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话说“仙人乘槎”(系列之一)(组图)

作者:张跃华 2005-07-04 16:37:18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明代中期,“仙人乘槎”的民窑瓷画十分盛行。


  画面上,一位仙人,怀中抱物,乘一叶小舟,波涛之中,飘然前行。有的图案上,苍穹之上还闪现星图,更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这种瓷画,有人称呼“仙人乘槎”,也有人称它为“张骞乘槎”。画面的主人,到底是仙人?还是张骞?瓷画上还有那些内涵?


  应该理顺一下。



  一、 张骞何许人也?


  张骞,汉武帝时人,封博望侯。曾奉旨出使西域,联合各国抵抗匈奴。


  他是汉代的一位外交官,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亲历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目的是建立抗击匈奴的联合阵线。公元前 126 年方归汉,在外共 13 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 11 年。《前汉书》上说张骞为人强力、宽容、讲信用,出使西域的外交活动,经历了千难万险,出发时共 100 多人,到回国时仅剩下二人,可见旅途之艰辛。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为促进汉朝和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立了大功。


  二、 一个美丽的传说


  后来,民间把这段历史演义成了神话,传说:张骞通西域,寻找黄河的源头,人们相信黄河通天,而天河是银河的延伸。张骞乘木槎溯河而上,遇一男一女,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女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了他一块织布机上压布石条。让他去问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告诉张骞:观察天象时,突然看见一颗客星入犯牵牛星座,屈指算来,正好是你乘槎西行之日。张骞大悟,原来他遇见了天河旁的织女牛郎。


  乘船者的怀中,抱着一件长长的物品,那是织女给他的石条。这块石头,是瓷画的点睛之笔,使张骞从一个肉身凡胎的俗人,升入了仙境。




  三、 一张古代天文地理图


  所有“张骞乘槎”的瓷画,都是船头在右,船尾在左。有的瓷画,在画面上方描绘出了点点的星图,在船的下方,是河水的层层涟漪。其实,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规则,瓷画上方的点点星图,是牵牛星座。船头向左,船尾在右,表示了这是一艘溯黄河而上的西行之船。船下面的水波,显示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内涵。可以说,这是一幅天象地理图。有的瓷画,没有天空的星座,或是星座的描绘很抽象,应该看成,是工匠们在绘瓷中的省略。




  四、谁是真正的乘船人?


  事实上,这幅瓷画也是很矛盾的。


  张骞通西域,走的全部是旱路,用的交通工具全是车马,与船无关。为什么在瓷画中,会出现出一条小舟?应该看到,这是一种暗喻中的假托,图中人物,不是张骞,也不是仙人。而是真正乘过船的另一位历史人物——永乐年间的郑和。永乐三年,三保太监郑和奉朱棣之命,率 2.78 万人,乘宝船 62 艘远航西洋。途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等地。


  在后来的二十八年间,七次出国,远航亚非三十余国。据《龙江船厂志》载:“永乐五年,改造海船二百四十九只,备使西洋诸国。”这些改造过的船,就是郑和下西洋乘的“槎”。


  郑和出使西洋,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海洋探险,就是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壮举。

  它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欧洲的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和探险家的航海实践。“张骞乘槎”的瓷画,用浪漫主义的神话手段,表现出郑和率领舰队西行的历史真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系列古代外交事件,在瓷画上的一种艺术反映。


  它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体。


  但是,郑和是一个太监阉人,在封建时代特有的民俗心理作用下,像郑和这样的人,是不可以列位于宗庙之典册,更不能进行正面的弘扬。所以,“仙人乘槎”就借题发挥,假托汉代张骞之身,暗表明朝郑和之喻。曲折的讴歌了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功绩。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张跃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