独创。“假了”,这位仁兄一本正经地告诉鼎的主人,“你看,是紫铜不是青铜,而且锯口闪亮,两三千年下来,铜还能闪亮吗?”结果,鼎的主人只好把鼎作为假货处理掉了,一件珍贵的青铜器就这样得而复失并受到破坏。其实,战国至秦时铸造青铜器所用的铜,正是接近紫铜的深红色。这些青铜器尽管在悠长的岁月中内部氧化很重,一旦被折断或摔伤,其伤口呈现褐色渣子状,但若打磨或锯开,其伤口则仍为闪亮的新铜之样。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尴尬地发现:对藏品研究的忽视已经到了何等可悲的地步——不仅普通收藏者,连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也能做出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据调查,在100个收藏投资者中,有20%的人不具备收藏知识,有40%的人一知半解,他们之所以进行收藏投资,除爱好因素外,主要目的想赚钱,认为只要有投入,就会有收获,岂不知,收藏投资和证券、房地产等投资一样,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令人遗憾的是,收藏者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因而收藏市场上的各类怪现象也就不显得稀奇了。其实正如其他任何行业一样,藏品研究对于收藏者来说与战士佩枪一样重要,收藏者如果不重视藏品研究,就会变得很被动,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花巨款买不来见识和判断力,收藏者也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来磨练自己的眼光。真正藏有所成的人,没有一个是不重视藏品研究的。
藏品研究步入歧途?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变得过于功利、过于浮躁了,太多的人只关注藏品的市场价值,很少有人去研究藏品的潜在价值——文化价值,而文化价值需要更细致地品味与研究。藏品的价格固然有贵贱之分,但收藏无高下之别。贵重的藏品有价值,便宜的藏品同样有魅力,每一件藏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也有人说:每一个藏品都有一段故事。藏品价格上的增值,也许能给人带来金钱的收获,却并不能为人们带来精神的升华与心灵的满足,只有真正热爱收藏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不同,因为收藏品毕竟不是普通的商品,收藏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而文化是多元的,多层次的。铜鼎陶瓷字画古籍是文化的载体,酒瓶钥匙粮票又何尝不是文化的载体?从收藏的文化内涵来看,它们各有各的地位;各有各的价值。北京有一位火柴厂工人出身的火花收藏者,以毕生的精力,数十年收藏火花不改初衷,如今他的藏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人出高价要收购他的藏品,他不为所动,他的愿望就是举办一个展览,把自己的收藏奉献给社会。
是什么让这位脸上写满沧桑的收藏者对他的藏品如此着迷,如此津津乐道?他的这种满足感又是多少钱可以买得到的?也许只有这些真正热爱收藏的人才能诠释收藏的真魅力!
如果每个收藏者在研究藏品市场价值的同时,都能探讨一下藏品背后的人文内涵,追寻每件藏品的故事及其中蕴涵着的动人心弦的情感,相信一定能从中体会到更加真实的乐趣。
其实,现在的收藏者乃至整个收藏界都常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收藏品究竟是文化艺术品还是商品?玩收藏玩的是文化还是钱?
随着收藏队伍的扩大,收藏市场的逐步完善,藏品的价格也越来越透明了。“捡漏”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绝对已经是不多的了。如果大家都以出价的高低来衡量收藏的成功与否,都到拍卖会上一掷千金去收集藏品,那么“玩藏”也就缺少了味道,失掉了雅趣,变得与一般的商业投资没有什么区别了。
高水平的收藏者往往能够看到一件藏品中所包涵的普通人看不到的内涵,善于发掘出它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并因此使得一件不起眼的古玩身价倍增。
跳出藏品研究的误区
在藏品研究的过程中,有些收藏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一些误区中,如果不及时纠正,难免会造成损失。
误区一、以偏概全:赝品泛滥已是收藏市场上不争的事实,收藏者为鉴别真伪,免遭赝品之惑,通常都采取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真赝品差别。但有的收藏者假货看得多,真品看得少;或者光看真品、不研究赝品,久而久之不仅没能提高鉴赏力,连假的也会看成真的了。
因此,在进行收藏品的研究时,要学会双向思维,既要研究真品,又要琢磨赝品,才能洞察秋毫,分清真伪。
误区二、泛而不精: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收藏者属于见什么,藏什么,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研究不精。这些收藏者往往都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以为拣到篮里都是菜,其实长此以往是有害的,因为人的财力、精力都有限,长期不能集中精力有针对性的收藏,不仅会阻碍收藏者鉴赏能力的提高,甚至还会令收藏半途而废,藏无所成。因此建议收藏者一开始就确定好自己的志趣、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在某类藏品上下功夫收藏、研究,长期坚持,必有所得。
误区三、收藏与考古的混淆:面对琳琅满目的藏品市场,收藏者常常显得无所适从,于是有的收藏者干脆以不变应万变,只认一个“旧”字——凡是旧的东西都是好的、有价值的。值得收藏研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有时候新的比旧的更珍贵,我们经常可以在拍卖会上看到,汉代的陶瓷、玉器和青铜器卖不过明清的瓷器和玉器;清代、民国的民窑瓷器常常卖不上价钱,而当代景德镇艺术瓷器的价位却在几百元以上,甚至可以达到上千元……。这是因为收藏与考古是两个概念。考古注重的是物品的历史价值,年代久远自然使其身份倍增,而收藏品则受收藏市场供需等客观规律的影响,不以新、旧“论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讲,存世稀少、工艺绝顶的“新货”有时也是非常珍贵的藏品。
