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在猴子面前的反省(组图)

作者:张跃华 2005-07-04 16:21:37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这题目,似乎荒唐。堂堂的一个人,如何会在猴子面前反省?

  说来话长,去年秋季的一天,几个朋友参观南京博物院,宽敞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宝物,件件经典,没有引起太多的议论。但是,在一个角落,看见一个普通漆器,却引起一场热烈的品评。

  那是红色的盘子,一个清代的雕纹漆器,主题文饰为三个猴子,一个捂耳,一个堵嘴、一个蒙眼,动作各异,表情幽默,看来人们说,明请图案以趣味见长,这个漆器园盘,到是一例实物。

  标签写的简单明了,名称:三猿猴纹盘 时间:1644——1910年

  回想起来,当时,大家的议论要点有二:

  一是,断代时间上,跨度太宽泛,包括了整个的清代历史。

  二是,器物的名称上,“三猿猴纹盘”似乎定位不准,仅仅以猴子的动物属性定名,没有涵盖出这件文物特有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前者,在断代时间上,似乎有些糊涂,满清一共三百来年的历史,几代皇帝的年号,怎么能够全包括进来?这种断代方式,似乎跟南京博物院这样重量级的文博单位有点不适合。不过,这是专家的事情,与我等关系不大。后者却不同了,是参观者的一道考试题,如何看懂这三个猴子,如同一幅画谜,在测验你的欣赏水平。

  如何看盘中的文饰?

  一个朋友讲,这要上溯到,公元前479年前的春秋时代。

  据《论语》载,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于是,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出现了著名的“非礼勿”儒家之说。当时,它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在应该处身的社会地位上,杜绝一切不合乎礼制的行为,从而达到礼治的目的。使整个社会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

  后来,它成为不同的社会的不同的道德规范,成为一个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种“非礼勿”的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影响了整个的东方文化。

  据说,在日本有一座著名的现代陶艺雕塑,名称是《三猿——非礼莫闻 .非礼莫言 .非礼莫视》

  应该看到,“非礼勿”的儒家说教,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时代局限性,在维护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方面属于“非礼勿”文化的消极成分。

  但是,也应该看到它所强调的“礼数”,也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制约着不同时代的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选择。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能够自觉的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规矩是有形的,通过一定条文的制订,规矩着人们的言行。有些规矩是无形的,它是通过人们内心世界的“善”“恶”观念,自觉的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作起来,则是很难的。

  反躬自问:不应该说的,我说过没有?不应该看的,我看过没有?不应该做的,我做过没有?答案是肯定的,那些“非礼”的说、看、做,在我们的身上,都曾经发生过。

  假如,哪位儒雅的先生,或者文静的小姐说:如此这般非礼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发生过。这回答,你相信吗?

  有的朋友问,盘子中,那三个猴子是谁?

  其实,稍有古玩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民俗图画中,时常可以见到“封侯挂印”“马上封侯”……等文饰,在这些图案中,猴子的真实面目,揭示的再清楚不过了,猴子是士大夫,是识文辨字的读书人,是接受过教育的儒者,是青云直上的人上之人,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阶层……。《三猿猴纹盘》中的猴子,浓缩了所有的仕途之人,浓缩了所有的文化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好象深知徒弟们的弱点,便早早的制订了“非礼勿”规则,约束着后世弟子们的行为,从这一点上看,圣人到底是圣人,有凡人不可比拟的先见之明。所以说,在当今时代,一辈新的文化人,更应该遵循孔圣人的古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让我们在猴子面前,深刻的反省吧。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张跃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