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诗说“仙人乘槎”(系列之四)

作者:张跃华 2005-07-04 16:57:21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在中国历史上,“仙人乘槎”的题材,不仅出现在瓷画上。

  在一系列的诗、词、歌、赋之中,也大量的涌现。多以“仙人说”与“张骞说”为典故,表现出各种主题,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内涵丰富。像一杯古人勾兑的鸡尾酒,按照口味的不同,调制出多种绚丽色彩。从不同的角度上看,瓷画是多主题艺术作品。

(一)“仙人乘槎”在杜甫的笔下,是雄壮的爱国之心

  《有感五首》之一 杜甫.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有感五首》作于公元763年,那一年,吐蕃进攻大唐,长安危在旦夕,朝廷中分为“战”与“逃”两党。 杜甫此时作诗,表达了寸土不让,坚守长安爱国之心。诗中引用了“张骞乘槎”的典故。歌颂了汉武帝时代的兵强马壮,用以鼓励沙场征战的大唐将帅士兵。特别是“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四句,以“仙人乘槎”之典故,委婉的说出了,国家的疆界一寸不能放弃,交战的旧地,是张骞时代就归为大汉的土地,在战争中,虽然会出现累累新白骨,但是,为了旧时的“拓边”,为了国家的完整,马革裹尸,虽死尤荣。这是一种悲惨的壮烈。

  (二)“仙人乘槎”在曹雪芹笔下,是预言林黛玉之死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有这样的诗句:
  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这是林黛玉与史湘云,在中秋节的大联句。曹雪芹借两位才女之口,引用了“仙人乘槎”的典故。作者用典之意,在于给后文作出铺垫, “…….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语句,暗示着升天的寓意。对诗之中,林黛玉突然夜半荷塘见鬼影,史湘云用石一击,一只白鹤,惊然飞起。于是,引出了《红楼梦》中凄凉的名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曹雪芹设计好了林黛玉的结局,使用了“犯斗”“牛女”“乘槎”……等典故之词,制造了一种诡秘凄凉的气氛,借夜鹤闹鬼,预言林黛玉死亡的哀音。

  (三)“仙人乘槎”在宋之问笔下,是对高官厚禄的贪欲

  《明河篇》宋之问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宋之问,唐朝诗人,他春风得意时代,正是武则天听政时期。宋之问请求武则天任命自己做北门学士,这是个要职,有很多机会接近皇帝。武则天没有答应,就作了《明河篇》,.诗中,宋之问完整的应用了,晋朝张华的“仙人乘槎”之典故,化浪漫为实用,把拒绝他的武则天,比做“可望不可亲”的“明河”。把自己求官的投石问路,比做“乘槎一问津”。“还访成都卖卜人。”一句,写出了他为了谋求高位,还要继续奔走于豪门之中。

  (四)“仙人乘槎”在吴承恩的笔下,是孙悟空仙山学道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仙人乘槎”的运用。

  在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他改编了《博物志.》与《荆楚岁时记》中的传说,一个“槎”字也没有,用了“筏”字取代,槎者筏也,用木头扎起来的筏子为槎。

  情节上,与传说相同: “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 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方向上,也与传说相同:“猴王参访仙道,……不觉八九年馀。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更加巧合的是,菩提祖师洞前的对联:“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西游记》的成书年代,据说是万历二十二年。也有人说是嘉靖朝代。作为同一时代的出版物,吴承恩也欣赏过瓷画上面的三颗星星?吴承恩也观察过瓷画上常见的一勾斜月?“仙人乘槎”中,无石不成仙。《西游记》开篇,就描写石头:“一块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吴承恩不愧是文章巨匠,区区短篇,杜撰出二百回的长篇巨制。

  改编不留痕迹,实在是高!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张跃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