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试论邛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原动力

作者:张天琚 2005-06-29 17:10:27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近年来,古代四川邛窑辉煌的陶瓷成就愈来愈多地被人们所认识,那么,邛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原动力从何而来呢?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于更元九年(前316年)灭蜀以后,由于军事占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开始在蜀地修筑城堡。成都、郫城、临邛成为当时蜀地仅有的有城、有市、有官府、有民居的完整的三大城市。

  《华阳国志 蜀志》说:“仪(笔者注:指秦国 张仪)与若(笔者注:指秦国 张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徒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原四川大学著名学者童恩正先生在《古代的巴蜀》一书中说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了‘置盐铁市官’,以及‘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它暗示着秦政府已着手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即用封建的个体工商业代替了原蜀国的奴隶制工场,用享有一定自由的工商业者代替了过去的工奴,这就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秦汉时代蜀地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临邛故地,虽处偏僻边陲,但铁矿、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水上交通便利,是防御外族敌人(主要是南方僚人),保境安民,巩固边防,维护新兴封建政权的战略要地,故而成为秦王朝建置筑城的“三大首选” 地之一。

  临邛作为边防重镇,成为秦汉时期的县治所在地、隋唐时期的州治所在地,自然要有重兵常驻,要设立官府治理。

  从秦朝开始,新政权有计划地向蜀地大量移民,即古文献所说的“移秦民万家”、“徙其豪侠于蜀”。

  唐代卢求在《成都记 序》中说,秦惠王并巴蜀以后移民的目的,是“皆使能秦言”,也就是说,从生产方式到风俗习惯,都要利用他们的影响去加速蜀地的变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临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移民的定居地。《邛崃县志》载:“秦始皇时,又迁上郡土著(今陕西西北部,上郡土著主要是苗族)南下实边,其中部分落籍临邛”。

  据《邛崃县志》载:西汉景帝时,临邛“县内人口至少已发展到四五万人”,一直到三国蜀汉时期,“县内人口亦不少于四五万”,两晋时期,国家分裂,蜀地建立成汉政权,临邛“兵荒马乱,人口大减,南方僚人乘机涌进,县境半被僚居,后虽迁离,但境内仍有僚民。隋、唐统一蜀境人口又回升到约六万之多”。“六万之多”的人口,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是,这是临邛地区,清代以前历代人口统计中,最高的数据。

  如此众多的人口,自然需要大量的陶瓷产品。邛窑正是在临邛地区成为州治所在地,人口发展最快,数量达到历代最高水平的时候,得到迅速发展的。

  秦王朝历史上的几次移民入川,给蜀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各种生产技术。例如,卓文君的先辈与程郑两家,都是从山东迁至临邛的移民,他们懂冶金铸造,又善于运筹策划,很快就将临邛建设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冶铁中心。炼铁离不开坩锅以及铸造铁器所用的陶范,从工艺技术上说,陶范就属于陶器。因此,可以肯定,邛窑在隋、唐时期的迅速发展和辉煌成就的取得,跟秦汉以来外来陶瓷工匠的迁入和贡献是分不开的。

  归根结底,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秦王朝在临邛筑城建置是邛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原动力。
推荐关键字:专栏人物 张天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