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著名书法家冯德良先生其人其书
2005-07-04 10:35:24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在书法越来越退出实用功能然而书法热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人们学习书法的目的各有不同,一些人是为了邀名猎利,一些人是则为了陶冶性情,而像冯君德良这样用生命来诠释书法,潜心在古代书法大师作品中遨游,探询中国书法真谛,不亦步亦趋的人,却并不多。
冯德良,1974年出生在江西高安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上个世纪80年年代,当中国书法复兴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的时候,冯德良书法天性被打开了,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书法。上中学时,晚上学校熄灯后,是冯德良最宝贵的时光,点着蜡烛,他全神贯注地用钢笔一撇一捺地书写着自己对书法的爱。当学校附近的商店的电视播放书法讲座的时候,他如饥似渴地定时必去观看,商店阿姨被他的书法虔诚精神所感动,调台主动配合。书法魔力的驱使,使他过少的考虑功课,结果导致高考的落榜。然而凭借书法的特长,还不到20岁的他,便被聘为南昌3S习字培训中心的教师兼《硬笔书法》的编辑,这个机遇的获得使他不仅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书法和相关文化知识,更是接触了当时江西乃至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他开始系统地练习毛笔书法,由《圣教序》到王铎,孜孜以求开始对帖学的探索,由于过于勤奋,1997年他晕倒在了书桌下,送到医院被诊断为疲劳过度,胃出血。短短两年,他的书法天分得到极大的释放,从《圣教序》中得取飘逸,从王铎汲取了酣畅,熔铸成了自己古雅、畅达的书风,获得了业内广泛的好评。在钢笔书法上屡屡获奖的同时,毛笔书法也频频在江西获一、二等奖,并多次入选全国重要的书法展览,成为当时江西书坛的一匹 “黑马”,荣幸地成为江西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张鑫的弟子。当时南昌的许多青年家长,慕名送子女前来学习,冯德良开起一个人满为患的家庭幼儿书法培训班。在此过程中,1999年,他结识了在江西民间影响甚大的书法家梁光先生。梁先生对传统书法的长期深入地研究并毫不保留传授,使冯德良的书法观念和书法创作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梁先生认为,晋唐书法作为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代表着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自然涵盖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核心用笔技巧。梁先生对这一时期的书法研究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积累了笔正、锋正,笔锋要紧,铺锋行笔等诸多中国古代书法经典的运笔方法。在梁先生的亲授下,冯德良从执笔起重新开始自己的书法学习,把主要精力锁定在王羲之的书法上,在《淳化阁帖》寻找前贤古雅的笔韵和似奇反正的结体。为了使自己的主攻方向行书笔法更趋精妙,他悬腕、悬臂地加强在晋唐小楷方面的学习,为使墨法更加酣畅、变法多端,他又加大了对隶书和篆书的磨砺;为了寻求写字如“杀字”的感觉,他开始大量治印。得法的训练加之兼采博收,奠定了他深厚的书法基本功。
就在自己在江西书坛名声日隆之时,2001年,为了开拓视野,结识更多的同道,冯德良只身来到北京,过着北漂人的生活,艰苦并快乐着寻找对书法的新希望。面对着北京这个全国文化氛围最浓的新环境,冯德良如鱼得水,真诚、乐于助人的为人性格使他结交了大量志同道合的书法同道,在合理学习古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字外功的修炼,尤其加强了对文学和历史方面知识甚至佛学的学习,认为工夫在书外,书法是人与自然的天然结合,深蕴自然之理,多看、多读帖,才能临帖、创作,没有得法的苦练只会加深错误。经过多方面的磨练,辅之于全新的环境带来的开阔的精神境界,使他的书法产生了巨大的蜕变,结体由过去的紧缩变得宽博,作品日趋平淡,深得古意,诗意、画意盎然,敦厚、沉稳中能见灵动,质朴当中能见爽利,一派晋唐风流。他诸体兼擅,所书手札韵致更加轻盈、古雅,大幅行书雄浑、酣畅;小楷隽永、轻灵;隶书则大气、俊朗。作品先后两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数次在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中获奖或入选。
