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藩家井的“招工启示”(组图)
作者:张跃华 2005-07-04 15:21:53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景德镇的藩家井,小路曲曲弯弯。
狭窄的小巷里,呈现着一种瓷都特有景观,两侧的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招贴,什么“出售各种青料”、“精修古代瓷器”、“专仿元青花”……等等。
这些小招贴中,比较惹眼的,是一种“招工启示”的小招贴。这些小招贴的文体,大多数不是很规范,文字简短,体现出那种前店后厂小作坊的特点。也有的一丝不苟,按照严格的文体格式,似乎是一家现代大公司所为。
不过,在启示的内容上,却基本一样,都是寻找绘瓷的工匠,招聘对某一朝代、或者是某种独特文饰有专长的画工。这种密密麻麻的招聘启示,是藩家井的一道特色风景线。大千中国,任何地方你都欣赏不到的。同时,也能够从这无限的风光中,领略出别样的风味。
存照三则,诸位一饱眼福。
这篇启示的广告语,仅几个汉字,真是文笔精练,语言到位,大有减一字则瘦的工夫。
此招聘启示显示出,顾主揽来了某种急活,萝卜快了不洗泥,“刚出师的也要”,从这样的文字上面,你会可以联想到,地摊上那些粗俗的仿品。
这篇小招贴,招聘条件写的比较严格,谢绝了三种人的应聘。 看来,这是一位对质量要求严格的老板。面对这种严格,瓷器收藏者们,真有一种不寒而栗感觉,那些“有一眼”的仿品,是从这里出来的吗?
前两年,笔者曾经看过一篇《藩家井人奔小康》的报道。那篇文章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藩家井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从一个以卖菜为主的传统农庄变成了一个拥有陶瓷加工、宾馆服务等支柱产业的工业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35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已突破 3800 元,……藩家井将以全新的思路和举措,对作坊式产业实行集团化、科技化,建一批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还要搞海外展销,让藩家井的陶瓷在国际上受到欢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这篇新闻报道,笔者无意评论,只是觉得,藩家井走的道路,确实给藩家井人带来了一定的富裕。俗话说:无工不富。那些藩家井老板为了扩大仿古再生产,贴满墙壁的招工启示,就说明了仿古给他们带来的富足。
今天的藩家井,变化确实很大,新楼幢幢,新路条条。俨然大都市一般。但是,面对这种变化,笔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种旧貌换新颜的代价太大了,它是建立在一个“仿”字上面,如果说,这种仿品的生产,仅仅是再现古代的艺术品,倒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弘扬,可是,这种古瓷的仿制,已经到了将仿品打碎,再粘接起来,重新按照出土瓷器的模样作旧,然后标以高价。这种仿古,确实让藩家井招财进宝,但是,这种富裕,却是建立在善良的藏友们受骗的基础上。真是让人心寒。
透过招工启示,你会体查到,藩家井的仿古,是很善于抓商业热点的,这些广告的内容,几乎都与明清瓷器关系密切。这也难怪,一年之间,明清古瓷的价格,几乎是青云直上,翻了数倍。从西南边陲到白山黑水,从唐古拉山到吴越小镇,盛世闹收藏的狂淘,席卷中华大地。这种亘古罕见的商业契机,藩家井的瓷人想不仿古,的确比较困难,因为广阔的市场需要,纭纭的藏者需要。仅仅怪罪藩家井的仿品制造者,恐怕也不合情理,因为很大的仿古因素,是市场的需要。
市场拒绝仿品,市场又需要仿品。
矛盾。真是矛盾。
走在藩家井的小路上,你会感到一片繁忙。运送瓷器的挑夫、小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车上的半成品,如同尚未打扮的淑女一般,等待绘制盛装,是宣德?是成化?是康熙?是乾隆?……它们将由那些招聘来的画工们完成。
它们中的某一个,可能就会成为某位藏者以重金购买的珍品,然后小心翼翼的秘藏在多宝格中。这不是假设,而是事实。不然的话,数十年来,藩家井数以千万计的仿古瓷器,都到那里去了?
善良的藏友们,小心呀!
