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在猴子面前的反省(组图)
作者:张跃华 2005-07-04 16:21:37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这题目,似乎荒唐。堂堂的一个人,如何会在猴子面前反省?
说来话长,去年秋季的一天,几个朋友参观南京博物院,宽敞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宝物,件件经典,没有引起太多的议论。但是,在一个角落,看见一个普通漆器,却引起一场热烈的品评。
那是红色的盘子,一个清代的雕纹漆器,主题文饰为三个猴子,一个捂耳,一个堵嘴、一个蒙眼,动作各异,表情幽默,看来人们说,明请图案以趣味见长,这个漆器园盘,到是一例实物。
标签写的简单明了,名称:三猿猴纹盘 时间:1644——1910年
回想起来,当时,大家的议论要点有二:
一是,断代时间上,跨度太宽泛,包括了整个的清代历史。
二是,器物的名称上,“三猿猴纹盘”似乎定位不准,仅仅以猴子的动物属性定名,没有涵盖出这件文物特有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前者,在断代时间上,似乎有些糊涂,满清一共三百来年的历史,几代皇帝的年号,怎么能够全包括进来?这种断代方式,似乎跟南京博物院这样重量级的文博单位有点不适合。不过,这是专家的事情,与我等关系不大。后者却不同了,是参观者的一道考试题,如何看懂这三个猴子,如同一幅画谜,在测验你的欣赏水平。
如何看盘中的文饰?
一个朋友讲,这要上溯到,公元前479年前的春秋时代。
据《论语》载,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于是,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出现了著名的“非礼勿”儒家之说。当时,它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在应该处身的社会地位上,杜绝一切不合乎礼制的行为,从而达到礼治的目的。使整个社会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
后来,它成为不同的社会的不同的道德规范,成为一个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种“非礼勿”的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影响了整个的东方文化。
据说,在日本有一座著名的现代陶艺雕塑,名称是《三猿——非礼莫闻 .非礼莫言 .非礼莫视》
应该看到,“非礼勿”的儒家说教,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时代局限性,在维护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方面属于“非礼勿”文化的消极成分。
但是,也应该看到它所强调的“礼数”,也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制约着不同时代的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选择。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能够自觉的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规矩是有形的,通过一定条文的制订,规矩着人们的言行。有些规矩是无形的,它是通过人们内心世界的“善”“恶”观念,自觉的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作起来,则是很难的。
反躬自问:不应该说的,我说过没有?不应该看的,我看过没有?不应该做的,我做过没有?答案是肯定的,那些“非礼”的说、看、做,在我们的身上,都曾经发生过。
假如,哪位儒雅的先生,或者文静的小姐说:如此这般非礼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发生过。这回答,你相信吗?
有的朋友问,盘子中,那三个猴子是谁?
其实,稍有古玩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民俗图画中,时常可以见到“封侯挂印”“马上封侯”……等文饰,在这些图案中,猴子的真实面目,揭示的再清楚不过了,猴子是士大夫,是识文辨字的读书人,是接受过教育的儒者,是青云直上的人上之人,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阶层……。《三猿猴纹盘》中的猴子,浓缩了所有的仕途之人,浓缩了所有的文化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好象深知徒弟们的弱点,便早早的制订了“非礼勿”规则,约束着后世弟子们的行为,从这一点上看,圣人到底是圣人,有凡人不可比拟的先见之明。所以说,在当今时代,一辈新的文化人,更应该遵循孔圣人的古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让我们在猴子面前,深刻的反省吧。
说来话长,去年秋季的一天,几个朋友参观南京博物院,宽敞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宝物,件件经典,没有引起太多的议论。但是,在一个角落,看见一个普通漆器,却引起一场热烈的品评。
那是红色的盘子,一个清代的雕纹漆器,主题文饰为三个猴子,一个捂耳,一个堵嘴、一个蒙眼,动作各异,表情幽默,看来人们说,明请图案以趣味见长,这个漆器园盘,到是一例实物。
标签写的简单明了,名称:三猿猴纹盘 时间:1644——1910年
回想起来,当时,大家的议论要点有二:
一是,断代时间上,跨度太宽泛,包括了整个的清代历史。
二是,器物的名称上,“三猿猴纹盘”似乎定位不准,仅仅以猴子的动物属性定名,没有涵盖出这件文物特有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前者,在断代时间上,似乎有些糊涂,满清一共三百来年的历史,几代皇帝的年号,怎么能够全包括进来?这种断代方式,似乎跟南京博物院这样重量级的文博单位有点不适合。不过,这是专家的事情,与我等关系不大。后者却不同了,是参观者的一道考试题,如何看懂这三个猴子,如同一幅画谜,在测验你的欣赏水平。
如何看盘中的文饰?
一个朋友讲,这要上溯到,公元前479年前的春秋时代。
据《论语》载,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于是,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出现了著名的“非礼勿”儒家之说。当时,它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在应该处身的社会地位上,杜绝一切不合乎礼制的行为,从而达到礼治的目的。使整个社会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
后来,它成为不同的社会的不同的道德规范,成为一个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种“非礼勿”的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影响了整个的东方文化。
据说,在日本有一座著名的现代陶艺雕塑,名称是《三猿——非礼莫闻 .非礼莫言 .非礼莫视》
应该看到,“非礼勿”的儒家说教,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时代局限性,在维护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方面属于“非礼勿”文化的消极成分。
但是,也应该看到它所强调的“礼数”,也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制约着不同时代的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选择。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能够自觉的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规矩是有形的,通过一定条文的制订,规矩着人们的言行。有些规矩是无形的,它是通过人们内心世界的“善”“恶”观念,自觉的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作起来,则是很难的。
反躬自问:不应该说的,我说过没有?不应该看的,我看过没有?不应该做的,我做过没有?答案是肯定的,那些“非礼”的说、看、做,在我们的身上,都曾经发生过。
假如,哪位儒雅的先生,或者文静的小姐说:如此这般非礼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发生过。这回答,你相信吗?
有的朋友问,盘子中,那三个猴子是谁?
其实,稍有古玩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民俗图画中,时常可以见到“封侯挂印”“马上封侯”……等文饰,在这些图案中,猴子的真实面目,揭示的再清楚不过了,猴子是士大夫,是识文辨字的读书人,是接受过教育的儒者,是青云直上的人上之人,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阶层……。《三猿猴纹盘》中的猴子,浓缩了所有的仕途之人,浓缩了所有的文化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好象深知徒弟们的弱点,便早早的制订了“非礼勿”规则,约束着后世弟子们的行为,从这一点上看,圣人到底是圣人,有凡人不可比拟的先见之明。所以说,在当今时代,一辈新的文化人,更应该遵循孔圣人的古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让我们在猴子面前,深刻的反省吧。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焦点艺术人物权威专题报道--张跃华2022-07-04
- 当代书画名家张跃华参加画者文脉全国书画名2022-07-04
- 张跃华:袭古创今-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纪录2022-07-04
-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面对面》专访中国著名2022-07-04
- 苍山云海玉生烟--华翁张跃华大师水墨重彩山2022-07-01
- 张跃华:给山水画穿上“时代新装”2022-06-28
- 文化人物 | 以色写意 以彩畅神 -张跃华山水2018-04-28
- 墨彩神光(一)梦翁·张跃华精品艺术展2022-06-27
- 墨彩神光(三)梦翁·张跃华的艺术创新2022-06-27
- 梦翁·张跃华艺术风潮惊现中国宋庄波及全球2015-10-2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