误区四、忽略对保管方法的研究:因对藏品的保管方法缺乏研究,不慎让宝贝受损甚至毁掉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初,在南方某地举办的一个藏品鉴定会上,当 50多岁的刘先生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一面折扇时,在场的专家无不惋惜,那是一把珍贵的折扇,扇页的两面由八位著名民国书画家的作品组成。扇面左右两边已被撕开,而扇面的下方,纸张已经有了粉碎的痕迹。专家仔细看了扇面后说,这幅扇面非常珍贵,但是,由于刘先生不懂保管,将扇面长期和衣服一起放在衣柜里。导致扇面的品相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扇面纸张不久就会粉碎,整幅扇面也就被毁了。
藏品研究是一条收藏者的自学之路,也是每一个成熟的收藏者所必经的一条成材之路。我们常慨叹时运不济,认为幸运之神从来只会眷顾别人,自己总是一无所有。朋友们,现在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不妨先回家把自己的箱子里那些现有的藏品仔细研究整理一翻。也许你对自己的藏品会有了重新的认识,没准会有意外收获,相信总有一天你也会深刻理解“运气是需要积累的”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只重收集不重研究,是目前收藏圈内的一个普遍现象,更多的人看中的是藏品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然而造化弄人,有时越想借着收藏赚钱,反倒越损失,收藏圈内令人痛心的事件屡见不鲜:有的一掷千金,却换回一堆垃圾,有的因不识货而与宝贝擦肩而过,有的甚至得而复失……。
前不久,有一位颇有些身份的“收藏家”请懂行的朋友去观赏他花了几百万元购买来的藏品。但是,当朋友“观赏”之后,不免大失所望,原来所谓的“收藏家”竟然不识真假,几百万基本上都打了水漂——其藏品百分之八九十是赝品。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有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得到一个战国时期的中山鼎,这本是一件难得的、无须怀疑的开门之物,但是对青铜器缺乏研究的他心理总是犯嘀咕。于是经人引见,他请到了一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拿出锯子,抓起鼎的一只腿便锯开了。以锯子来鉴定青铜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乃是此仁兄的独创。“假了”,这位仁兄一本正经地告诉鼎的主人,“你看,是紫铜不是青铜,而且锯口闪亮,两三千年下来,铜还能闪亮吗?”结果,鼎的主人只好把鼎作为假货处理掉了,一件珍贵的青铜器就这样得而复失并受到破坏。其实,战国至秦时铸造青铜器所用的铜,正是接近紫铜的深红色。这些青铜器尽管在悠长的岁月中内部氧化很重,一旦被折断或摔伤,其伤口呈现褐色渣子状,但若打磨或锯开,其伤口则仍为闪亮的新铜之样。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尴尬地发现:对藏品研究的忽视已经到了何等可悲的地步——不仅普通收藏者,连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也能做出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据调查,在100个收藏投资者中,有20%的人不具备收藏知识,有40%的人一知半解,他们之所以进行收藏投资,除爱好因素外,主要目的想赚钱,认为只要有投入,就会有收获,岂不知,收藏投资和证券、房地产等投资一样,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令人遗憾的是,收藏者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因而收藏市场上的各类怪现象也就不显得稀奇了。其实正如其他任何行业一样,藏品研究对于收藏者来说与战士佩枪一样重要,收藏者如果不重视藏品研究,就会变得很被动,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花巨款买不来见识和判断力,收藏者也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来磨练自己的眼光。真正藏有所成的人,没有一个是不重视藏品研究的。
藏品研究步入歧途?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变得过于功利、过于浮躁了,太多的人只关注藏品的市场价值,很少有人去研究藏品的潜在价值——文化价值,而文化价值需要更细致地品味与研究。藏品的价格固然有贵贱之分,但收藏无高下之别。贵重的藏品有价值,便宜的藏品同样有魅力,每一件藏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也有人说:每一个藏品都有一段故事。藏品价格上的增值,也许能给人带来金钱的收获,却并不能为人们带来精神的升华与心灵的满足,只有真正热爱收藏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不同,因为收藏品毕竟不是普通的商品,收藏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而文化是多元的,多层次的。铜鼎陶瓷字画古籍是文化的载体,酒瓶钥匙粮票又何尝不是文化的载体?从收藏的文化内涵来看,它们各有各的地位;各有各的价值。北京有一位火柴厂工人出身的火花收藏者,以毕生的精力,数十年收藏火花不改初衷,如今他的藏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人出高价要收购他的藏品,他不为所动,他的愿望就是举办一个展览,把自己的收藏奉献给社会。
是什么让这位脸上写满沧桑的收藏者对他的藏品如此着迷,如此津津乐道?他的这种满足感又是多少钱可以买得到的?也许只有这些真正热爱收藏的人才能诠释收藏的真魅力!