对于自己倾心传统书法,被一些人认为缺乏个性的评价,冯德良认为,当前,社会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潮活跃,人也得到极大的解放,这是古代书家所缺乏的,因此,书法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书法面貌、书法风格得到了空前的丰富,这是理所当然的产物,充分说明了书法的光明前景。但是,眼下书法退出了实用的功能,书法比赛成为评判一个人书法好坏的主要场所,在古代,作为副产品的书法的欣赏功能已经变成了当前的主要功能,所谓个性成为在书法比赛中获胜最重要标准。比赛本身是好事,能推陈出新,带来书坛的繁荣,然而它的争名夺利的副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这就是为许多人所诟病的浮躁现象。中国书法是经过数千年通过无数古代先贤摸索出来的一门东方独特艺术,是社会环境、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一定的技巧也就是通常说的笔法来表现的,形成了一些固有的审美标准,因此,要学习书法,光大书法,掌握基本的笔法、古人的结体技巧是必须的。然而,一些人在对古代书法还一知半解、基本功尚不稳的情况下,便开始创作,形成风格,突出个性,以取悦观众,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它可能能在一时受宠,但不耐看、经不起把玩的个性终究难于获得大多数认可。对这种书法个性的崇尚于书法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书法个性附之于人的个性之上,是在各种力量作用下的综合产物,是自然产物,并不是刻意可追求得来的,只有在吃透古人名家名作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风格的形成。
一心向往自己理想的书法境界的冯德良,没有把大赛当作自己学习书法的风向标,以此来改善自己并不宽裕的的生活条件,他说,一个有个性的出色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敢于与众不同的人。书法让我失去了很多,但从中获得的更多,因为从书法中,我能找到人生的最大快乐。
冯德良,1974年出生在江西高安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上个世纪80年年代,当中国书法复兴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的时候,冯德良书法天性被打开了,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书法。上中学时,晚上学校熄灯后,是冯德良最宝贵的时光,点着蜡烛,他全神贯注地用钢笔一撇一捺地书写着自己对书法的爱。当学校附近的商店的电视播放书法讲座的时候,他如饥似渴地定时必去观看,商店阿姨被他的书法虔诚精神所感动,调台主动配合。书法魔力的驱使,使他过少的考虑功课,结果导致高考的落榜。然而凭借书法的特长,还不到20岁的他,便被聘为南昌3S习字培训中心的教师兼《硬笔书法》的编辑,这个机遇的获得使他不仅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书法和相关文化知识,更是接触了当时江西乃至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他开始系统地练习毛笔书法,由《圣教序》到王铎,孜孜以求开始对帖学的探索,由于过于勤奋,1997年他晕倒在了书桌下,送到医院被诊断为疲劳过度,胃出血。短短两年,他的书法天分得到极大的释放,从《圣教序》中得取飘逸,从王铎汲取了酣畅,熔铸成了自己古雅、畅达的书风,获得了业内广泛的好评。在钢笔书法上屡屡获奖的同时,毛笔书法也频频在江西获一、二等奖,并多次入选全国重要的书法展览,成为当时江西书坛的一匹 “黑马”,荣幸地成为江西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张鑫的弟子。当时南昌的许多青年家长,慕名送子女前来学习,冯德良开起一个人满为患的家庭幼儿书法培训班。在此过程中,1999年,他结识了在江西民间影响甚大的书法家梁光先生。梁先生对传统书法的长期深入地研究并毫不保留传授,使冯德良的书法观念和书法创作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梁先生认为,晋唐书法作为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代表着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自然涵盖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核心用笔技巧。梁先生对这一时期的书法研究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积累了笔正、锋正,笔锋要紧,铺锋行笔等诸多中国古代书法经典的运笔方法。在梁先生的亲授下,冯德良从执笔起重新开始自己的书法学习,把主要精力锁定在王羲之的书法上,在《淳化阁帖》寻找前贤古雅的笔韵和似奇反正的结体。为了使自己的主攻方向行书笔法更趋精妙,他悬腕、悬臂地加强在晋唐小楷方面的学习,为使墨法更加酣畅、变法多端,他又加大了对隶书和篆书的磨砺;为了寻求写字如“杀字”的感觉,他开始大量治印。得法的训练加之兼采博收,奠定了他深厚的书法基本功。