狭窄的小巷里,呈现着一种瓷都特有景观,两侧的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招贴,什么“出售各种青料”、“精修古代瓷器”、“专仿元青花”……等等。
这些小招贴中,比较惹眼的,是一种“招工启示”的小招贴。这些小招贴的文体,大多数不是很规范,文字简短,体现出那种前店后厂小作坊的特点。也有的一丝不苟,按照严格的文体格式,似乎是一家现代大公司所为。
不过,在启示的内容上,却基本一样,都是寻找绘瓷的工匠,招聘对某一朝代、或者是某种独特文饰有专长的画工。这种密密麻麻的招聘启示,是藩家井的一道特色风景线。大千中国,任何地方你都欣赏不到的。同时,也能够从这无限的风光中,领略出别样的风味。
存照三则,诸位一饱眼福。
这篇启示的广告语,仅几个汉字,真是文笔精练,语言到位,大有减一字则瘦的工夫。
此招聘启示显示出,顾主揽来了某种急活,萝卜快了不洗泥,“刚出师的也要”,从这样的文字上面,你会可以联想到,地摊上那些粗俗的仿品。
这篇小招贴,招聘条件写的比较严格,谢绝了三种人的应聘。 看来,这是一位对质量要求严格的老板。面对这种严格,瓷器收藏者们,真有一种不寒而栗感觉,那些“有一眼”的仿品,是从这里出来的吗?
前两年,笔者曾经看过一篇《藩家井人奔小康》的报道。那篇文章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藩家井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从一个以卖菜为主的传统农庄变成了一个拥有陶瓷加工、宾馆服务等支柱产业的工业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35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已突破 3800 元,……藩家井将以全新的思路和举措,对作坊式产业实行集团化、科技化,建一批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还要搞海外展销,让藩家井的陶瓷在国际上受到欢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这篇新闻报道,笔者无意评论,只是觉得,藩家井走的道路,确实给藩家井人带来了一定的富裕。俗话说:无工不富。那些藩家井老板为了扩大仿古再生产,贴满墙壁的招工启示,就说明了仿古给他们带来的富足。
今天的藩家井,变化确实很大,新楼幢幢,新路条条。俨然大都市一般。但是,面对这种变化,笔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种旧貌换新颜的代价太大了,它是建立在一个“仿”字上面,如果说,这种仿品的生产,仅仅是再现古代的艺术品,倒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弘扬,可是,这种古瓷的仿制,已经到了将仿品打碎,再粘接起来,重新按照出土瓷器的模样作旧,然后标以高价。这种仿古,确实让藩家井招财进宝,但是,这种富裕,却是建立在善良的藏友们受骗的基础上。真是让人心寒。
透过招工启示,你会体查到,藩家井的仿古,是很善于抓商业热点的,这些广告的内容,几乎都与明清瓷器关系密切。这也难怪,一年之间,明清古瓷的价格,几乎是青云直上,翻了数倍。从西南边陲到白山黑水,从唐古拉山到吴越小镇,盛世闹收藏的狂淘,席卷中华大地。这种亘古罕见的商业契机,藩家井的瓷人想不仿古,的确比较困难,因为广阔的市场需要,纭纭的藏者需要。仅仅怪罪藩家井的仿品制造者,恐怕也不合情理,因为很大的仿古因素,是市场的需要。
市场拒绝仿品,市场又需要仿品。
矛盾。真是矛盾。
走在藩家井的小路上,你会感到一片繁忙。运送瓷器的挑夫、小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车上的半成品,如同尚未打扮的淑女一般,等待绘制盛装,是宣德?是成化?是康熙?是乾隆?……它们将由那些招聘来的画工们完成。
它们中的某一个,可能就会成为某位藏者以重金购买的珍品,然后小心翼翼的秘藏在多宝格中。这不是假设,而是事实。不然的话,数十年来,藩家井数以千万计的仿古瓷器,都到那里去了?
善良的藏友们,小心呀!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焦点艺术人物权威专题报道--张跃华2022-07-04
- 当代书画名家张跃华参加画者文脉全国书画名2022-07-04
- 张跃华:袭古创今-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纪录2022-07-04
-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面对面》专访中国著名2022-07-04
- 苍山云海玉生烟--华翁张跃华大师水墨重彩山2022-07-01
- 张跃华:给山水画穿上“时代新装”2022-06-28
- 文化人物 | 以色写意 以彩畅神 -张跃华山水2018-04-28
- 墨彩神光(一)梦翁·张跃华精品艺术展2022-06-27
- 墨彩神光(三)梦翁·张跃华的艺术创新2022-06-27
- 梦翁·张跃华艺术风潮惊现中国宋庄波及全球2015-10-2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