如果每个收藏者在研究藏品市场价值的同时,都能探讨一下藏品背后的人文内涵,追寻每件藏品的故事及其中蕴涵着的动人心弦的情感,相信一定能从中体会到更加真实的乐趣。
其实,现在的收藏者乃至整个收藏界都常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收藏品究竟是文化艺术品还是商品?玩收藏玩的是文化还是钱?
随着收藏队伍的扩大,收藏市场的逐步完善,藏品的价格也越来越透明了。“捡漏”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绝对已经是不多的了。如果大家都以出价的高低来衡量收藏的成功与否,都到拍卖会上一掷千金去收集藏品,那么“玩藏”也就缺少了味道,失掉了雅趣,变得与一般的商业投资没有什么区别了。
高水平的收藏者往往能够看到一件藏品中所包涵的普通人看不到的内涵,善于发掘出它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并因此使得一件不起眼的古玩身价倍增。
跳出藏品研究的误区
在藏品研究的过程中,有些收藏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一些误区中,如果不及时纠正,难免会造成损失。
误区一、以偏概全:赝品泛滥已是收藏市场上不争的事实,收藏者为鉴别真伪,免遭赝品之惑,通常都采取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真赝品差别。但有的收藏者假货看得多,真品看得少;或者光看真品、不研究赝品,久而久之不仅没能提高鉴赏力,连假的也会看成真的了。
因此,在进行收藏品的研究时,要学会双向思维,既要研究真品,又要琢磨赝品,才能洞察秋毫,分清真伪。
误区二、泛而不精: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收藏者属于见什么,藏什么,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研究不精。这些收藏者往往都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以为拣到篮里都是菜,其实长此以往是有害的,因为人的财力、精力都有限,长期不能集中精力有针对性的收藏,不仅会阻碍收藏者鉴赏能力的提高,甚至还会令收藏半途而废,藏无所成。因此建议收藏者一开始就确定好自己的志趣、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在某类藏品上下功夫收藏、研究,长期坚持,必有所得。
误区三、收藏与考古的混淆:面对琳琅满目的藏品市场,收藏者常常显得无所适从,于是有的收藏者干脆以不变应万变,只认一个“旧”字——凡是旧的东西都是好的、有价值的。值得收藏研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有时候新的比旧的更珍贵,我们经常可以在拍卖会上看到,汉代的陶瓷、玉器和青铜器卖不过明清的瓷器和玉器;清代、民国的民窑瓷器常常卖不上价钱,而当代景德镇艺术瓷器的价位却在几百元以上,甚至可以达到上千元……。这是因为收藏与考古是两个概念。考古注重的是物品的历史价值,年代久远自然使其身份倍增,而收藏品则受收藏市场供需等客观规律的影响,不以新、旧“论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讲,存世稀少、工艺绝顶的“新货”有时也是非常珍贵的藏品。
误区四、忽略对保管方法的研究:因对藏品的保管方法缺乏研究,不慎让宝贝受损甚至毁掉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初,在南方某地举办的一个藏品鉴定会上,当 50多岁的刘先生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一面折扇时,在场的专家无不惋惜,那是一把珍贵的折扇,扇页的两面由八位著名民国书画家的作品组成。扇面左右两边已被撕开,而扇面的下方,纸张已经有了粉碎的痕迹。专家仔细看了扇面后说,这幅扇面非常珍贵,但是,由于刘先生不懂保管,将扇面长期和衣服一起放在衣柜里。导致扇面的品相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扇面纸张不久就会粉碎,整幅扇面也就被毁了。
藏品研究是一条收藏者的自学之路,也是每一个成熟的收藏者所必经的一条成材之路。我们常慨叹时运不济,认为幸运之神从来只会眷顾别人,自己总是一无所有。朋友们,现在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不妨先回家把自己的箱子里那些现有的藏品仔细研究整理一翻。也许你对自己的藏品会有了重新的认识,没准会有意外收获,相信总有一天你也会深刻理解“运气是需要积累的”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从记录到创造,中国先锋摄影的形成和发展2008-10-08
- 摄影的资本和资本的摄影2008-10-08
- 艺术的异化2003-06-20
- 收藏三得2004-10-15
-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2004-10-15
- 想念秦公2004-10-15
- 千年收藏2004-10-29
- 嘉德十年2004-10-30
- 五月槐花香飘京城拍场2004-11-01
- 风起云涌的2003年古玩艺术品拍卖2004-11-1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