就在自己在江西书坛名声日隆之时,2001年,为了开拓视野,结识更多的同道,冯德良只身来到北京,过着北漂人的生活,艰苦并快乐着寻找对书法的新希望。面对着北京这个全国文化氛围最浓的新环境,冯德良如鱼得水,真诚、乐于助人的为人性格使他结交了大量志同道合的书法同道,在合理学习古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字外功的修炼,尤其加强了对文学和历史方面知识甚至佛学的学习,认为工夫在书外,书法是人与自然的天然结合,深蕴自然之理,多看、多读帖,才能临帖、创作,没有得法的苦练只会加深错误。经过多方面的磨练,辅之于全新的环境带来的开阔的精神境界,使他的书法产生了巨大的蜕变,结体由过去的紧缩变得宽博,作品日趋平淡,深得古意,诗意、画意盎然,敦厚、沉稳中能见灵动,质朴当中能见爽利,一派晋唐风流。他诸体兼擅,所书手札韵致更加轻盈、古雅,大幅行书雄浑、酣畅;小楷隽永、轻灵;隶书则大气、俊朗。作品先后两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数次在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中获奖或入选。
对于自己倾心传统书法,被一些人认为缺乏个性的评价,冯德良认为,当前,社会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潮活跃,人也得到极大的解放,这是古代书家所缺乏的,因此,书法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书法面貌、书法风格得到了空前的丰富,这是理所当然的产物,充分说明了书法的光明前景。但是,眼下书法退出了实用的功能,书法比赛成为评判一个人书法好坏的主要场所,在古代,作为副产品的书法的欣赏功能已经变成了当前的主要功能,所谓个性成为在书法比赛中获胜最重要标准。比赛本身是好事,能推陈出新,带来书坛的繁荣,然而它的争名夺利的副作用也日渐显现出来,这就是为许多人所诟病的浮躁现象。中国书法是经过数千年通过无数古代先贤摸索出来的一门东方独特艺术,是社会环境、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一定的技巧也就是通常说的笔法来表现的,形成了一些固有的审美标准,因此,要学习书法,光大书法,掌握基本的笔法、古人的结体技巧是必须的。然而,一些人在对古代书法还一知半解、基本功尚不稳的情况下,便开始创作,形成风格,突出个性,以取悦观众,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它可能能在一时受宠,但不耐看、经不起把玩的个性终究难于获得大多数认可。对这种书法个性的崇尚于书法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书法个性附之于人的个性之上,是在各种力量作用下的综合产物,是自然产物,并不是刻意可追求得来的,只有在吃透古人名家名作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风格的形成。
一心向往自己理想的书法境界的冯德良,没有把大赛当作自己学习书法的风向标,以此来改善自己并不宽裕的的生活条件,他说,一个有个性的出色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敢于与众不同的人。书法让我失去了很多,但从中获得的更多,因为从书法中,我能找到人生的最大快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精编】皇城文化艺术大讲堂:形神共养的书2014-02-25
- 通过自然之理实现养生与艺术的和谐统一2014-02-24
- 书法表达与国画、古琴的原理相同2014-02-24
- 中国的书法养生讲求自然的融合2014-02-24
- 厚德载物是文学境界的最高标准2014-02-24
- 研习和临摹书法对人的修心养性作用很大2014-02-24
- 从坐立、太极看书法与养生的气调2014-02-24
- 书法运气无好坏之分 有境界之别2014-02-24
- 皇城文化艺术大讲堂第八讲—书法与养生2013-12-09
- 2013年8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艺术2013-09-0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